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89344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一)童趣一、基础知识(字词及文学常识)1作者(文学常识)2、加点字注音或成语补充完整童稚 明 秋 藐小 私拟作 项为之强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凹凸 蹲其身 土砾 壑 然自得 兴正浓 然大物 山 树 癞虾蟆 二虫尽为所吞 驱之别院 二、1、朗读(至少十遍)指导:朗读的要求(1)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普通话朗读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或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主要有:A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 、仰慕 B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C慷慨激昂、豪迈、悲壮 D孤独、忧愁、寂寞 E恬淡、闲适F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3)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A 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 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B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常见到的总结的规律是: 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有些代词也常重读。这种重读是在不考虑文章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的重读,与强调重音相比,这种重音要读地轻一些。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C 语速 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例如在表达兴奋、紧张、激愤、斥责、轻快的情感时,语速一般快一些。在表示孤独、沉重、冷清、悲伤的情感时,语速一般慢一些。在表示叙述、说明等情感色彩变化不明显的时候,语速一般用中等速度。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D 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E节奏 节奏的变化是由语速、音调的变化实现的。主要有轻快节奏、沉稳节奏、舒缓节奏、强疾节奏。轻快节奏:语速相对较快、音调轻松明快,一般用来表达愉悦、轻松的情感。沉稳节奏:语速相对缓慢,音调低沉、厚重,一般用来表达忧伤、雄浑、凝重的情感。 舒缓节奏:语速较慢,音调柔和舒缓,一般用来表达缠绵、凄恻、柔美的感情。 强疾节奏:语速较快,声音较大,音调高而疾。一般用来表达豪迈、激动、愤怒等感情。当然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地方节奏不同,正是这样文章读起来才显得抑扬顿挫。2、朗诵指导:(1)朗诵的要求:发音正确,吐字正确。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 ,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语速适当,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 语调生动,轻重适宜。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疏通文意(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3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四、内容理解童趣1概括每段内容。 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并概括作者描绘了哪四幅图画?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4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为什么说自己常有“物外之趣”?是怎样获得的?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5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故时有物外之趣”,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 搜集整理并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一)一、“之”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结构助词 “的” 其格式:定语+之+中心语。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无实义)其格式:主语(名或代)+之+谓语(动)。3、补足音节 不译(无实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4、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5、定语后置标志 不译(无实义) 6、代词人称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 译作“他”(他们)、“它”(它们)。 指示代词 “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7作动词 “去”、“往”、“ 到”。 二、“其”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 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2.作第一人称代词。 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3.指示代词,表远指。 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表近指 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 表示“其中的”,.4副词,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一定”。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5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三、 “以”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 1 介词 ,凭借,靠;把,用,拿;按照,根据;因为,由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2 连词。 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以便”;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 “因为”。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 动词,有时与“为”连用 可译作“认为”。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助词 :无意 如:“有以异乎”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四、“为”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介词,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i “被”、“对”、“给”、“替”、“当”,“为了”等。 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替”等。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等。2、介词,表被动,读wi “被” 有时与“所”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3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4动词,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 当作”、“成为”,“雕刻”,“是”等5语尾助词,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6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五、“于”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 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3、表被动,可译为“被”。 六、“而”的用法 l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并且”“一边,一边” 。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有先后关系) 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而”连接的主要是状语和中心语。)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2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论语十则一、基础知识(字词及文学常识)1作者(文学常识)2、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 乎 愠 曾 子 吾 日三省 罔 殆 诲 女 是知 也 弘 毅 凋 恕 勿 施 于人二、1、朗读(至少十遍) 2、背诵 3、默写 三、疏通文意(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四、内容理解1你认为论语十则包含的思想内容有哪三个方面?并各找出三方面有关的句子。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的是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本则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 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谈谈这句对你的启发。(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谈谈你对这句的理解。(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谈谈你对这句的理解。(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并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对这句的理解。(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谈谈你对这句的理解。(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是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对此,有人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搜集整理并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 名句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6)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 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 (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_,_。(10)在最困难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正如孔子所说: 。 山市一、基础知识(字词及文学常识)1作者(文学常识)2、加点字注音或成语补充完整奂山 邑 数年 恒 禹 年 青冥 禅 院 碧瓦飞甍 高垣 睥 睨 连亘 城郭 坊 若者 在目 莽 莽然一切乌 有 直接 汉 窗扉 层层指数 楼愈 高 裁 如星点 黯 然缥 缈 往来屑 屑 逾 时 倏 忽 遂 不可见 人烟市肆 二、 朗读(至少十遍)三、疏通文意(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3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4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5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四、内容理解1、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出现了那些事物? 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相关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山市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概括)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2 本文使用哪些修辞方法?举例分析其作用。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二)七、“乃”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 1副词可译为“竟然”。可译为“于是”、“才”、“就”。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 3、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八、“且”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 1. 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2连词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九、“也”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十、“者”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结构助词 的 2、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判断。 助词,与“也”连用,表判断。 助词,表停顿。 语气助词,不译。3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译为“的原因”。4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的事情,的东西 。十一、“焉”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代词人称代词 他,它。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2、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3、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表反问,表感叹。可译为“了”“呢”“啊”。 十二、“何”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代词。代词,什么。 代词,为什么。 代词,哪里。 代词,与“如”连用,组成“如何”结构,可译为“把怎么样?”2副词,多么。 十三、“乎”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表反问,可译为“吗”。 表推测,可译为“吧”。表感叹,可译为“啊”。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十四、“则”的用法及意义(意思或含义)1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3名词。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准则,法则。 4动词。效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三)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基础知识(字词及文学常识)1作者(文学常识)2、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俄 而雪骤 撒 盐空中差 可拟 柳絮 无奕 女 王凝 之太丘舍 去 尊 君在不 非人哉 友人惭 二、1、朗读(至少十遍) 2、背诵 3、默写三、疏通文意(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四、内容理解咏雪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说说原因。 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4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正是赏心乐事。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写雪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题目)。 再举几个聪明机智孩子的事例。 陈太丘与友期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写出这则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 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4 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 5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一、基础知识(字词及文学常识)1作者(文学常识)智子疑邻塞翁失马2、加点字注音 天雨 墙坏 邻人之父 塞 翁失马 何遽 骏 马 其子好 骑堕 而折 其髀 引弦 而战 跛 二、1、朗读(至少十遍) 2、背诵 三、疏通文意(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四、内容理解智子疑邻1复述课文大意2、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3、 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4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你是否有过类似“智子疑邻”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想一想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塞翁失马1复述课文大意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2塞翁失马中的父亲面对福祸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他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态度?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 归纳塞翁失马成语: 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 因祸得福七年级上册古诗解释及翻译 7上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萧,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上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上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7上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七上5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七上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七上7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七上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七上9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上10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上11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七上1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七上13如梦令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七上14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文言文非常用虚词用法(三)十五 “虽”的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十六“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3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表的样子。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十七“或” 1、有的人 2、有时3、或许 十八“所” 1、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2.作名词,译“处所”。3“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十九“盖”的用法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二十夫 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2用作助词。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二十一 “哉”1. 助词,表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2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 七年级上册古诗鉴赏练习题(一)7上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萧,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 (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 、仰慕 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慷慨激昂、豪迈、悲壮 孤独、忧愁、寂寞 恬淡、闲适 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比如1、人物类(1)贾生、屈原怀才不遇之人;(2)陶朱、猗顿 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杨柳、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 (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 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 柏 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 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大鹏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 (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 (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12)阳关三叠 故人友谊;(13)关山月梅花落 乡思乡愁;(14)杜康酒;)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指导:1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2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点 分析感情(主旨)。即画面+特点+感情(主旨)。4注意要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5古诗词鉴赏中景物特点常用词语恬淡闲适、安谧娴静、优美幽静、宁谧悠远、清幽明净、恬静优美 华美艳丽、明快高旷、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欢快喜悦、生机勃勃清新自然、空灵悠远、朴素自然、清新明丽、淡雅幽远孤寂萧索、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僻冷寂、空寂寥落、萧条荒凉、荒芜空旷 雄伟壮丽、辽阔苍凉、深远辽阔、雄浑悲壮、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高远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1)送别诗 :以抒发依依不舍、离情、同情、祝福、为主。(2)思乡怀人诗: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3)山水、田园诗(闲适诗):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写景(借景抒情)诗:借景物表达自己赞美、热爱、喜爱之景或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或美好志向咏物(托物言志)诗: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4)爱国诗:抒发爱国、为国尽忠、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为主。战争或边塞诗: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5)民生诗: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6)怀古诗: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7)爱情诗:抒发爱情坚贞为主。 二、找意象,定感情。(一)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诗歌的常见主题:思乡念亲、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归隐田园、愤世嫉俗、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离愁别恨。(三)、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2)、对朋友的思念或关心或同情或祝福 (3)、情深意长勉励安慰的豁达(4)、坦陈心志的告白 2、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思亲念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或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3、山水、田园、生活杂感(1)、赞美、热爱、喜爱之景或祖国大好河山、愉悦、欢快、喜悦(2)、热爱、寄情山水、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田园的悠闲、闲适、恬淡的心情。 (3)、豪迈、积极、乐观、豁达 (4)、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苦闷、忧愁、寂寞、孤独 (5)、珍惜时光(6)、青春易逝的伤感 (7)、昔胜今衰的感慨 (8)、借古讽今的情怀,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 4、忧国忧民伤时、同情人民 (1)、忧国伤时、反映离乱的痛苦 (2)、同情人民的疾苦 (3)、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 爱国、建功报国、壮志难酬、怀才不遇(1)、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 (2)、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3)、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激愤、沉痛、悲愤、哀伤、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悲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三、答题格式: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指导:1、提问方式: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写作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只要平时积累了足够的鉴赏术语,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各类表达技巧简要总结如下: (1)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议论、说明等五种。(2)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 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或衬托、对比、白描、想象、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赋比兴、用典、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总分得当、层层深入、点面结合、承上启下、虚实相生、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重章叠唱、以乐景写哀情、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3 、答题步骤:即手法+分析(作用或效果)+感情(主旨)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或效果)。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 最能总领全文的一个字是(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意境?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3“水何澹澹”的“何”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涌”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 (指导: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某字词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该字词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格式:(修辞、手法等)释含义(字意) +描语境(句意)+点情感(意境) “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指导:1提问方式:如何理解或赏析某句?某句为什么好?2答题步骤: (某句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 解释某句的含义(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点出该某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答题格式:(修辞、手法等)释含义+描语境(表达效果)+点情感(情境) ) 7上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和“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指导:【第一种方式】1提问方式:对诗中某字词 ,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答题步骤:肯定“同意”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3答题格式:先表态+该字含义+语境义+情感。 【第二种方式】1提问方式: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某字可否换成其他某字词或好不好?为什么?2答题步骤: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先表态+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义+情感+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3解释颈联的意思, 蕴含了什么哲理?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尤其要注意加点字的分析。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加点字的妙处。 7上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找出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2A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B发挥想象,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不超过100字)。(指导:1、“用简洁的语言”方 法 :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展开联想、想象连缀加以描述语言流畅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 找出描写到的所有景物:莺 、树、燕、泥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莺:(早);树:(暖);燕(新);泥(春)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莺:早出生的黄莺。 树:向阳的树木。 燕:刚会飞的燕子。泥:春天的泥粒。运用想象和联想用顺畅的语言(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2 “发挥想象”题注意要点及方法(1)注意比较A、 B题目要求的不同点及要求:B去掉了“简洁的语言”,强调了发挥想象,要求内容的丰富性。 “发挥想象”比用“简洁的语言”要更加关注意境的描写,更加关注想象,要求内容更加丰富。还要注意有字数的限制。(2)方 法提炼: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 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忠实于原诗)语言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字数限制。 3常见错误 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只是直接引用原诗句。 描摹景物时只是翻译,未加想象联想进行描绘。 回答思想感情时与诗的结合不紧,太空洞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2分)分析诗中“争”、 “啄”的妙处。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诗中“渐欲”“才能”用得好,试作赏析。4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7上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天净沙”是_ ,“秋思”是_ 名。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_ 。 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什么特点?“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这两幅画面是否矛盾?第一句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 。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3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七年级上册古诗鉴赏练习题(二) 七上5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