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151918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培训搜px.wangxiao.so提示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重点。领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多靠多读多悟,下面介绍部分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作用。【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变法者因时而化。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于】(一)介词。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7.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重点。领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多靠多读多悟,下面介绍部分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作用。【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庞煖易与耳。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