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90467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耒阳市南正小学 梁晓燕 信息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这个基础上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兴起至今它经历了一个大致的过程:从名称上看,经历了“程序设计”、“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过程,现在也有些地方将其定名为“信息科技”或“信息”;从其产生的背景看,经历了“文化论”、“工具论”到“素养论”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涌动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的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信息技术课程将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这样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即课程整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网络教育的兴起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起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育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各地学校的校长、授课老师在思想上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这一过程至今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其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一些概念的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是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给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反思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师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为学习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影响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信息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也存在很多令人担扰的问题:(一)师生关系不和谐及角色没有彻底转变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而现行的教育体制,教师的教学依据依旧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虽然说信息技术课程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提出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仍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来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而是为了赶教学进度,一个人上演独角戏,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也不会舒服,这样的结果是“竹篮子打水 一场空”。师生之间关系不是一种融洽的关系,相反却是很难相处。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正符合现在比较流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来获得(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还是停留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层次,只是一个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教师大多还只是按照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并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备课、上课、复习、考试,整个教学过程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几乎毫无新意。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二)教学内容滞后、组织与编排不符合学习需求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学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是许多教学问题的集结点。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它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它们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跟上它的发展变化,这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现象,存在着理论内容过多而指导实际应用的内容较少的问题。教师盲目追求整齐统一,上课时不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只是拿着已经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来依葫芦画瓢。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是在网上下载一个已经制作好了的PPT照着讲述,而没有考虑内容是否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相符合,没有自己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编排教学内容。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用精确的文字概括出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学生在无形中对教师所讲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又如:学习指法,教师一开始就是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而没有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述,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会不愿意学,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出现恶性循环。有的学校是九年义务一贯制教学,在教学中同一个教师既教小学的课程又教中学的课程,这是一个弊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与中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原有的认知结构等方面是有差别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现实中本来任务就重,还要跨越式的进行教学,这将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效益。对于同一个年级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度不够科学,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在课堂上不能完成,或是在有些知识点上知识的延伸度不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板书不太规范等现象。例如:在讲述PPT中插入图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做完后就接着做课本后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肯定会很不理想。学生虽然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被动地照着课本上所给出的步骤来完成练习,这样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会因为每个学生完成的进度不同,而导致拖堂现象。(三)教学模式单一,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的发展是同信息技术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最基本的模式包括课堂讲授教学、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远程课程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一般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前三种,课堂讲授教学主要用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它适合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如: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简介等内容。这种模式与其它的常规学科相同,一般采用讲授法。个别化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适用于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及学生的上机学习,如:用计算机画画、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内容。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实际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化,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充分的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在学习Word时,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让学生各自使用自己的电脑,没有采用个别化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结果是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而基础薄弱的却无法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应不能只将某种教学模式单一化,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将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相结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其教学过程的流程大致为:新课的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任务驱动探索发现协作交流实践应用总结评价。例如:VB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有一位老师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教学的,是这样进行教学的:(1)情景创设,问题引入,用多媒体演示已经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出所要讲授的新的方法,演示教师用VB设计好的屏保、蝴蝶飞舞、冒泡的程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VB程序设计,利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巡查、指导、指出学生在操作中的突出问题。(3)小结,分为阶段小结和最后小结,每个小结中运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教师巡查、辅导。(4)教学评价,教师让学生打开F:记录袋课堂评价自我评价表.doc填写自我评价表。这节课将前三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了起来,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但是由于这是上课前教师就已经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上安排的不够合理,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期完成而造成拖堂,在教法上板书不太清晰,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不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他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传统评价机制对信息技术学科不太适用,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并且也是临阵磨枪,形式上的应付),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评价,教学评价的片面化具体表现为:重视对任务完成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对“成品”的评价,忽视对“半成品”的评价;重视对优秀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欠佳结果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问题往往存在于学生的练习活动之中。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或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是由于在解决方案或操作上存在困难,更需要教师的帮助。评价的片面化,势必不能达到拾遗补阙的效果。同时,教学评价过程中缺少激励机制,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只是在计算机旁玩玩游戏或打打字,不求甚解,使整个信息技术教学陷入困境。借助校园网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是档案袋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既可以有自评、互评,还可以是师评和家长评等的动态评价。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它具有准确快捷、跨时空性等优点,但由于它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是相互分离的,学生中的一些从众心理、权威效应和自我中心等心理因素,会影响学生公正地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体验等方面的内容难以精确评价,且这种评价的工作量太大,评价的依据难以确定。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法针对上述的问题可采取相应的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是常见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的项目不能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应该是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进行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法的培训,要使能够切实体验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以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定期举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竞赛活动,在职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定期举行的进修培训,通过培训与观摩,吸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还应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二)结合教学大纲,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水平和认知能力,切实做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要恰当。由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应从单元层次开始,将各单元有机结合成为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要偏离了教学大纲。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它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它们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使它富有弹性。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如: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加涅的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和梅里尔等人提出的最短路径序列等。教学方法要合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它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处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依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根据近年来较成功的经验,可主要选择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通达式教学法、情境创设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三)多种评价有机结合,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它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评价机制还不太成熟。所以,应建立以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小学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机制如:将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将课前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综合评价,对教师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应采取相应的方式予以激励。(四)科学合理地购置硬件,加强软件资源建设学校在购买硬件设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费实际承受能力来选择,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配置好、校园网追求高速度、高流量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要做好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衔接和配套工作,以解决教材的重叠问题,提倡校本课程的研发。建立各类各级软件库,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五)鼓励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整合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仍然将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在未来几年里,适合中国现状的、系统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出台,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范围将逐步从零散自主走向系统普遍,整合的方式也将从粗放单一走向精细多样,教师的整合心态也将从浮躁的技术炫耀走向务实地追求课程实效。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逐渐走向成熟。1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不断发展,它的作用和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正确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处在十分关键的位置上。望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研中,少些浮躁,多积累些经验,为教学改革开辟一片新的天地,翘首期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春天早日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