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误区.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89556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误区、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词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50首古诗词。就入选的古诗词来看,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词人。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 但是,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还存在诸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师生重视不够。教不重视,学也不重视,学不重视是由教不重视引起的。在语文教学中,一般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故而不愿多花功夫。其实学一首古诗词,并非把诗词中字词意思翻译为生活语言就预告这首诗弄懂了,学完了。还应该体会感情,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即使是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是其表达的深厚情感及深刻的教育意义还是值得联系实际体会。此外,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古诗词,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词教学地位没有得到重视。 2、考试方法失当。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可现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考试只考讲读篇目,不考阅读篇目,只考教材上的篇目,一般不考课标推荐的篇目,即使要考推荐篇目,对师生来讲也是大海捞针,谁知道会在70篇中选哪一篇呢?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更谈不上情感培养了。 3、教学方法枯燥。古诗词作品中的字词意思与现今白话意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了理解古诗词时的一只拦路虎。有的需要联旧启发,有的需要教师讲解,有的还可让学生查查资料、工具书,可不少老师一味启发,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少,只能是启而不发,造成学生学的畏惧心理。古诗词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教学古诗词,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体会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可老师们往往不善于帮助学生悟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理解意思后,教师只是问:同学们从诗中看出李白和汪伦感情怎么样啊?学生答:感情很深。这样的回答缺少想像,缺少生活的联系,显得苍白、空洞。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改进策略,创新教学呢? 1、钻研教材,把握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古诗词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作者在进行构思创作时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的,作品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深入研教材,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不仅情感培养要落空,就是对词句的理解也要大打折扣。 课前要广采博览。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蓬蓬。”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句,教参认为是老人喝酒后讲话带着醉意,也有资料认为是作者带着醉意,因为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长期未得任用闲居农村,比较郁闷,时常借酒消愁。两相比较,教师觉得还是取后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能体会词中所反映的农村生活的愉快,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读诗词要感受形象。科学以明晰的思辨和严密的逻辑力量折服人,文学却以它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绝不是水天浑然的空旷寥阔中渐渐远去的一叶孤舟的纯粹画面,而是深深地寄托着作者目送友人远行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怅然若失之情。只有对艺术的形象有所感受,才能体悟到作者将对好朋友之情寓于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2、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3、意境的想象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大多数观摩课都重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总之,我们应该及早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美丽国度,领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