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3.古诗两首主备人陈玲萍.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50928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3.古诗两首主备人陈玲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3.古诗两首主备人陈玲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3.古诗两首主备人陈玲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主备: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3 古诗两首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寻隐者不遇这首诗。2. 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3. 理解了诗意,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4. 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5. 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象,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2.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教学资源教材开发:教学时充分利用符合诗意的插图,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经验: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故事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感情,也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有关调皮可爱的孩子的故事。这些可爱孩子的形象,也是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预习设计1.读懂诗题,知道“隐者”是什么样的人? 2. 了解诗人及作品创作背景。3. 正确朗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学程预设导航策略调整与反思板块一:导入(3分钟)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板块二:预习展示(15分钟) 预习作业1 1.交流展示。寻:寻访“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2.联系已有知识积累了解具有高洁品格的人称为隐者。 诸葛亮、陶渊明、王维不遇:没有遇到预习作业21.认识贾岛学生交流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预习作业3: 1.朗读展示。 2.说出诗意。 寻:寻访。遇:遇到。 不知处:不知道在哪里。 我在松树下问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不知所处的位置,只知道他在这座山里边,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具体在什么位置。板块三:细读理解(15分钟)答案预设:你师傅在家吗?不在,他采药去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你能带我去找他吗?不能,因为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答案预设: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希望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失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失望了。齐读诗歌板块四:拓展延伸 (7分钟)1.感悟咏华山写法学程单3(1)读咏华山,看看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和同桌交流交流。2.结合插图,仿照例文,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答案预设:咏华山交待了(1)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2)描绘周围的景物。(3)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4)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5)结尾出现这首诗的内容。板块一:导入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写下一首首诗来赞美大山。谁能给大家背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板块二: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1)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呢?(2)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3)“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预习作业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1 自读课本49页推敲,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 引用韩愈和梅尧臣的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贾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3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预习作业3 1.抽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朗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味儿来。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板块三:细读理解1. 学程单11.读诗,你们会发现诗句缺少了些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填填看。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2.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3.时间:5分钟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2.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手法。小结: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3.体悟作者的心情学程单21.诗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2.读一读,同桌间交流交流。3.时间:3分钟(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板块四:拓展延伸 1 出示学习文包诗咏华山,阅读,感悟写作方法。2结合插图,仿照例文,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3.尝试写作。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与测试、补充习题中相关的题目。2.搜集、阅读贾岛的诗“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主备人: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3.古诗两首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所见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难点:通过诗歌的本身来感受诗歌蕴涵着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预习设计1.搜集查找关于袁枚的资料。2.朗读诗歌,了解“振、意欲、立”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3.初步感受想象所见描绘的景象。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预设:5分钟) 1.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首所见。 2.释题。(看见)所看见的东西。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预设:15分钟) 预习作业1学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作业21.指导朗读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振:震荡意欲:想要立:站立,停止不前学生互相交流预设: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穿透了树林,回环呼应,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诗人看到了;牧童、黄牛、树林、蝉) (放牛的)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预设:18分钟) 学程单11.读诗句想象,你仿佛见到了什么情景?交流各自收获。2.互相说说这首诗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打上小问号。答案预设: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穿透了树林,回环呼应。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第四板块:总结内化(2分钟)预设:(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齐诵第一板块:复习导入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3.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什么?(诗人),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预习作业1:课前你查阅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吗?你了解了诗人吗?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有贤名的县令。代表作随园诗话)预习作业21. 指名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2.自由读诗,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自由读熟后,在小组内互相朗读。3.理解诗句中字的字意。4.交流诗句的意思。5. 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6.什么样的孩子叫牧童?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1.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情景?2.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歌唱图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出示图)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它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捕蝉图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心想”。“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14.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第四板块:总结内化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作业设计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第二课部分题目。2.你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有关儿童的古诗?选择一首写下来。3.要求学生回去画一幅所见的情景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