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扎实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现状与加快推进的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839857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行先试扎实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现状与加快推进的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先行先试扎实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现状与加快推进的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先行先试扎实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现状与加快推进的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行先试 扎实推进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现状与加快推进的对策分析2009年是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城市群区域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后,进入全面实施的第一年。本文主要就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做简要分析,并力图通过与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比较,寻求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一)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地级市及所辖区域。区域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1320万,经济总量4565.31亿元,分别占湖南省的13.3%、19.3%和40.9%,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1)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65.31亿元,占湖南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37.8%上升为40.9%;增长14.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6.96亿元,占湖南的41.4%;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看,长沙市在城市群中的榜首位置更加稳固,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4.13亿元,占城市群的66.9%,比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更趋优化。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74.91亿元、2396.15亿元和1794.25亿元,分别增长6.2%、16.3%和14.0%,比全省平均增速分别快0.9个、1.4个和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9.0:47.0:44.0调整为8.2:52.5:39.3。长株潭城市群第一产业低于全省9.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全省8.3个和1.5个百分点,充分显现出二、三产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创造条件努力化危为机,抢抓发展机遇,第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5.7:50.8:43.4。第二、三产业比全省分别高3.8个和2.7个百分点,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3)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049.03亿元,增长18.5%;占全省的47.9%,比2007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562.99亿元,占全省的43.8%,比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增长21.0%,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6个百分点。分城市看,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6.0%,比2007年提高5.2个百分点;株洲、湘潭分别占全省的9.7%和8.1%,分别比2007年提高0.3个和0.6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不利影响,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共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54.11亿元,增长15.9%;占全省的42.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833.1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46.5%。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9大优势工业行业除钢铁有色业、卷烟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增加值增速在5%以下,其他6大行业都实现较快增长。长株潭城市群9大工业行业增加值情况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分别为624.96亿元、77.39亿元、1933.99亿元和179.14亿元,分别增长33.1%、38.6%、27.4%和-4.1%,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6.3%、68.6%、56.3%和53.5%。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341.66亿元、38.16亿元、1034.64亿元和111.11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2.5%、66.6%、60.9%和62.2%;与2008年比较,尽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省比重回落2个百分点,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占全省比重分别提高6.2个、4.6个和8.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情况 (5)投资保持高位运行。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投资总体呈现高位运行态势。全年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20.22亿元,占全省的46.4%;增长29.6%。其中,长沙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02.30亿元,占城市群的73.4。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长株潭城市群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93.55亿元,占全省的48.1%;增长30.0%。其中,长沙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7.55亿元,占城市群的73.3%。 (6)对外贸易面临考验。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全省外贸进出口的拉动作用极为明显。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1.77亿美元,占全省的65.1%。其中,出口总额53.05亿美元,占全省的63.1%;进口总额28.72亿美元,占全省的69.1%。长沙市的进出口在城市群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进出口总额51.68亿美元,占城市群的63.2。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长株潭城市群进出口形势严峻,增速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共实现进出口总额30.99亿美元,下降20.0%;占全省的68.8%。其中,出口16.31亿美元,下降31.5%;占全省的66.7%,比2008年提高3.6个百分点。长沙市进出口出现大幅下滑,实现进出口总额18.94亿美元,下降25.7%;实现出口总额11.44亿美元,下降28.6%。利用外资方面,长株潭城市群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58亿美元,增长13.8%;占全省的63.1%,比2008年提高3.5个百分点。 (7)消费引领经济发展。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74元;增长15.2%,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86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55.5元;增长18.7%,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1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长株潭城市群消费方面稳定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5.11亿元,占全省的42.8;增长22.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1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3.87亿元,占城市群的72.2。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5倍;增长10.5%,比全省平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6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7倍;增长14.3%,比全省平均增速快6.1个百分点。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8.82亿元,占全省的43.3%;增长19.1%,高于同期出口增速5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3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3倍;增长11.1%,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3倍;增长12.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7.1个百分点。 (8)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82.35亿元,占全省的39.4%,比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增长19.5%,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3个百分点;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41.6,拉动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1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5.05亿元,增长17.5%。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出现房地产业下滑、企业利润减少等现象,财政收入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共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7.30亿元,占全省的41.9%,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52亿元。增速最快的株洲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19亿元,增长25.3%,比城市群平均增速高7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2008年-2009年上半年) (三)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情况比较 (1)武汉城市圈概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土面积约5.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87万,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6972.11亿元,分别占湖北省的31.2%、52.3%和61.5%,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一起被国家正式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两大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方面。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72.11亿元,增长14.8%;占全省的61.5%,比2007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湖北省经济增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2009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7.29亿元,占全省的63.2%。从经济总量看,拥有9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明显占优。从经济均量来看,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地均生产总值为788.95亿元/万平方公里,比武汉城市圈高出201.18亿元/万平方公里,具有一定优势。从增长速度看,上半年长株潭城市群增速为13.6%,武汉城市圈为10.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和3.8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明显占优。 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方面。在人口规模上,2008年末,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分别为2987万人和1320.28万人,其人口数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2.3%和19.3%。武汉城市圈积聚了更大的人口规模,在全省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城镇化水平方面,2008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率为37.8%,低于湖北省7.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15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为55.04%,高于湖南省12.8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9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尽管地域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显然比武汉城市圈更好。 工业生产和固定投资情况方面。2008年,武汉城市圈共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450.6亿元,增长20.8%,占全省的63.8;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72.23亿元,增长33.4%,占全省的65.1。2009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共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292.37亿元,增长12.3%,比2008年回落8.5个百分点,比长株潭城市群增速回落幅度更大;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28.29 亿元,增长36.6%,占全省的63.8%。上半年,在规模工业增速方面,长株潭城市群以16.0%占优,表明长株潭城市群规模工业发展的空间与潜力较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无论总量、增速还是占全省比重,武汉城市圈的优势都非常明显。 产业结构方面。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61.2亿元、3171.97亿元和3038.94亿元,分别增长4.6%、17.8%和14.2%。三次产业结构为10.9:45.5:43.6。其中,第一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和3.1个百分点。比较而言,长株潭城市群第一、三产业发展不及武汉城市圈,但第二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高于武汉城市圈7个百分点。两大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较(2009年上半年)(注:2009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暂缺。) 出口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2008年,武汉城市圈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0.27亿美元,增长36.8,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82.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89.71亿美元,增长42.2%,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77.4%;进口总额80.56亿美元,增长31.3%,占全省外贸进口总额的89.8%。2009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06亿美元,增长9.3%,占全省的77.7%。武汉城市圈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绝对数、占全省比重均明显大于长株潭城市群,表明其整体上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力度更大。但长株潭城市群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绝对数和增速均高于武汉城市圈,成长势头更足,加快发展的后劲更强。 消费和财政收入情况方面。2008年,武汉城市圈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42亿元,占全省的63.4;增长23.2%。共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85.83亿元,占全省的54.3;增长25.7%。2009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4.91亿元,增长17.5%,占全省的62.6%。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8.86亿元,占全省的54.9%;增长10.5%。可以看出,在消费方面,上半年武汉城市圈绝对额优势明显,但增速低于长株潭城市群,后者发展来势更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则无论绝对值、增速还是占其全省比重,武汉城市圈均远远超过长株潭城市群,说明在各自省份中,武汉城市圈的地方财力及由此衍生的核心影响力均远远超过长株潭城市群。但通过对比两大城市群2009年上半年与200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增速,我们发现,长株潭城市群财政收入增速起伏较小,增长态势显得更平稳。两大城市群部分经济指标比较(2009年上半年) 通过以上综合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大城市群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年来,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呈快速发展态势,发展的后劲充足,前景良好。但两大城市群源自城市规模、基数等方面的基础差异也在不同层面显现,这既有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差别,也有出口、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具体指标增速和趋势上的差别。与武汉城市圈比较,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偏小,居首位的长沙市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有限,在城市群中带动发展的能力远远落后于武汉市。但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互补性较强,经济发展更稳健,经济整体增长速度更胜一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在湖南全省抢抓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大力推动下,在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步伐时,必须敢于发挥自身优势,敢于先行先试,善于整合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率先形成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实现中部崛起和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优劣势分析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分析 1、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优越。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明显的科教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特别适宜于发展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群。这里聚集了湖南省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9所高校和40多位“两院”院士,9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可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科教资源。与此同时,作为湖南发展最快的核心区域,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中,2008年批准设立的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6大国家级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中部地区惟一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冶金等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杂交水稻、人类干细胞、复合材料等研究国际领先。另外,长株潭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2、加快发展的建设经验丰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敢于先行先试,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长株潭城市群在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前,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重点经济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如长株潭城市群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区域经济规划体系,取得了“五同”(即三市交通同环、能源同体、生态同建、信息同享、环境同治)和产业逐步聚集等成效,贯穿三市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也迈出了强劲步伐。近年来,湖南确立以先行区率先改革、率先发展的思路,在城市群中规划了总面积为1710平方公里的先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1200平方公里,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云龙新区)90平方公里,湘潭先行区420平方公里),力图通过率先改革和发展,加快城市和产业融合,为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探索新路,提供经验。当前,长株潭城市群正按“改革先于全省,速度高于全省,质量优于全省”的总体要求,逐步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3、加快发展的项目带动强劲。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一直把项目建设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来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库。2008年长株潭在建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50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4个,100亿元以上的1个,重大项目在全省优势明显。与此同时,长沙地铁、长沙航电枢纽建设得到国家批复并进入实施,长株潭“3+5”城际铁路已与铁道部签订合作建设协议;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将进入全国大江大河治理范围。2008年,落户湖南的世界500强企业43家。另据2009年月举行的长株潭“两型办”成立授牌暨国务院批准试验区总体方案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发改委表示,2009年长株潭将力争新开工建设134个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包括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截污治污、源头治理、防洪保安、生态修复等大工程,以及沿江风光带建设等,预计将完成投资700亿元左右。 4、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注重整体推进、协调配合,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产业注重统一规划和错位发展。2002年,湖南省政府颁布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三市产业分工已现雏形。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为主,产值占各市规模工业的比重都在70%以上。二是基础设施注重共建共享。根据形势发展,在原“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基础上,提出了“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和环境同治”的“新五同”建设。三是“两型社会”建设协调联动机制逐步建立。从2006年在长沙成功举办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开始,长株潭城市群联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三市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2009年6月28日零时起,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突破区域界限实现通信同网,统一使用电信区号“0731”,三市电话号码统一升为八位,成为全国第一个电话并网升位的城市群。这对降低通信成本、塑造“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整体形象、加速长株潭地区成为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具有历史性意义。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需进一步协调统一。长株潭城市群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配套程度不高,结合不紧密,存在产业结构雷同或同质化现象,不利于作为整体的城市群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共有26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但3市相互之间仍有交叉部分。如各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又如全省制定了统一的长株潭物流产业规划,而各市又单独规划了物流中心。 2、区域产业集聚度较低,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少。产业集聚是增强长株潭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长株潭城市群缺乏在全国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聚度不高。如湖南入围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仅有6家,比湖北省少5家。其中,在湖南主营业务收入排第一位(501.6亿元)的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仅排第86位。而湖南所有入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和也还比湖北东风汽车公司1家企业少62.74亿元。 3、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开放程度是衡量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进出口总额仅为81.77亿美元,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65.31亿元相比,经济外向度极低,与全国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4、各自为政,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已经成立协调发展机构,但长株潭三市仍然是独立的行政区域主体,由于现实的体制等因素,各部门间、各城市间还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各自朝自身设定目标发展的动力极强,在整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展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保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这种无序的、各自为政的现象,恰恰成为城市群整体发展最大的阻力,严重阻碍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加快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规划完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和规划加以系统推进。一是按照集聚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为龙头,引导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通过综合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基础设施对接共享、产业分工布局和协调发展。三是抓紧编制专项规划。在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完成循环经济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同时建立空间动态管理系统,对规划的编制、实施进行动态管理和完善。 (二)突出政策落实。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重点将政策层面的利好因素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一是明确政策法律体系。尽快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形成地方性法规来确保政策实施。二是完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长株潭城市群各市间协调行政利益冲突的组织保障机制,从土地资源、基础设施、财税金融、户籍、教育和人才一体化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运作机制。三是强化绩效考核机制。建立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体系,细化相关考核指标,加大考核评估和执法力度,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考核体系分解和落实到城市群的各级各部门。 (三)突出瓶颈破解。集中力量解决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面临的急需破解的重大瓶颈问题,如怎样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怎样集约使用资源,怎样将中心城市同周边的城市腹地统筹开发发展等。一是明确循环经济的内容和支持范围,按步骤、按要求优先制定专项的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二是建立重点行业和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高能耗物耗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强制淘汰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将各方力量集中到解决诸如产业同构、发展产业集群、城乡统筹集约用地、推广节能减排、跨区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问题上来。 (四)突出“两型”产业。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两型”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是集中力量突破重点技术,支持两型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采购、研发和应用,在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上,起到规模化的示范效应,构建长株潭城市群节能型产业体系。二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生态企业、工业园区集聚,重点扶持绿色产业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企业发展。三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和成长促进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为“两型”产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五)突出先导区带动。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加快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利时机,启动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建设,成绩斐然。下阶段,建议在加快建设五个先导区的基础上,把长株潭城市群创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为重点,将长株潭城市群改革试验范围扩大到“3+5”区域,积极争取将长株潭城市群的五个示范区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优惠,使更多的长株潭一体化项目进入国家专项。积极争取国家对长株潭加大国债或专项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国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这一大好时机,加快产业、企业调整和兼并重组步伐,促进重大装备科研等项目集约发展,鼓励和引导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大联强,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城市群健康快速发展。2020年完成综合配套改革主要任务,形成“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长株潭“两型办”成立 湖南在线1月4日讯(记者 蒋吕文 易博文 柳德新)今天下午,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成立授牌暨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会议透露,到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将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形成“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长株潭“两型办”)同时成立。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的核心要求是两条:一是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基本原则有四点: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二是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区域特色;四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2、主要目标。具体目标是“四个定位”,即: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改革试验分“三个阶段”推进:其中2008-2010年是第一阶段,全面启动各项改革,初步建立“两型社会”政策法律体系和体制机制框架,初步形成城市群综合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长株潭与周边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市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2011-2015年是第二阶段,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初步形成“两型特色”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15-2020年是第三阶段,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形成“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3、主要任务。改革方面,创新十大体制机制,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土地管理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两型社会”建设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投融资、对外开放、财税、城乡统筹及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建设方面,推进五大工程,包括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以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 当前试验区建设的重点是4个方面。1、按顶层设计要求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尽快完成10个专项规划以及5大示范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启动“3+5”城市群8市城市总规修编。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等法规,使规划实施进入各部门、三市的工作程序。2、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今年力争新开工13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00亿元左右,包括长株潭城际轻轨、长沙地铁、杭州至长沙高速铁路、城际干道、高速公路、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以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把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扎实推进截污治污、源头治理、防洪保安、生态修复等7大工程,积极争取纳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范围。3、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4、统筹推进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个示范区建设。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许云昭,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为长株潭“两型办”授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叔红、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省军区副政委万建华参加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主任兼长株潭“两型办”主任蒋作斌发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