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型总结.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61662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题型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题型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题型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题型总结题型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提问方式: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题模式:(1)什么形象(性格的概括+身份);(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3)有时还要结合诗的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例题: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附:常见形象概括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题型二:鉴赏诗歌的景象(意象)提问方式:(1)这首(联、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 这首(联、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3)你读着这首(联、句)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5)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 “图景”“景象”题答题模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例题:例1314页 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例2314页:(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取。袺: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题型三:鉴赏诗歌的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模式: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概括诗歌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感情。 例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清水绿,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意境(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附:古诗中常见意境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题型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1: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例2: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题型五:炼字型,(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可无)(2)把该字放入原句,回答它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炼动词:1、解词 2、析句写景 3、联想(由这个动词联想到的景物) 4、动静关系 5、意境、气氛例1: 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例2: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题型六:炼句型(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 提问方式: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描绘怎样的景象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例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析】“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题型七: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用双音节的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 ,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有时需要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题型九:分析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提问方式:分析某词或某句在诗中的地位或作用 解答分析:分析作用的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上的作用:写了什么景物或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联系中心) 2、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开头: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中间:承上启下(或启下);呼应前文,照应后文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表达上的作用:鉴赏各种表达技巧例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题目。(3分)望 蓟 门 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祖咏,唐代诗人。三边,泛指边陲。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 结合原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3分)参考答案:“望”在全诗领起所见: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等物象,渲染了战斗场景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景与情自然交融,使作用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这种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 例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题目。(7分)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传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星河,天河。谩,广泛。蓬舟,蓬草似的轻舟。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题目:“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从主旨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九万里风鹏正举”写出了诗人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借用典明确了主旨。作者行文,以“九万里风鹏正举”呼应上文“谩有惊人句”,并以其气概引出“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的生活理想,使上下文承接紧凑自然。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10分)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释】分:料,料想。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4分)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2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描感受) (4分)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驿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1分),吹笛人的思乡之情(1分),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2分)。(意思对即可) (4分)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1分),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1分)。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1分),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1分)。 题型十: 鉴赏诗歌的动静关系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提问方式: 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解答步骤:1、哪句写了什么样的静景 2、哪句写了什么样的动景 3、动静关系(以动衬静、以静显动、动静结合),总写出什么样的景。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问: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之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十一:鉴赏诗歌的情景关系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一)触景生情 (情由景生)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包括以下几种:1、 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在借景抒情中,景物虽然有所选择和加工,但仍然保持着原本形态。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没有直露、强加的痕迹。融情入景是通过景物与情感在形态、性质上相似性来启发感情。因此,须经由读者的想象成像,潜心体悟和充分联想,方能深切把握它的情感内涵。2、 移情于景在借景抒情中,由于主观感情的强行介入,使景物明显见出情感冲击的印痕,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事物本来的形态、特性或语句中夹带有点染情感倾向的字句.这就是移情于景。是移情于景,主观情感强烈,乃至扭曲了景物的属性。3、 因情造景 在借景抒情中,如果景物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虚拟、生造、幻化出来的,是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或并没有发生的,那就是因情造景。因情造景是强烈情感和特异心境的产物,因而往往充、虚幻.浪漫的色彩。凡梦境、幻境、不可能有的景象,都是以情造景,在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破阵子和汉乐府上邪中都有。提问方式: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写景的诗句) 答题步骤:1、写了什么景 2、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等) 3、抒了什么情例1: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古人在读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十二:鉴赏诗歌的虚实关系“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虚景包括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c、设想的未来之境。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提问方式:请从“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写景的诗句) 答题步骤:1、写了什么景 2、虚实关系(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3、抒了什么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例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