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论述题.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896078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论述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运动生理论述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运动生理论述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运动生理学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试述最大摄氧量的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VO2max受多种因素制约,其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氧运输系统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心脏的泵血功能是限制运动员VO2max提高的重要因素。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最多、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1 遗传因素 VO2max的遗传度为93.5% 2. 年龄、性别因素 一般男子大于女子;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 训练因素 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试述个体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1.4-7.5mmol/L之间。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应用个体乳酸阈可以评定有氧工作能力、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显然,乳酸阈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2)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时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以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有氧工作能力。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并从生理学角度进行分析。1) 持续训练法:指的是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机能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的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运动员随训练水平的提高,有氧能力的百分利用率明显提高。在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采用乳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3)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特点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 2.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大4)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时,人们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这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激比平原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高原训练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能力得到提高。试述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1) 能源物质的储备A. ATP和CP的含量:人体在运动中ATP和CP的功能能力主要取决于ATP和CP含量,以及通过CP再合成ATP的能力。一般来说,人体美千克肌肉中含ATP和CP在1525毫克之间,在极限运动中,肌肉中的ATP和CP在10秒内就几乎耗竭。因此,这一时期的最大输出功率可用于评估ATP和CP的功能能力。B.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是糖无氧酵解能力的物质基础。糖无氧酵解供能是指肌糖原无氧分解为乳酸时释放的能量的过程。其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组织中糖原的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的高低。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糖酵解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产生影响。因此,血液缓冲系统对酸性代谢产物的缓冲能力,以及组织、细胞尤其是脑细胞耐受酸性代谢产物刺激的能力都是影响糖酵解能力的因素。3) 最大氧亏积累在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运动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和实际耗氧量之差。许多研究发现,最大氧亏积累是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什么是肌丝滑行理论?其依据是什么?答: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的主要论点:肌肉的收缩或伸长,是由于肌小节中粗丝和细丝相互滑行,而肌丝本身的长度和结构不变。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丝沿着粗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Z线靠拢,肌小节变短,从而出现整个肌细胞或整块肌肉收缩。其证据:肌肉缩短后,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变短,H带由变短到消失。当肌肉拉长时,明带、H带均加宽。比较分析骨骼肌收缩三种形式的特点,了解肌肉收缩形式在体育实践中有何意义?答: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分为: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三种。三种收缩形式的工作特征表现不同。缩短收缩又称向习收缩,其特点: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此时肌肉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以完成外功,缩短收缩在实践中被用来实现各种加速度运动或位移运动,如屈肘、同抬腿、挥臂等。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其工作特征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此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肌肉做负功。在实现人体运动中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的作用,同时拉长收缩可贮存能量以用于其后的收缩,使之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和速度。等张收缩的工作特征是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等长收缩时肌肉的张力可发展到最大,但没有位置的移动,按物理学上讲,肌肉没有做外功,胆消耗很多能量,在人体运动中起着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比较分析快肌和慢肌纤维的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功能特点。答:(1)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直径大,肌浆网发达,线粒体体积小数量少,毛细血管密度小;受大神经支配;慢肌纤维直径小,肌浆网不发达,线粒体体积大而数量多,毛细血管密度大,受小神经支配。(2)代谢特征:快肌纤维无氧代谢酶(乳酸脱H酶)的活性高,糖原含量多,无氧代谢能力强。慢肌纤维线粒体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3)功能特征: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运动训练对两类肌纤维何影响?答:训练能使肌纤维产生适应性变化,表现如下:训练导致两类肌纤维是否互变的问题。以前的研究认为,训练不能使两类肌纤维互变,人体肌纤维的类型百分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近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的耐力训练,可使快肌纤维(10%左右)转变为慢肌纤维,而速度和力量训练,只能引起肌纤维某些超微结构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 训练能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如力量训练能使快肌纤维明显肥大,速度训练可使快肌和慢肌在面积都增大,大强度的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 训练能显著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如耐力训练不仅可使慢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大,酶的活性增加,从而使慢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明显提高;而且也可使快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得到提高。相反,大重量的力量训练使肌纤维面积大大增加,而线粒体反而下降,有氧氧化能力下降,但无氧氧化能力得到提高。 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引起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与从事的运动专项或训练方法,以及受训练局部有关。第四章 血液循环试述在长期训练影响下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变化。答: 在长期训练影响下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形态结构:运动性心脏肥大。心脏肥大是运动员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的肥大。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伴有左心室壁厚度增加,称为离心性肥大。而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主要是心室厚度增加,称为向心性肥大。心脏内部结构发生良好的适应。心肌纤维增粗,肌小节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增多变大,线粒体酶活性提高,心肌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其内部的血液供应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功能能力显著增强。表现为:安静时心跳徐缓有力,心率明显低于一般人;在定量负荷时,心脏功能高度节省化,心率增加幅度较少,搏出量大;而在极量运动时,心脏则表现出高功能,高贮备,其心输出量和搏出量均高于一般人。一般人心力贮备只有2025L.min-1,而运动员可达3540L.min-1。由于其心泵功能的贮备量大,使得他们在运动中具有较大的运动潜力。何谓搏出量?试述搏出量的影响因素。答:搏出量是指每侧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心舒末期心室的容积:心舒末期心室的容积越大,搏出量越大。与回心血量有关。心室肌被牵张的程度:心室舒张末容积扩大可使心肌被牵张,增加心肌初长度,搏出量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力增加,搏出量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与ATP酶活性、胞浆中钙离子浓度、活化横桥数目等因素有关。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搏出量减少。试述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答: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直接能源ATP。但ATP贮量很少,必须边分解边合成,ATP的再合成途径有三条:PCr分解生能;糖酵解生能;糖和脂肪的有氧化生能, ATP的再合成三条途径构成了人体内三个供能系统。不同的运动项目三个系统供能的情况不同。以800跑为例:起跑:主要由ATP-PCr系统供能;当ATP分解供能的同时,PCr迅速分解使ATP再合成。途中跑:以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混合供能;冲刺:以糖的无酵解为主供能。论述不同强度运动时三个能量系统供ATP再合成的动态关系?答:不同强度时,三个能量系统代ATP再合成的动态关系: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内的含量很有限,如果以最大功率输出只能维持2S左右。因此,ATP必须是边分解边合成,以保证生命活动能量供应的连续性。三个能量系统输出功率不同,分别满足不同运动强度的ATP再合成的需要。不同供能系统的功率输出能力和最大持续时间是维持其动态关系的代谢标准。不同强度运动时三个能量系统是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的。答: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1)肌源性因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力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呈正比。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与快肌纤维比例呈正相关。肌肉初长度: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肌力最大。肌拉力角:肌肉力量随肌拉力角而变化,如肘关节屈的角度为115时,肱二头肌对前臂产生的牵拉力量最大,大于或小于115时,力量均减小。(2)神经源性因素 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可以提高原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与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其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一致,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3)其他因素: 年龄与性别。激素作用:睾酮通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肥大,使肌肉力量增大。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也是促进肌肉生长和肌力发展的重要因子。力量训练。 试述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答: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最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强有力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时充足的氧供应。研究表明,长期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心肺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增强。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是最大吸氧量。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配布。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其有氧运动能力强。代谢功能。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密切相关的体内糖原和脂肪贮备量及糖、脂肪代谢有关酶的活性,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神经系统的调控。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耐受性(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激素的作用。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答:最大吸氧量与无氧阈都是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最大吸氧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综合指标,而无氧阈是评价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指标。它们的应用价值:作为评定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与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最大吸氧量还可作为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作为耐力运动强度的指标。 常用VO2max作为运动强度或定量负荷的指标。作为运动选材的生理指标。如何测定和评价人体力量爆发型(ATP-PCr系统)运动能力答:力量爆发型运动是以ATP-PCr供能为主的无氧运动。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测定主要是测定人体肌纤维中ATP-PCr系统的供能能力。主要方法有玛伽莉亚和卡尔曼跨登台阶测验和黎惠氏纵跳摸高测验。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是影响和决定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所以人体肌纤维中AT P-PCr的贮量和ATP-PCr的供能效率(功率)均影响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也是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试述运动性疲劳及其产生机制。 答: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能源物质耗竭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原因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引起。中枢保护性抑制。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能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化学性质性质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简述乳酸清除的途径及恢复时间。答:乳酸消除的途径主要有四条:氧化成CO2和H2O(70%);转化成糖元和葡萄糖(20%);转化为蛋白质(少于10%);从尿和汗中排出(1-2%)。乳酸消除的速度与其产生的数量及恢复方式有关,工作时形成乳酸愈少,消除愈快。在极量负荷后,要完全消除堆积的乳酸,如采用静坐和平卧方式需要60-90min,如采用轻微活动方式,未受训练的人大约为30-40%VO2max ,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为50-60%VO2max则消除速度大大加快。试分析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在体育课中如何掌握好负荷阈?答: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是心搏峰理论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心搏峰是指心脏的搏出量处于峰值时的心率水平。中学生为110120次min-1。最佳心率范围是指心输出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中学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应使平均心率保持120-140次min-1;要在心搏峰的心率水平上持续运动一定时间,使保持心搏峰值的时间较长,以发展心肌泵血功能;应注意到心搏峰时心率水平并不高,每分输出量未达最高水平,心泵功能未发挥最大泵血效率。所以,在体育课中应有高潮,有心率出现高峰即达最佳心率范围高限的时间,以使通过体育课让青少年心泵血功能获得更好锻炼。儿童少年青春性高血压的特点是什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对待?答:青春性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增高,但一般不超过150mmHg,舒张压接近正常范围,高峰年龄为15-16岁,男生多见。身体发育迅速的少年多见。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无不适应症状,可以不予治疗,经过一个时期自然会好,但要做定期检查。运动后无不适反应,可以照常从事运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应加强医务监督。 试述高原习服的生理学机制?答:习服是机体在短期内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生理补偿过程。人在高原环境中,对于各种高原环境因素,特别是低氧条件的影响,也会产生相应的适应。习惯把人体对高原的适应称为高原习服。具体表现为;肺通气的适应。短期习服肺通气量增加,并达到较高水平,长期习服则肺通气量明显减少;肺通气调节能力改善,这与脑脊液和血液中碳酸氢盐含量减少和肺通气对二氧化碳敏感有关。血液红细胞数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液运载氧的能力提高;血液中能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的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安静时和次最大运动时心律和心排出量均有所下降。肺适应。肺弥散能力增强,伴随出现肺血压升高,肺血管分布和肺血容量增加,以及右心肌肥大。组织适应。更长期的习服可产生类似耐力训练的细胞内变化,表现为线粒体含量、氧化酶含量和参加运动组织的血管分布增加等。可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率,改善人体有氧工作能力。1、分析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2008答:1)定义: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2)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有建立、形成、巩固和复杂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第一,泛化过程:这是学习动作的一个初期,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肌肉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第二,分化过程:在这个过程,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这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动作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会重新出现。此过程,教师要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更准确。第三,巩固过程: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了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协调,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形成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各过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强,掌握运动技能快。初学者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越明显,分化的难度就越大,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久越长。第四,动作自动化: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后,动作即可出现自动化现象。就是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2、 简述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2008)答:1)定义:力量素质是指人体对抗阻力或既对抗阻力又使肢体发生位移运动的机能能力。力量素质提高不仅使运动员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动作效率高,而且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能够有效地预防关节损伤。 2)生理学基础: 第一,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蛋白质增多,肌肉胶原物质的增多造成的。 第二,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大小,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同样类型的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大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强于神经支配比小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 第三,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多少成为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第四,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其极大地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 第五,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是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3、简述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008答:1)定义: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哪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2)应用:评定有氧工作能力:乳酸阈值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理论与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其理论依据是,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依据表明,优秀耐力运动员有较高的个体乳酸阈水平。对训练前后的纵向研究表明,以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有氧工作能力。4、论述非条件反射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2008 答:1)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人形成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是通过许多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等,随着大脑和各器官的发育,在这些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就形成了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人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形成复杂的、连锁的和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2)非条件反射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非条件反射主要通过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等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作用的。姿势反射又包括状态反射、翻正反射、旋转运动反射、直线运动反射。 第一,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产生反射性收缩引起的反射活动。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在投掷前的引臂和起跳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张反射原理牵拉投掷和跳跃的主动肌,使其收缩更有力。 第二,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其在完成某些运动技能时起着重要作用。如,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这就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第三,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翻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动,最先是由于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与内耳迷路感受刺激,从而引起头部的位置翻正。头部翻正以后,头与躯干的位置关系部正常,是颈部关节韧带或肌肉收到刺激,从而使躯干的位置也翻正。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很多动作四在翻正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四,旋转运动反射: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如在弯道上跑步时,身体向左侧倾斜,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右侧肌张力增加。 第五,直线运动反射: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即发生肌张力重新调配恢复常态现象。人从体操器械掉下来时用手撑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这种着地姿势容易引起尺骨鹰嘴骨折,因为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应克服这种先天的非条件反射,即当身体从高处落下时做滚翻动作,才能起保护作用而避免出现伤害事故。6、论述竞走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2008答:运动性疲劳是一个极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疲劳产生的特征也不相同。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1) 分析竞走项目运动性质和特点;竞走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中机体的能量供应以氧化能系统为主,但酵解能系统供能亦占有一定比例。而且,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竞走运动员运动中酵解能系统供能所占比例将进一步增加。2)竞走运动员产生的运动性疲劳;“衰竭学说”3)竞走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7、分析田径5000米比赛的供能特点。 答:人体运动中能量输出的基本过程为无氧和有氧代谢两个过程,不同项目需要不同代谢过程作为其能量供应的基本保证,但一切运动过程的能量供应,都是有三个能源系统按不同比例提供,比例的大小取决于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5000米比赛中,持续的时间长、运动中机体的能量供应以氧化能系统为主,但酵解能系统供能占有一定比例。一般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肌肉便通过糖酵解方式参与供能;持续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运动时间继续延长,由于骨骼肌、大脑等组织大量氧化分解利用血糖,而致血糖水平降低时,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同时,脂肪进行了分解。在5000米比赛中,ATP-CP和酵解能系统供能占10%、酵解能和氧化能系统占20%、氧化能系统占70%。1、简述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学方法。2007 答:1)定义:无氧代谢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它由两部分组成,即由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和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ATP-CP是无氧功率的物质基础,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如冲刺、短跑、投掷、跳跃和足球射门等活动能力均取决于ATP-CP供能能力,而乳酸能则是速度耐力的物质基础。 2)训练学方法: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发展ATP-CP供能能力和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是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其原则是: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分钟。 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一最大乳酸训练:机体生存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研究表明,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所敏感的范围。采用1分钟超极量强度跑、间歇4分钟其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血乳酸浓度可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是提高最大乳酸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12分钟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动用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能力。 二乳酸耐受能力:一般可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而获得。一般认为在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2mmoI/L左右为宜。然后再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2、简述间歇训练的生理学特点。2007 答:1)概念:是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用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间歇训练是在持续训练法之后,由德国著名心脏学家赖因德尔及长跑教练所创造的一种训练方法。它严格规定各次练习的距离、强度及每次练习的休息间隔时间。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田径和游泳项目,都大量采用了间歇训练法进行训练,字啊球类运动中足球、篮球等也都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它是提高速度耐力和耐力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2) 其生理学特点:间歇训练法可以完成更大的工作量。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运动前后最大摄氧量与琥珀酸脱氢酶的变化。 间歇训练中间歇期心肺功能的生理特点。间歇期中摄氧量高于快跑期。间歇期中心率下降但仍能保持较高的心输出量。3、 简述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答:骨骼肌字啊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其主要有以下应用。1) 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2) 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3) 利用肌电评价肌力4) 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4、论述提高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原理与方法。2007答:1)肌肉力量的定义:力量素质是指人体对抗阻力或既对抗阻力又使肢体发生位移运动的机能能力。力量素质提高不仅使运动员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动作效率高,而且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能够有效地预防关节损伤。 2)提高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原理:根据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来看:一肌纤维的收缩力;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三肌纤维类型。 3)提高肌肉力量的方法:动力性练习(等张性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等长性); 等动练习;超等长练习。5、论述评价有氧能力的生理学方法。2007答:1)定义:有氧能力,是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能力。氧供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单位时间内机体的最大摄氧水平及氧利用率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2) 评价的生理学方法: 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其测定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推算法。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其测定的方法: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渐增负荷运动试验,通过连续测得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来确定乳酸阈,或通过测得运动中呼出气体参数的变化来无损伤测定乳酸阈。6、论述马拉松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2007答:运动性疲劳是一个极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疲劳产生的特征也不相同。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1) 分析马拉松运动性质和特点这个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中机体的能量供应以氧化能系统为主,但酵解能系统供能亦占有一定比例。而且,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马拉松运动员运动中酵解能系统供能所占比例将进一步增加。2)马拉松运动员产生的运动性疲劳;“衰竭学说”。3)马拉松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2、什么是运动性疲劳?有哪些解释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学说?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答:定义: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这就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机理有以下学说:1) 能量耗竭学说 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3)离子代谢紊乱4)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5)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6)保护性抑制7)突变理论等等学说。疲劳的消除方法:1) 运动性手段:积极性休息;整理活动。2) 睡眠3) 物理学手段: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之后,采用按摩、理疗、吸氧、针灸和气功等物理手段。4) 营养学手段:能源物质的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 3、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和生理学特征是什么? 答:肌纤维类型的划分:其划分有许多种方法,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可将肌纤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收缩速度,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根据收缩机代谢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根据运动单位的工作性质,划分为运动性单位和紧张性运动单位;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分为快白、快红和慢红;Brooks分为型和型,其中型又分为a、b两个亚型。 不同类型肌纤维形态和生理学特征: 1)、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快肌纤维的肌浆网较慢肌纤维发达。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而快肌纤维中含有较多收缩蛋白。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而且线粒体的体积较大。 2)生理学特征: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肌纤维类型与疲劳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电生理学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