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特征初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8001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特征初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特征初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特征初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当代青年婚恋心理摘要 恋爱婚姻是青年的主要社会活动,青年的婚恋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各异。恋爱婚姻是青年时期面临的一大人生课题,在青年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青年如何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问题,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在青年期,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会逐步从对异性的爱慕发展到对专一对象的恋爱,最终则走向两性的结合婚姻。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对恋爱的本质、择偶的原则和标准、择偶方式、美满婚姻的基础以及有关的道德问题等等,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看法和评价。青年对这些婚恋基本问题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观念,就是青年的婚恋观。一个人的婚恋观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并将影响其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程度。本文以未婚青年为主体,从性别、年龄层次、婚恋心理认知、家庭、地域、社会等多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当代未婚青年婚恋心理研究分析,了解未婚青年的婚恋心理状态,探究心理因素与婚恋现状的关系。这对于加强未婚青年正确婚恋观的引导,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未婚青年;婚恋心理;原因及特征Abstract朗读Parenting ideas is the concept which the parents hold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ld, it includes the view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parents expect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parenting ideas mak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 This study used the Parenting Ideas Scale for researching the parenting idea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in Harbin City, and researching the features of the scores in the seven dimensions,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of parenting ideas in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 age level, and the interaction in parenting ideas between gender, education level and age.First of the study, there are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 results were consolidated with the induction of parenting ideas, and then there is the empirical study of parenting idea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in Harbin, and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mpactions in parenting ideas, which lead by the factors of parents gender, educational and age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 Harbin junior high school parents got high scores in four dimensions of parenting ideas, they are opinion of democratic intercommunication, education efficacy of parent, opinion of encouragement and opinion of achievement expectation; get low scores in thre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inefficacy of parents, opinion of heredity ,and opinion of punishment . 2. There arent exis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of parenting ideas between the Harb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in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 level. There exis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arenting ideas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In opinion of encouragement dimension, the high education level parents got higher scores than low education level parents. 3. In opinion of achievement expectation dimension, parenting ideas of Harbin junior high school parents have significantly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education level.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arbin ; parenting ideas ; features一.当代青年的婚恋基础观1.1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对婚恋基础所持有的观点决定着人们婚恋观的性质和方向。探明青年的婚恋基础,是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出发点。黄希庭等(1994)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主要包括:(1)爱情基础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婚姻基础就是爱情,不再有其它因素;(2)混合基础论,认为现阶段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和物质的混合,二者共同起作用;(3)前提基础论,认为婚姻基础应归结于体现社会再生产能力的物质关系,爱情作为一种精神关系,只能是第二位,因此物质关系是婚姻的社会本质和根本前提,由它决定婚姻的道德基础、感情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具体影响婚姻的因素;(4)综合基础论,认为婚姻的社会本质或根本基础是物质关系,由它决定人们各种婚姻关系的本质属性。 1吴立萍认为,现阶段我国青年的婚姻基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高层次的婚姻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第 二层,亚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则是以爱情作为婚姻的条件之一;第三层,低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是以小农生产方式派生出的低级婚姻,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功利婚姻、情欲婚姻等。 21.2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观择偶观主要包括择偶方式和择偶标准,集中体现婚恋价值观。择偶方式是指两性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陌生到熟悉,从相恋到相知的过程。一般说来,传统的择偶方式主要包括包办婚姻、媒介婚姻、自主婚姻、邂逅婚姻、对立婚姻等。如今随着网络等信息传媒的发展,网络恋爱甚至发展到婚姻也随之出现。中国城市家庭调查组对居住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南京五大城市的 4858 对夫妻的抽样调查显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包办婚姻所占比例逐渐减少,1937 年以前占 54.72%到 1982 年仅占 0.94%,“ 自由恋爱”则随时代发展而呈上升趋势,1937 年以前仅为 4.99%,而 1982 年上升到 32.98%。但从整体上看,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媒介婚姻一直占据首位。 3 1996 年由徐安琪主持实施的“中国城乡婚姻家庭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农村地区,婚姻由长辈作主的比例,在1966 年前结婚的人口中占67.2%,到1996 年降为43.2%;而由本人做主的婚姻比例,在 1966年以前为32.8%,1996年上升为56.8%。刘 莉萍( 2008)对陕西青年择偶方式的调查研究发现,自由结识成为陕西青年择偶的主要和理想的方式,朋友、同事、同学介绍也是择偶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征婚等其他择偶方式遭到冷遇。 4 总的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方式已由封闭型逐步转向开放型,择偶方式日益社会化、多样化、自主化。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青年择偶的主要标准有:个人素质、职业条件、经济条件、家庭条件、政治条件等。中国城市家庭研究组(1983)在成都地区调查了625名男女青年,列出了12个择偶意愿,让被试按自己的意愿依主次排序列出三项,结果显示,男女青年在第一、二位上的意愿相同,都看重“忠厚、善良、诚实、作风正派”和“性格合得来,爱好相近”。但在第三位上男女青年不同,男青年视“身材的外貌美”为很重要。女青年则以“努力学习和工作有事业心”为最重要。李银河(1989)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的征婚广告中随机选出300人,男女各半,然后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类,3对征婚者及其配偶提出的要求分别用25个特征加以统计。其结论是:择偶标准中最重视的因素依次为年龄、身高、教育程度、性格、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男性择偶更注重收入和户口关系,女性择偶更注重性格、身高和教育程度;城市征婚者更注重教育,农村征婚者更强调婚姻状况和收入;中国人着重但其他文化群体所不太看重的择偶标准有年龄、身高和婚姻状况,而其他文化群体看重但中国人不太看重的有宗教、民族、感 情( 爱情)等 项。 5 周庆行等( 2008)对重庆市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发现,53%的女大学生不再对“门当户对”持肯定态度,40%的女大学生注重与配偶是否“情投意合”, 95%的女大学生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持否定态度。 6 杨南丽等(2008)对云南省十所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的随机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择偶标准较为理性, 比较注重个人品质,外貌、性格、收入和人品是青年大学生择偶的重要标准。 7 刘莉萍(2008)对陕西青年择偶观的调查研究发现,陕西青年在择偶时的共同价值取向,主要看重的是对方内在的品质和健康状况,而非外在的社会功利条件。 8 总的看来,近年来中国青年择偶标准的变化,既有积极的东西,也存在消极的东西,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成分。1.3当代中国青年的性观念性观念是对性的一种态度、评价和看法。传统中国社会的泛道德论,强调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把性看作是“万恶之源”,是肮脏、丑陋的,性在婚姻中的意义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人们对性讳莫如深、不能公开谈论。时至今日,人们的性观念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张敏杰考察了中国性爱观的变革,认为人们对性的观念有以下四点变化:第一,性爱价值观念主体化,即将性看作是两性结合的感情基础,而非生儿育女的工具;第二,性爱追求目标多样化,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第三,性爱评价标准人道化,更多的人认为性是个人的私事而不去过多地追究,这标志着一种新观念正在挑战;第四,性爱代际差异明显,即不同年龄,不同代间人们对性有不同的评价和选择标准。 9中国科技大学(1989)对47所高校万人的调查发现:对“性解放”认为是“道德沦丧”的占33.39%,认为是“生活自由”的占41.68%,对未婚同居表示“理解、宽容”的占41.03%,认为“不可非议”的占42.03%。 10 李银河用婚前性容许度问卷在北京作过调查,结果表明:(1)出生年代越晚的人婚前性容许度越高,且婚前性活动越多;(2)社会经济地位(包括职业、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越高的人婚前性容许度越高,且婚前性活动越多。 11 周庆行等(2008)对重庆市女大学生性观念的研究发现,44%的女大学生否定“从一而终”的观点,66%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出轨”发生婚外性行为,约有2/3的女大学生赞同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 12 田毅、陈景璐(2002)年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研究反映,在回答“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时,非常同意的占11.66%,同意占45.67%,二者相加为57.33%。 13 杨南丽在调查中发现, 当今大学生对性的态度较为开放和宽容, 认为“性”是个人化的活动, 不应以道德和法律来衡量。 14 总的看来,当代中国青年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化,越来越随意化。二. 当代青年婚恋心理的主要特点2.1婚姻的危机感特点 在男女婚恋关系中,这种心理危机感会断续存在,对当事人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并且男女的这种危机感存在较大差异。女性的危机感表现为,20岁到30岁的年龄段,此时她们年轻,生理和心理逐渐趋向成熟,她们渴望恋爱结婚,但同时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她们缺乏安全感,害怕受到伤害,在面对现实中的异性时,由于大多与理想中的配偶有差距,她们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长此以往使她们对婚姻缺乏信心,从而逃避恋爱结婚,所以她们最大的危机感来自于对未来的不可预知。30岁以后,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恋爱结婚的时间,此时的她们更理性和成熟,她们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事业基础,她们渴望与伴侣拥有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语言,与伴侣一起承担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但同期的异性却难以达到诸多要求,然而她们并不愿因此而降低要求,所以她们到了适婚年龄却不能走入恋爱婚姻。2.2男女心理诉求及择偶思维差异1、考察哈尔滨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的特征;2、考察父母教养观念在文化程度、年龄、性别水平上的差异;3、考察父母教养观念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的交互作用。2.3研究假设假设1、父母教养观念在“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性”、“成就期望”、“主张奖励”四个维度上得分较高,在“教育无效感”、“主张遗传”、“主张惩罚”三个维度上得分较低;假设2、 父母教养观念在文化程度、年龄、性别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假设3 、父母教养观念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2.4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虎妈”为让子女实现其的期望目标,从而更倾向选择严苛的教养方式;“猫爸”则倾向于让女儿自由发展,鼓励女儿选择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内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普遍过高,低要求的父母只占极少数,这也是我国青少年学业压力、生活压力过高的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Miller SA(1988)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对子女能力的判断越不准确,子女的发展水平越低33。如果父母忽视儿童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的为子女设定发不切实际的展目标,反倒会阻碍子女的发展。“虎妈”和“猫爸”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合每位家长。初中生父母教养效能感也受到心理学者的关注。中生群体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阶段,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对他们有着关键的影响。初中一年级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低点,而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34。子女处于初中二年级的父母普遍会出现教养效能感的下降,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能力也开始受到子女前所未有的挑战35。研究哈尔滨初中生父母的教养观念,找到北方城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的普遍特征,能为初中生父母顺利度过教养观念、教养方式的转型期、适应期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帮助。 3. 研究对象与方法3.1 研究方法3.1.1 被试选取被试选取哈尔滨市外区嵩山中学(106人)、香坊区第四十九中学(101人)、南岗区第十七中学(57人)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家长,对264名学生发放父母教养观念问卷,让学生回家交由父母填写,次日由班主任收回。回收时排除选项呈规律性被选、存在未选选项、存在同一道题多个选项被选及基本信息缺失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77.3%,被试基本情况如表3-1所示。表3-1 被试学校、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状况分布特征水平人数百分比父母性别男7034.3%女13465.7%文化程度小学或小学以下83.9%初中中专6230.4%高中技校6833.4%大专高职4522.1%大学本科167.8%研究生42.0%博士及博士以上10.5%父母年龄30-35岁3014.7%35-40岁12762.3%40-50岁4622.5%50岁以上10.5%道外区7938.7%学校所在地香坊区7436.2%南岗区5125%3.1.2研究工具研究使用刘小先所编制的父母教养观念问卷。选用此问卷的原因是,本研究以初中生父母为研究对象,与刘小先2009年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对象有一致性,而我国在以往的研究中采集父母教养观念信息的问卷,多是以幼儿与儿童父母为对象而编制。 另外综合考虑父母教养观念的以往研究及本问卷的编制过程,发现本问卷的七个维度能很好的概括父母教养观念的内容,并且问卷信度效度良好。收集的数据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即原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3.2结果分析3.2.1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基本状况表3-2 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各维度平均分及标准差主张民主 教 育 有效性主张惩罚主张奖励成就期望主张遗传教 育 无效感M4.333.792.513.863.772.212.20SD0.6160.6640.9080.7770.8190.8330.947如表3-2所示,哈尔滨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得分最高的维度是“主张民主”,每题均分为4.33分;得分最低的维度是“教育无效感”,每题均分2.20分。3.2.2父母教养观念的性别差异表3-3 父母教养观念的性别差异检验MSD母亲父亲t主张民主4.290.6394.390.568-1.031教育有效性3.750.6673.880.654-1.131主张惩罚2.510.8952.510.941-0.010主张奖励3.870.7613.860.8120.087成就期望3.830.7873.660.8711.437主张遗传2.220.8342.200.8360.208教育无效感2.140.9352.320.965-1.289对父母教养观念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3所示,表明父母教养观念在性别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基本相同。3.2.3父母教养观念的文化程度差异 在文化程度分组之中,“博士及博士以上”、“研究生”、“小学及小学以下”三组的样本容量太小,不适合进行方差分析。所以根据父母文化程度,前后各抽取总样本的27%,组成父母文化程度的“高分组”与“低分组”,分别命名为“大专及大专以上”分组与“初中及初中以下”分组,将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4所示:表3-4 父母教养观念的文化程度差异检验MSD初中及初中以下中专以上t主张民主4.310.6194.260.5410.389教育有效性3.790.7123.740.6470.344主张惩罚2.560.8762.500.9610.337主张奖励4.050.6853.610.7673.144*成就期望3.800.9273.790.6400.090主张遗传2.120.7992.300.961-1.079教育无效感2.260.8892.260.9890.034*表示p0.05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教养观念在“主张奖励”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3.144,p0.05),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在“主张奖励”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经过事后检验,发现两组方差成齐性。3.2.4父母教养观念的年龄差异表3-5 父母教养观念的年龄差异检验MSD40岁以上30-35岁t主张民主4.410.5944.190.5841.543教育有效性3.820.7233.900.655-0.582主张惩罚2.510.8852.650.821-0.634主张奖励3.950.8433.920.7600.200成就期望3.780.7003.710.8870.563主张遗传2.060.7612.401.007-1.812教育无效感2.141.0272.210.837-0.372在父母年龄差异的分组中,将“50岁以上”分组中只有1人,将其与“40-50岁”组合并,共同组成“40岁以上”年龄分组。对“40岁以上”与“30-35岁”两组父母年龄差异较大的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5所示,表明父母教养观念不存年龄差异。3.2.5父母教养观念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的交互作用以父母教养观念问卷的七个维度均分为因变量,进行2(性别)3(文化程度)3(年龄)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6所示,表明父母教养观念在“主张奖励”维度(F=3.597,p0.05)与“成就期望”维度(F=3.071,p0.05)上,性别与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显著。父母教养观念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的交互作用在其它方面并不显著。表3-6 性别与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因变量型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主张民主0.71120.3550.929教育有效性2.45121.2262.794主张惩罚1.22620.6130.712主张奖励4.03222.0163.597*成就期望4.18822.0943.071*主张遗传0.15420.0770.111教育无效感0.91020.4550.499*表示p0.05对不同年龄父母在 “主张奖励”、“成就期望”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单变量F检验,结果如表3-7所示:表3-7 两个维度上性别的差异分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组间0.00510.0050.008主张奖励组内122.4872020.606总数122.492203组间1.37711.3772.065成就期望组内134.7222020.667总数136.099203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在 “主张奖励”、“成就期望”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单变量F检验,结果如表3-8所示:表3-8 两个维度上文化程度的差异分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组间7.66623.8336.710*主张奖励组内114.8262010.571总数122.492203组间0.51920.2590.384成就期望组内135.5802010.675总数136.099203*表示p0.01父母教养观念在“主张奖励”维度上有极其显著的文化程度差异(F=6.710,P0.01)。结果表明在“成就期望”维度上,父母教养观念存在显著的性别与文化程度效应,在“主张奖励”维度上,父母教养观念的性别与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4.讨论4.1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基本状况的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的教养观念较为一致,多主张民主、带有奖励制度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有着较高的成就期望,承认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作用,多数父母不主张对子女进行惩罚教育,认为通过后天的教育能弥补遗传的不足,并且对自身教养能力有积极的认识。哈尔滨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在“教育无效感”维度上得分的离散程度较大,说明这一父母群体的教养效能感差异较大。从这初中开始,青少年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哈尔滨初中对学生的要求普遍比较严格,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会经常反馈给父母。当代父母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将子女的在校表现作为评价子女的重点标准。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水平与其对子女现状的评估有关,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受到的评价,会影响父母对自身教育能力的评估。学校积极的反馈会提升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增强父母的教养效能感;而学校消极的反馈会降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削弱父母的教养效能感。这可能是引发哈尔滨初中生父母在“教育无效感”维度上得分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4.2哈尔滨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差异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观念在不同文化程度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文化程度低的父母更注重对孩子采取赏识教育,给予奖励。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的认知体系不同,奖励对孩子是利弊共存的,过多的奖励容易让孩子失去内在的发展动力,失去自主性,这是很多文化水平偏低的父母所认识不到的;第二,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对自身与孩子的要求都要偏高,他们会认为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的,这也可能是他们不主张对孩子奖励的原因。导致这种教养观念的差异可能还跟文化程度因素背后的,家庭经济水平、父母职业等因素有关,究竟是那种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父母教养观念在年龄、性别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主要可能有四点:第一,我国父母教养观念存在地区差异。北方父母教养观念性别、年龄差异更小,在教养方面有所共识;第二,随着时代变化,独生子女的择校、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父母将子女的家庭教育视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间经常对子女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沟通,所以父母间的教养观念相互影响,形成了统一的“家庭教养观念”;第三,发放问卷的形式导致填写本次研究问卷的父母,都很关心子女的教育状况,他们的教养观念可能有着一致性;最后,有一点原因也不能被我们所忽视,父母在回答调查问卷题目时,会受到媒体、学校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具有社会共识的选项,所以才导致数据分析的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父母教养观念受着社会期望和要求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是对父母教养观念文化建构观点的体现,相处于哈尔滨市相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父母,表现出了教养观念的整体倾向。数据分析结果还表明,在“成就期望”维度上,父母教养观念的性别与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显著。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显著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母,母亲对子女未来的发展期望显著高于父亲。在中国社会,母亲角色肩负着很大一部分教育子女的责任,比父亲承担着更大的教育压力,我们可以发现参加初中生家长会的大部分都是孩子的母亲,所以在付出更多努力的前提下,母亲会对子女的期望值更高。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标准也更高,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最低”的期望:只要孩子活得比我好,就没什么大不了。这无形中已经给子女已很高的期望定位与成长压力。这种高压对子女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4.3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发放问卷时,已考虑到哈尔滨市各区初中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所以在南岗区、道外区、香坊区各选取一所学校。但从数据采集情况来看,文化程度在本科以上父母的比例,并没有达到预期数目。如果进一步对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进行研究,需要对哈尔滨市各区中学进行规模更加广泛的抽样。2、本次对哈尔滨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考察了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但研究过程中发现,子女性别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家庭经济水平、职业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在以往研究中有着较为一致的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并没有进行探讨。但是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南北方父母教养观念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如果有机会进行进一步研究,这两方面因素也应当列入到影响父母教养观念的因素之中进行考察。3、本次研究方法为问卷法,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适当采用访谈法,以开放式的提问,可以从儿童发展观、父母期望观、父母教育观、亲子观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全面考察父母对子女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程度,全面考察父母对子女个性发展、家庭发展、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的期望,全面考察父母对子评价的标准以及对自身教养能力评价的标准,全面考察父母对亲子关系与自身态度对子女影响的看法,这样研究内容将更加充实。结论1、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在“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性”、“成就期望”、“主张奖励”四个维度上每题分高于3分,得分较高;在“教育无效感”、“主张遗传”、“主张惩罚”三个维度上每题均分低于3分,得分较低。2、哈尔滨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在不同年龄、性别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同文化程度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低的父母比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在“主张奖励”维度上得分更高。3、哈尔滨市初中生父母教养观念的性别与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显著,母亲比父亲在“成就期望”维度的得分更高,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比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在“成就期望”维度的得分更高。参考文献113陈会昌,王莉.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2陈帼眉,何大慧.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概念J.家庭教育,1994(6).3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著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罗春明,黄希庭.教养观念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5许晓晖,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6李凌艳.国外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6).7刘小先.青少年父母教养观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4-3.8杨丽珠,李灵,田中敏明.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中、日、韩跨文化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1999(5)7-3.9刘金花.上海市中学生父母的教育态度及与台湾父母教养态度的比较J.心理科学,1991(1)4-7.10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3,2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