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837731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99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GB7261-87基本试验方法Basic testing method of relay and protective equipment1 引言1.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系统二次回路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装置用的有或无继电器、量度继电器及装置(以下简称产品)等产品的试验。1.2 引用本标准的方法本标准是上述产品的通用基本试验方法。各类产品在引用本方法时,应在产品的标准或技术条件中专门给予规定。产品的技术要求应在该产品的标准或技术条件中规定。1.3 试验分组和程序产品试验项目,被试产品数和抽样方法,试验分组和试验程序应在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规定。2 名词术语2.1 本章所述内容为本试验方法所引用的专用名词术语的定义和说明,凡属于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常用的名词术语应参照GB2900-82电工名词术语基本名词术语、GB2900.17-83电工名词术语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GB2422-8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名词术语和GB2298-80机械振动、冲击名词术语。2.2 本标准引用的名词术语和说明2.2.1 基本试验方法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的方法,具有通用性,但不包括某类产品专门试验、特定试验所遵循的方法。2.2.2 变差试验在试验期间,产品的某个影响量或影响因素处于标称范围的极限值,其余影响量或影响因素处于基准条件下所进行的试验。2.2.3 试验条件允许偏差如果规定试验条件的参数为M,实际试验条件为N,则试验条件的允许偏差为:也可以用绝对值表示。允许偏差是指这一数值的允许变动范围。2.2.4 合闸相角交流产品在合闸膦间施加于产品的电源电压(或电流)相位角。2.2.5 冷态产品在不施加激励量和特性量的情况下,其各部分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之差不大于3C的状态。2.2.6 热态(热稳定状态)产品在规定的激励量和特性量的作用下,产品温升达到稳定状态,如每隔半小时测得的温升不超过1C。2.2.7 动作值产品从释放状态达到动作状态所需输入激励量或特性量的最小值,对于无触点产品为出口回路中发出信号时所需要输入的激励量或特性量的最小值。对于欠量继电器,则是输入激励量或特性量的最大值。2.2.8 返回值产品从动作状态达到释放状态所需输入激励量或特性量的最大值,对于无触点产品为出口回路中发出信号完全消失时所需要输入的激励量或特性量的最大值。欠量继电器则是输入激励量或特性量的最小值。2.2.9 触点短时工作容量在规定的条件(电压、功率因数或时间常数、闭合或断开次数等)下,触点电路所能闭合和断开的同一最大电流值(或功率值)。2.2.10 触点短时工作容量在规定的条件下,触点电路经历规定的短时间能承受而不会因过热引起触点性能恶化的负载最大值。2.2.11 触点连续容量在规定的条件下,触点电路经历足够长的时间,使触点达到热平衡的负载值。2.2.12 激励量的长期耐受极限值在规定的条件下,产品能长期不中断地承受而能满足温升要求的激励量的最大值(交流为有效值)。2.2.13 激励量的短时热耐受极限值在规定条件下,产品能耐受的,不因动态效应而造成特性永久性恶化的激励量的最大值(交流为有效值)。2.2.14 激励量的动稳定极限值在规定的条件下,产品能耐受的,不因动态效应而造成特性永久性恶化的激励量的最高峰值。2.2.15 振动响应试验进行本试验时,产品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以确定它们对于振动场合的响应。2.2.16 振动耐久性试验进行本试验时,产品不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以确定它们在运输过程中遇到振动的耐受能力。2.2.17 冲击响应试验进行本试验时,产品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以确定它们对于冲击场合的响应。2.2.18 冲击耐久性试验进行本试验时,产品不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以确定它们在运输过程中遇到冲击作用的耐受能力。2.2.19 碰撞试验进行本试验时,产品不施加激励量和特性量。以确定它们在运输过程中遇到翻天复地性冲击作用的耐受能力。2.2.20 中断静态量度继电器辅助激励蟪源断开或短路皆称为中断。3 试验条件3.1 试验的环境条件3.1.1 有或无继电器试验的环境条件除另有规定外,试验应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为:环境温度:1535C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106kpa对于具有准确度要求的有或无继电器应在基准条件下进行试验。基准条件为:环境温度:202C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106%kpa3.1.2 量度继电器及装置试验的环境条件除加有规定和变差试验外,试验应在基准条件下进行。试验环境的基准条件及允许偏差见表1表1 3.2 试验的电源性能3.2.1 有或无继电器试验电源性能3.2.1.1 除非另有规定,交流电源的电流或电压均指有效值。3.2.1.2 交流电源波形为正弦波,波形畸变不大于5%。3.2.1.3 交流电源频率为500.5Hz。3.2.1.4 直流电源中的交流分量(纹波)不大于3%。3.2.1.5 如需要时,下列各点应予接地,直流电源的负极,交流单相电源的一侧或三相电源的中性线。3.2.2 量度继电器及装置试验电源性能除变差试验外,所有试验应在基准试验条件睛进行,试验电源的基准条件及试验允许偏差见表2。表2 注:B为多输入量的量度继电器试验电源的交流电源波形畸变系数。新峰价及波纹系数定义。交流分量峰谷值对脉动量的直流分量绝对值之比时,试验允许偏差为6%。3.3 安装位置产品试验时安装位置对于任一方向允许偏差为2。3.4 试验用仪器、仪表除另有规定外,试验时使用的仪器、仪表精度应满足下面要求。3.4.1 一般使用仪表精度不低于0.5级,电子式仪表不低于2.5级。3.4.2 测量相位用仪表不低于1.0级。3.4.3 测量温度用仪表,误差不大于1C。3.4.4 测量时间用仪表。当测量时间大于1s时,相对误差不大于51000;测量时间小于1s时,相对误差不大于11000。3.4.5 其它测试仪表精度应符合出厂标准。4 一般检查4.1 检查内容4.1.1 产品的外形尺寸、安装尺寸,包括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4.1.2 产品各零部件的安装与装配。4.1.3 产品的质量(重量)。4.1.4 产品中的物理缺陷。物理缺陷包括:a.产品中电镀零件、喷漆零件、塑料零件的表面质量,如有无划伤、碰伤和变形现象。b.产品中是否存在引起电解腐蚀的不同金属材料的直接连接。4.1.5 产品中各部件的机械连接,电气连接。4.1.5.1 产品所有零件的锡焊处的质量,如是否存在虚焊假焊现象。4.1.5.2 产品按技术条件规定对有关部位是否进行漆封。4.1.5.3 产品连接导线的线径或连接方式。4.1.6 产品铭牌标志和端子号。4.1.7 插拔式产品的接插件的接触可靠性,插拔的方便性和互换性。4.1.8 产品包装应有关包装技术条件要求进行检查。4.2 要求4.2.1 一般检查应在无损(产品)试验下进行。4.2.2 一般检查应在正常照明和视觉条件下进行。4.2.3 对于有严重缺陷或无法用文字叙述时,可以用照相机拍照记录。5 触点基本参数测试5.1 触点压力测试5.1.1 测试方法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没有规定时,可按下述测试方法进行。触点压力可用测克计、砝码和灯光信号、万用表(欧姆表)配合测试。测试时,测克计(或砝码)作用力的作用方向沿触点接触面的法线方向,并疳灯光信号(万用表)回路接入触点回路中,当灯光信号熄灭(或万用表没有指示)时,测克计的读数(或砝参与的质量)即为被测触点压力。5.1.2 测试程序5.1.2.1 产品处于动作状态,可单独测量动合触点的触点压力。5.1.2.2 产品处于释放状态,可单独测量动断触点的触点压力。5.2 触点间隙测试5.2.1 测试方法触点间隙用塞尺测试。测试时,应以塞尺刚好通过并不使触点片产生位移时的间隙为触点间隙。5.2.2 测试程序5.2.2.1 产品处于动作状态,可单独测量动断触点的触点间隙。5.2.2.2 产品处于释放状态,可单独测量动合触点的触点间隙。5.3 触点超行程测试5.3.1 测试方法可以用塞尺直接测量触点位移的方法。也可以有间接测量并换算的方法。5.3.2 测试程序5.3.2 .1对于动合触点缓慢移动衔铁,从触点开始接触起算,到衔铁完全接触闭合为止衔铁运动的直线距离。然后根据图样的标称尺寸进行换算为动合触点闭合的超行程。 5.3.2 .2对于动断触点,先使衔铁闭合。然后缓慢释放,从动断触点开始接触起算,到衔铁完全释放为止,衔铁运动的直线距离。再根据图样的标称尺寸进行换算为动断触点闭合时的超行程。5.4 触点接触同步检查5.4.1 对于触点接触不同步没有时差要求的可以用目测,其方法是缓慢移动衔铁,利用灯光信号或万用表指示进行检查。5.4 对于触点接触不同步有时差要求时,可分别测量各触点组的动作时间或返回时间然后再进行比较。5.4.3 对于两组触点接触不同步时差测量方法,可以用图1所示线路进行测量,对于多组触点应以某一组触点为基准,其它各组触点分别与该组触点进行测试,图1两给触点接触不同步时差测量线路图中J1J2为两组触点。5.4.3.2方法a.触点J1、J2同时接触,数字时间测试仪指示为零。b.触点J4先于J2接触,数字式时间测试仪指示数值为两触点接触不同步时差。c.触点J1后于J2接触,数字式时间测试仪指示数值不停,应更换两触点测试回路位置再进行测试。5.5 触点接触电阻测试5.5.1 测试方法5.5.1.1 伏-安法测触点电阻按图2接线,按产品技术条件要求,使触点回路通过规定的电流,测量触点两端的电压,根据电流、电压值计算触点接触电阻。式中:V-触点两端电压,V;I-通过触点电流,A。图中:E-直流电源R-可调电阻-电流表-电压表K-单刀开关5.5.1.2 直流双臂电桥测触点接触电阻测试线路如图3所示:5.5.1.3 低电阻测试仪或毫欧表测触点接触电阻测试线路如图4所示:5.5.2 测试程序5.5.2.1 继电器处于释放状态时,单独测量动断触点的接触电阻。5.5.2.2 继电器处于动作状态时,单独测量动合触点的接触电阻。5.5.2.3 测量六次,计算平均值。5.5.3 要求5.5.3.1 在产品的标准或技术条件里应指定测量接触电阻的方法,测试时电流和电压的大小。5.5.3.2 测量触点接触电阻,是指包括触点的输出端在内的整个触点回路(如触点输出端、连接导线、触点组等等)。5.5.3.3 利用伏-安法测试时,电压表的内阻应不小于被测量电阻的100倍,用直流电源测量时也可以用直流电位差计代替电压表。5.5.3.4 利用直流电源测量接触电阻时,应在两种极性下分别测量三次。计算六次测量平均值。5.5.3.5 触点在开闭过程中,触点回路不允许加负载,特别是感性负载。5.5.3.6 用四端子法测量接触电阻时,电流两端子应接在电压两端子外面,各端子连接应良好,同时被测部分连接导线应粗而短,减少接触和接线电阻所增大的测量误差。5.5.3.7 测试时,应防止触点受到超过规定的电流冲击。6 线圈基本参数测试6.1 线圈电阻测试6.1.1 测试方法6.1.1.1 伏-安法测量线圈电阻a.电压型线圈电阻测量线路按图5接线。b.电流型线圈电阻测量线路按图6接线。6.1.1.2 电桥法测量线圈电阻a.电压型线圈电阻用直流单臂电桥测量。b.电流型线圈电阻用直流双臂电桥测量。6.1.1.3 电阻测量仪测量线圈电阻。6.1.2 测试要求6.1.2.1 测量环境温度为202C。6.1.2.2 测试前被测线圈放置在测试环境的时间应不小于2h。6.1.2.3 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测试方法。6.1.2.4 用伏-安法测量线圈电阻时,电压表应采用高内阻电压表,电流表应采用低内阻电流表。6.1.2.5 用伏-安法测量线圈电阻时,通过线圈的电压或电流不宜过大,一般不应超过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或额定工作电流,通过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线圈发热增大测量误差。6.1.2.6 被测线圈电阻较小时应注意尽量减少测试接线引起的测量误差。6.1.2.7 测量线圈电阻时应包括线圈输入端子在内的整个回路部分的电阻。6.2 线圈电感测试6.2.1 测试方法6.2.1.1 电桥法用交流电桥测量线圈电感。6.2.1.2 伏-安法用交流伏-安法测量线圈电感。6.2.2 交流伏-安法测量线圈电感程序6.2.2.1 测量线圈的直流电阻R2。6.2.2.2 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的电流、频率值给线圈施加电流,测量线圈两端电压降6.2.2.3 按ZUI计算线圈的阻抗值。6.2.2.4 按下式计算线圈的电感值。式中:L-线圈电感,H;Z-线圈阻抗,;f-交流电源频率,H2;R-线圈电阻,。6.2.3 要求6.2.3.1 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测试方法。6.2.3.2 测量用的交流电源波形应为正弦波,频率为激励量额定频率。6.2.3.3 测试环境温度为202C,在测试前产品放置在测试环境的时间应不小于2h。6.2.3.4 产品应安装在附近无金属部件的地方。6.2.3.5 测量线圈电感应包括线圈输入端子在内的整个回路的电感值。6.3 静态继电器各类变换器基本参数的测试6.3.1 变换器变比的测试6.3.1.1 电压变换器按图7接线,电流变换器按图8接线。图中:YB-电压变换器;R-可调电阻;LB-电流变换器。6.3.1.2 对电压变换器初级绕组额定电压Uc,测量次级绕组电压U2。电流变换器初级绕组通过额定电流Ic,测量次级绕组电流I2。6.3.1.3 计算变比电压变换器变比:式中:UC-初级绕组额定电压,V;U2-次级绕组电压,V。电流变换器变比:式中:IC-初级绕组额定电流,A;I2-次级绕组电流,A。6.3.2 转移阻抗和转移阻抗角测试6.3.2.1 转移阻抗测试按图9接线。转移阻抗角测试按图10接线。图9 转移阻抗测试线路图中:R-可调电阻;KB-电抗变换器。6.3.2.2 初级绕组加入额定电流Ic。6.3.2.3 测量次级绕组的空载感应电动势E2。图10 转移阻抗角测试线路示意图图中:R-可调电阻;KB-电抗变换器。6.3.2.4 计算转移阻抗:式中:Ic-初级绕组额定电流,A;E2-次级绕组感应电动势;V。6.3.2.5 转移阻抗用相位电压表测量初级绕组电流Ic,和次级绕组空载感应电动势E2间的相角差。6.3.3 伏安特性测试6.3.3.1 测试线路按图9接线。6.3.3.2 变换器在试验前应先去磁。6.3.3.3 初级绕组输入不同的电流值I。6.3.3.4 测量不同电流值下次级绕组的空载电压U。6.3.3.5 作出伏-安特性曲线Uf(I)。6.3.4 相序滤过器输出电压测试6.3.4.1 测试线路如图11所示。6.3.4.2 输入三相正序额定电压(或电流),测量二次输出电压。图11相序滤过器输出电压测试线路示意图6.3.4.3 输入三相负序额定电压(或电流),测量二次输出电压。7 动作性能试验本章包括如下内容:a.有或无继电器功能试验;b.量度继电器及装置的特性量准确度试验。7.1 在或无继电器功能试验7.1.1 直流继电器直流继电器按图12所示的程序进行试验。试验时产品施加激励量采用突然施加的方法,每个程序试验五次。激励量及继电器相应的工作状态如表3所示。图12直流有或无继电器功能试验程序图表3 GB7261-877.1.2 交流继电器交流继电器也按图12所示程序进行试验。试验时,产品施加激励量的方法也采用突然施加的方法。合闸角是随机的。7.1.3 要求7.1.3.1 除加有规定外,产品试验应在无自热状态下进行。7.1.3.2 产品在突然施加激励量时,动作或返回前后电压变化不允许超过5%,当电压有变化时,就取动作前的电压为产品的动作电压,返回前的电压为产品的返回电压。为了保证电压变化不超过5%,直流电压采用电阻分压时的分压电阻值,应小于线圈电阻的14.757.1.3.3 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产品在不同极性下进行试验时,应分别在不同电源极性下进行试验。7.1.3.4 产品的动作状态可以用中间继电器或灯光信号显示。7.1.3.5 对具有延时功能的继电器应注意延时特性对继电器功能试验的影响。7.1.3.6 对于多个输出触点的继电器应注意不同触点对继电器功能试验的影响。7.1.3.7 合格判据:根据所施加激励量的大小,产品是否处于规定的工作状态来判断。包括第一次施加激励量在内。7.1.3.8 如果不是按上述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应在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另行规定。7.1.3.9 试验的环境条件应按第3.1条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7.2 量度继电器特性量准确度试验7.2.1 试验程序7.2.1.1 过量继电器过量继电器特性量准确度试验按图14所示的程序进行试验,测量时,过量继电器线圈所施加特性量应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动作值,然后逐渐减小至返回值,再由返值下降至零,测量十次。7.2.1.2 欠量继电器欠量继电器特性量准确度试验按图14所示的程序进行。测量时首先使欠量继电器线圈所施加特性量从零开始增大到额定值或两倍额定值,(欠量继电器处于终止状态,即释放状态)。再逐渐增大至返回值,然后由返回值,然后由返回值增大至额定值或两倍额定值,测量十次。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有要求时才进行试验。对于欠量电压继电器,在两线圈并联时为额定值,在两线圈串联时为两倍额定值。图14欠量继电器的准确度试验程序7.2.2 确定基准条件下的准确度确定基准条件下特性量的极限误差、平均误差、一致性和返回系数。7.2.3 要求7.2.3.1 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没有规定时,特性量整定值应分别整定在最大、最小和中间任一整定值下进行试验。7.2.3.2 测试特性量的动作值、返回值时,触点回路用快速中间继电器显示,中间继电器的动作时间不大于10ms。7.2.3.3 试验应在基准条件下进行。7.2.3.4 如果不是按上述试验程序进行试验,应在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另行规定。8 时间参数试验8.1 试验内容8.1.1 时间参数试验适合于触点时,包括以下内容:触点闭合时间测试;b.动断触点断开时间测试;c.动合触点断开时间测试;d.动断触点闭合时间测试;e.动合触点在动作(或返回)过程中回跳时间测试;f.动断触点在动作(或返回)过程中回跳时间测试。8.1.2 时间参数试验适用于继电器时,包括以下内容8.1.2.1 继电器动作时间继电器动作时间分别为:a.动合触点闭合时间;b.动断触点断开时间。8.1.2.2 继电器返回时间继电器返回时间分别为:a.动合触点断开时间;b.动断触点闭合时间。8.1.3 测试内容应在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详细规定,不同的测试内容,对于继电器动作时间和返回时间的要求,可以不同。如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没有规定时,一般继电器动作时间是指继电器动合触点的闭合时间;继电器返回时间是指动断触点的闭合时间。8.2 测试方法8.2.1 时间参数小于1s时,用示波器或数字毫秒仪;大于1s时用电动秒表或机械秒表。触点回跳时间测试,应采用示波器或触点回跳时间测量仪进行。用示波器测量时间参数试验接线如图15所示,采用示波器测动合触点的动作过程的典型波形如图16所示。8.2.2 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突然施加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图15用示波器测量触点时间参数示意图图中:E2-直流电源;R-无感电阻;SB-示波器;K-同步开关;J-被试继电器。图16 动合触点动作过程中典型波形示意图图中:a-动合触点闭合时间;b-动合触点在动作过程中回跳时间。8.2.3 测量十次,取十次测量平均值来计算时间参数。8.2.4 确定时间参数的准确度8.3 要求8.3.1 对有准确度要求的有或无继电器、量度继电器应在基准条件下进行。其它有或无继电器则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8.3.2 试验过程中,产品动作前后线圈电压波动不应超过5%。在采用分压电阻试验的直流继电器时间参数测试时,分压电阻值应小于继电器线圈电阻的14.758.3.3 直流继电器的时间参数测试。当时间参数小于1s时,应注意测试线路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8.3.4 应注意试验线路中,操作开关不同步对时间参数测试引起的误差。8.3.5 应注意多组触点由于触点不同步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测试线路见附录A。9 量度继电器暂态过程试验9.1 试验线路单输入激励量产品的试验线路,如图17所示。双输入激励量产品的试验线路,如图18所示。图17单输入激励量的产品暂态过程试验线路示意图图18双输入激励量的产吕暂态过程试验线路示意图9.2 试验程序9.2.1 调整试验线路的参数Ze、Zc,使阻抗角为7580。9.2.2 调整移相回路,使相角合闸仪在0360范围内合闸。9.2.3 突然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确定产品在不同角度下特性量和激励量的动作值。9.2.4 按下式确定暂态超越量。暂态动作值系为0360范围合闸时最大的动作值。10 功率消耗测试10.1 测试方法用伏-安法进行测试。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将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施加于线圈的输入庙,测量产品功率消耗。10.2 测试线路及产品功率消耗的计算方法10.2.1 单输入激励量产品功率消耗测试。电流型继电器按图6接线,电压型继电器按图5接线。功率消耗按下式计算:式中:P-被试产品功率消耗,VA或W;L-线圈两端电压,V;I-通过线圈电流,A。10.2.2 多输入激励量产品功率消耗测试10.2.2.1 三相四线对称输入电路试验线路按图19接线:图19三相四线对称输入电路功率消耗测试电路三相总功率消耗:式中:P-被试产品功率消耗,VA;L-相电压,V;I-相电流,A。各项功率消耗:式中:PA-A相功消耗,VA;PB-B相功消耗,VA;PC-C相功消耗,VA;U-相电压,V;I-相电流,A。10.2.2.2 三相四线不对称输入电路试验线路按图20接线:图20三相四线不对称输入电路框图率消耗测试电路三相总功率消耗:各相功率消耗:式中:P-被试产品功率消耗,VA;U1、U2、U3、-相电压,V;I1、I2、I3、-相电流,A;P1、P2、P3、-相功率消耗,VA。10.2.2.3 三相三线输入电路试验线路图21接线:图21三相三线输入电路功率消耗测试线路三相总功率消耗:各相功率消耗:式中: P-被试产品功率消耗,VA;PA、PB、PC-相功率消耗,VA;U13-AC相间线电压,V;U23-BC相间线电压,V;U1、U2、U3-相电压,V;I1、I2、I3-相电流,A。10.3 要求10.3.1 测试环境温度为20210.3.2 测试用电压表要使用高内阻电压表,电流表为低内阻电流表。11 温升试验11.1 试验程序11.1.1 根据不同的被试产品选择适当的试验方法。11.1.2 除另有规定外,试验的环境温度为40C或50C。11.1.3 试验时,应按产品的技术条作规定,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从冷态开始至稳定发热止。稳定发热指当每半小时温度变化不超过1C。11.1.4 对于多输入激励量的继电器,温升试验应同时施加多个规定的激励量,对于有或无继电器其有辅助激励量(如保持绕组的激励量进行温升试验。11.2 试验方法11.2.1 电阻法11.2.1.1 电阻法测量线圈的平均温升。11.2.1.2 对于直流继电器可以采用电桥测量线圈冷态电阻和热态电阻,也可以用伏一安法进行测量。对于交流继电器除电桥法外,还可以利用等值的直流回路法。用伏一安法等测度方法测量线圈的冷态和热态的直流电阻。测试线路的示意图如图22所示:图22 产品线圈温升测试电路示意图11.2.1.3 将继电器置于被试环境中,放置不少于2h后测量线圈的冷态电阻,然后按技术条件施加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当线圈达到稳定发热时,测量热态电阻并按下式计算线圈温升。式中:T-测量线圈的冷态电阻时的环境温度,C;T-测量线圈热态电阻时的环境温度,C;R-温度为T时线圈电阻值,;R-温度为T时线圈电阻值,;此式仅适用于铜线材料绕制的线圈。11.2.2 热电偶法热电偶法用于测量线圈的表面温升。也可以测量其它发热体的表面温升。测量时,将热电偶的热端用锡焊、胶粘等方法固定在被试线圈或发热体的表面,按产品技术条件施加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当达到稳定发热时,用电位差计进行测试,并按下式计算温升(或查表)。式中: r-被测得的温升,C;T-热电偶冷端环境温度,C;T-热电偶热端环境温度,C;K-热电偶校准系数,C/mV;E-电位差计读数,mV。热电偶测量温升推荐方法见附录B。11.3 要求11.3.1 被试环境温度为40C,一般应放入恒温干燥试验箱中。11.3.2 试验箱容积至少应为被试产品体积的5倍。11.3.3 用电阻法测温升时,如被环境温度不是1040C时应乘以下述修正系数换算到规定的试验环境温度下的温升。电流线圈系数:电压线圈系数:式中:T-产品工作的最高环境温度,C;T-测量线圈热态电阻的环境温度,C。12 低温试验12.1 低温试验的环境条件和方法参照GB 2423.1-81电式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A散热试验样品的温度逐变的低温试验方法。12.2 试验项目应在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规定。12.3 试验前,应在第3.1条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下对外观和试验项目进行检查测试。12.4 试验温度应在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规定。12.5 试验持续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在达到试验温度后持续2h。12.6 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试验期间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时,应施加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12.7 在试验结束前应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的试验项目,在试验箱内进行试验。并与试验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变差。变差=低温平均误差-基准平均误差 可以用绝值、相对值或百分比表示。12.8 试验后应进行外观检查。12.9 试验后,产品应放置在第3.1条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伯下恢复2h后,若2h后产品表面凝露未完全消失,应增加恢复时间至凝露消失后,才能进行其它项目试验。12.10 试验箱窖至少应为试验样品体积的5倍。13 高温试验13.1 高温试验的环境条件和方法参照GB2423.2-8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散热样品温度逐变的高温试验方法。13.2 试验项目应在产品标准和技术条件中规定。13.3 试验前,应第3.1条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下对外观和试验项目进行检查测试。13.4 试验温度为40C或50C,具体定两者中哪个值应在产品标准和技术条件中规定。13.5 试验持续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在达到试验温度后持续2h。13.6 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试验期间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时,应施加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13.7 试验结束前,应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的试验项目在试验箱内进行测试,并与试验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变差。变差高温平均误差基准平均误差 可以用绝对值、相对值或百分比表示。13.8 试验后应进行外观检查。13.9 试验后,产品应放置在第3.1条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下恢复2h后,才能进行其它项目试验。13.10 试验箱容积应至少为试验样品体积的5倍。14 低气压试验14.1 低气压试验的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参照GB2423.21-81电式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M:低气压试验方法。14.2 试验项目应在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规定。14.3 试验前,应在第3.1条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下对外观和试验项目进行测试。14.4 试验严酷等级,除另有规定外,应为海拔高度2000m。气压值约为80kpa,试验允差1kpa。14.5 试验持续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在达到规定的严酷等级持续2h14.6 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试验期间施加激励量或特性量时,应施加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14.7 试验结束前,应在试验箱内按产品技术条件检查规定的试验项目(包括介质强度试验),并与试验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变差。变差低气压平均误差基准平均误差 可以用绝对值、相对值或百分比表示。14.8 试验后应进行外观检查。14.9 试验后,产品应放置第3.1条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下,恢复2h后,才能进行其它项目试验。15 电源影响试验本章所述试验方法包括如下内容:a.交流电源频率影响试验;b.交流电源波形畸变影响试验;c.直流电源波纹系数(失真度)影响试验;d.直流电源(辅助激励量)电压波动影响试验;e.辅助激励量直流电源中断影响试验。15.1 试验的环境条件为第3.1条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15.2 试验程序15.2.1 除辅助激励量直流电源中断影响试验外,勤俭它试验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分别将上述电源的影响量或影响因素调整至其标称范围的极限值。并施加于产品进行试验(即当某一影响量或影响因素调整到标称范围的极限值,其它影响量或影响因素仍为基准值进行试验)15.2 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确定准确度等性能指标,并与基准条件下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每一影响量或影响因素在标称范围下的变差。变差影响量或影响因素标称值的平均误差基准条件下平均误差 可以用绝对值、相对值或百分比表示。15.3 辅助激励量直流电源中断影响试验15.3.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静态量度继电器,对于具有辅助激励量的电磁型继电器也可参照采用。15.3.2 试验方法15.3.2.1 中断时间为2、5、10、20、50、100、200ms中任一值,应在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规定。15.3.2.2 辅助激励量中断方式,采用突然发生的方式。即辅助激励量突然从额定值变化到零或者从零变化到额定值。15.3.2.3 重复试验五次,每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至少应为试验持续时间的10倍。15.3.3 试验程序15.3.3.1 试验的环境条件应为基准环境条件。15.3.3.2 产品外于工作状态时,将直流辅助激励量突然从额定值变化到零。中断时间应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进行,重复五次。确定直流辅助激励中断的影响。15.3.3.3 当产品处于释放状态(非工作状态),将直流辅助激励量突然从零变化到额定值。中断时间应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进行,重复五次。确定直流辅助激励量中断的影响。15.3.4 “中断”试验影响的确定。15.3.4.1 确定“中断”试验是否出现错误的方式改变其输出状态。15.3.4.2 确定对特性量准确度的影响。15.3.4.3 确定对动作时间的影响。15.3.4.4 对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的其它性能的影响。16 振动试验本章所述内容包括振动响应试验和振动耐久性试验。16.1 振动试验的条件和方法参照GB2423.10-8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及试验Fc:振动(正弦)试验方法。16.2 振动响应试验16.2.1 振动响应试验频率范围及允许偏差。除另有规定,试验的频率范围为10150Hz,交越频率约为60Hz。允许偏差:在50Hz及以下为Hz50150Hz为2%16.2.2 扫描扫描应连续且频率应随时间作指数衰减。扫描率应为1倍频min10% 16.2.3 试验的严酷等级除另有规定,试验的严酷等级可按表4规定执行。16.2.3.1 产品标准和技术条件就规定振动响应试验的严酷等级,当宣布产品试验的严酷等级为0时,可以不进行振动响应试验。16.2.3.2 试验持续时间,每一次扫描循环的试验时间约为8min。当产品动作时间大于8min时,则试验的时间应以完成测试时间为止。16.2.4 试验程序16.2.4.1 试验的环境条件为第3.1条所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16.2.4.2 试验前,应在基准环境条件下,按产品技术条件或标准规定的试验项目,测试关性能。16.2.4.3 试验时,产品应牢固地固定在振台上。16.2.4.4 产品应分别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即上下、前后、左右)进行试验。16.2.4.5 试验过程中,产品具有整定值的应整定在最灵敏的动作范围内,并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施加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使产品交替处于动作状态或释放状态。触点输出电路应由监测装置判别,该监测装置能测量触点闭合或打开的历时,监测装置的测量电路应具有0.2ms或更短的复归时间,以防止其装置对几次触点动作短历时的积累效应起作用。16.2.4.6 试验过程中,应测试有关性能,确定变差。16.2.4.7 试验结束后,应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查振动响应试验对产品有关性能的影响。16.2.5 合格判据16.2.5.1 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考核量度继电器时所给定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的上偏差值下偏差值的大小,以及有或无继电器所给定激励量的大小。16.2.5.2 对于过量量度继电器及装置,当特性量给定为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的下偏差(欠量量度继电器及装置为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的上偏差;有或无继电器为激励量大小于给定的动作值)时,继电器及装置不应动作,也不应改变它的既定状态。16.2.5.3 对于过量量度继电器当特性量给定为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的上偏差(欠量量)度继电器及装置为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的上偏差;有或无继电器为激励量大于给定的动作值时,继电器及装置应满足所规定的动作状态,既不应返回也不许改变它既定状态。16.2.5.4 产品的输出电路(如触点)已经持续大于2ms不改变它的正常状态,则认为它们已不动作或不返回。16.2.5.5 振动响应试验产生的变差应满足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要求。16.2.5.6 试验期间产品的信号牌或其他形式的机械信号指示都不允许改变它们的既定状态。16.2.5.7 试验后,产品应无紧固零件松动,无机械损坏等现象。并能满足相应的性能要求。16.3 振动耐久试验16.3.1 振动耐久的试验的频率范围及允许偏差。除另有规定外,试验的正常频率范围为10150Hz。允许偏差:50Hz以下为1Hz50150Hz为2%16.3.2 试验的严酷等级除另有规定外,试验的严酷等级参数见表5。16.3.2.1 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振动耐久试验的严酷等级,当宣布产品振动耐久试验的严酷等级是0级时,可不进行振动耐久试验。16.3.2.2 试验持续时间:每一次扫描循环的试验时间约为8min;20次扫描循环的试验时间为2h30min。表5 16.3.3 试验程序16.3.3.1 试验的环境条件为第3.1条所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16.3.3.2 产品应牢固地固定在振动台上。16.3.3.3 产品振动耐久试验应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即上下、左右、前后)上进行。16.3.3.4 试验期间,产品不加激励量或特性量,触点回路不监测。16.3.3.5 试验结束后,应对产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测试有关性能。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要求进行振动响应试验或振动耐久试验,试验后的性能检查时,可以在振动耐久试验结束后,进行一次性能复查。16.3.4 合格判据16.3.4.1 试验期间可能出现产品信号牌或其它形式的机械信号指示改变其工作状态,但不是不合格的判据。16.3.4.2 试验后,就不发生紧固零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有关性能应满足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要求。16.4 选择严酷等级的导则本导则也适用于冲击、碰撞试验严酷等级的选择导则。严酷等级的高低是从产品耐受机械外力(如振动、冲击、碰撞等)的能力来划分的。并在产品使用环境或运输条件中所能遇到的机械外力大小来选择,选择严酷等级的导则见表6。17 冲击试验本章所述内容包括冲击响应试验和冲击耐久试验。17.1 冲击试验的条件和方法参照GB2423.5-8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E:冲击试验方法。17.2 除另有规定外,冲击试验机产生的波形和允差应限制在图23实线表示的范围内。17.3 试验的环境条件为第3.1条所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17.4 冲击响应试验17.4.1 冲击响应试验的严酷等级图23半正弦波脉冲的波形及容差图中-标称脉冲线;-容差范围线;D-标称脉冲持续时间(标称脉冲的宽度);A-标称脉冲的峰值加速度。17.4.1.1 除另有规定外,试验的严酷等级可按表7规定执行。17.4.1.2 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冲击响应试验的严酷等级。当宣布产品试验的严酷等级为0时,可不进行冲击响应试验。17.4.2 试验程序17.4.2.1 试验前应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规定,测试有关性能。17.4.2.2 产品应牢固地固定在冲击试验机上。17.4.2.3 产品应分别在三个相互垂直轴的每个轴的两个方向(即上、下、前、后、左、右)各冲击三次,共十八次。17.4.2.4 在试验时,具有整定值的产品应整定在最灵敏的动作范围,并按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施加规定的激励量或特性量。产品在试验过程中应分别处于动作状态或释放状态。触点输出回路应由监测装置判别,该监测装置能测量触点闭合或断开的历时,监测装置的测时电路应具备有0.2ms或更短的复归时间,以防止其装置对几次触点动作短历时的积累效应起作用。17.4.2.5 在试验过程中应测试有关性能确定变差。17.4.2.6 试验结束后,产品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复查冲击响应试验对产品性能的影响。17.4.3 合格判据17.4.3.1 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考核量度继电器所给定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上偏差与下偏差值的大小,以及有或无继电器所给定激励量的大小。17.4.3.2 对于过量量度继电器及装置,当特性量给定为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的下偏差(欠量量度继电器及装置为特性量的动作值所要求的上偏差,有或无继电器为激励量小于给定的动作值)时,继电器及装置不应动作,也不应改变它的既定状态。17.4.3.3 对于过量量度继电器及装置,当特性量给定为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的上偏差(欠量量度继电器及装置为特性量动作值所要求的下偏差;有或无继电器为激励量大于给定的动作值)时,继电器及装置应满足所规定的动作状态,即不应返回,也不许改变它既定状态。17.4.3.4 如果产品的输出回路(如触点)已经持续大于2ms不改变它的正常状态,则认为它们已不动作或不返回。17.4.3.5 冲击响应试验产生的变差,应满足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要求。17.4.3.6 试验期间产品的所有信号牌或其它形式的机械信号指示,都不许改变它的既定状态。17.4.3.7 试验后,产品应无紧固零件松动,无机械损坏等现象,并能满足相应的性能要求。17.5 冲击耐久试验17.5.1 试验的严酷等级除另有规定,试验的严酷等级参数见表8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冲击耐久试验的严酷等级,当宣布产品的冲击耐久试验的严酷等级是0级时,可不进行冲击耐久试验。17.5.2 试验程序17.5.2.1 被试产品应牢固地固定在冲击试验机上。17.5.2.2 产品的冲击耐久试验应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每一个轴的两个方向(即上、下、前、后、左、右)各冲击三次,共十八次。17.5.2.3 试验期间,产品不加激励量或特性量。触点回路不监测。17.5.2.4 试验结束后,应对产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测试有关性能。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要求在冲击响应试验或冲击耐久试验后进行性能检查时,可以在冲击耐久试验结束后,进行一次性能复查即可。17.5.3 合格判据17.5.3.1 试验期间产品信号牌或其它形式的机械信号指示可能改变其工作状态,但不是不合格的判据。17.5.3.2 试验后,产品应不发生紧固零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有关性能应能满足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要求。18 碰撞试验18.1 碰撞试验的条件和方法参照GB2423.-8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Eb:碰撞试验方法。18.2 除另有规定外,碰撞试验台产生的波形和允差应限制在图224实线表示的范围内。18.3 碰撞试验的环境条件为第3.1条所规定的试验环境条件。18.4 碰撞试验的严酷等级除另有规定外,试验的严酷等级见表9图24碰撞试验脉冲的波形(半正弦波)及容差图中:-标称脉冲线;-容差范围线;D-标称脉冲的持续时间(标称脉冲的宽度);A-标称脉冲的加速度。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碰撞试验的严酷等级。当宣布产品碰撞试验的严酷等级是0级时,可不进行碰撞试验。18.5 试验程序18.5.1 试验前应在基准环境条件下,按产品标准工技术条件规定的试验项目测试有关性能。18.5.2 产品应牢固地固定在碰撞试验台上。18.5.3 产品应分别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每一个轴的两个方向(即上、下、前、后、左、右)各碰撞1000次,共6000次。18.5.4 试验期间,产品不加激励量或特性量,触点回路不监测。18.5.5 试验结束后,应对产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测试有关性能。18.6 合格判据18.6.1 试验期间,产品信号牌或其它机械形式的信号指示可能改变其工作状态,但不是不合格的判据。18.6.2 试验后,产品应无紧固零件松动、机械损伤等现象,有关性能应能符合产品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要求。19 干扰试验19.1 电气干扰试验19.1.1 本试验方法仅适用于静态继电器。19.1.2 电报气干扰试验的方法和条件根据GB6162-85静态继电器及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19.1.3 干扰试验波的特性参数。19.1.3.1 波形:为衰减振荡波(见图25)。19.1.3.3 电压幅值(第一个半波峰值):a.试验电压幅压见表11表11 b.容差5%。试验电压系指干扰发生器的空载电压。19.1.3.4 试验引线长度不长于2m。19.1.4 试验程序19.1.4.1 试验条件除另有规定,干扰试验的环境条件为基准值。19.1.4.2 当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宣布试验电压为0V时,可不进行电气干扰试验。19.1.4.3 按表12所列的临界条件迭加规定的电气干扰波。19.1.4.4 试验时间:2s若被试产品的最小整定时间大于2s时,产品试验持续时间要延长到大于被试产品的最小整定时间:表12 为简化试验,不论是相-相制还是相地制,也可以只做2500V差模干扰试验。直流回路仅指逆变器前或降压稳压前的220V直流电源输入端。19.1.4.5 考核误动应在最灵敏的整定值条件下进行,考核拒动应在最不灵敏的整定值条件下进行,考核拒动时,干扰波信号应与输入的激励量或特量的动作值同时施加。19.1.4.6 对于多个输入构成的“和”回路产品试验时,除了被考核回路按表12施加临界条件考核外,其它输入回路均应满足动作条件,并对逐个回路进行考核。19.1.4.7 试验时,被试产品应盖好外罩,所有接地部分应接地。19.1.4.8 干扰试验电压施加方法:a.共模干扰试验:干扰信号波试验电压加于各被试回路的全部端子与外壳(地)之间,如图26所示:b.差模干扰试验:干扰信号波试验电压加于同一试回路的两端子之间,如图27所示。图26共模干扰试验接线图中:L-隔离电抗器大于5mH;C-耦合电容0.47uF16kV。图27差模干扰试验接线图中:C-耦合电容0.47uF16kV;L-隔离电抗器大于5mH。19.1.5 合格判据19.1.5.1 试验时,产品应按表12的规定条件下不拒动或不误动。19.1.5.2 试验后,产品各元件不损坏,有关电气性能应满足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要求。19.2 外磁场干扰试验19.2.1 试验线圈磁场干扰试验19.2.1.1 产品安装方式产品应用适当的非磁性材料安装在试验线圈中心,继电器具有最大灵敏度的轴与试验线圈纵轴一致。19.2.1.2 试验程序:a.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外磁场干扰试验的测试项目;b.零磁场时,测试有关性能;c.施加外磁场,除另有规定外,可将磁场大小规定为0.8103AWm;d.分别在磁场的两个极性方向上测试有关性能;e.确定外磁场干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19.2.2 相邻的同类产品产生磁场的干扰试验19.2.2.1 继电器的安装方式被试产品和几个相同产品应以非磁性材料按相同方向安装,安装方式如图28所示。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应规定各产品间的行距和间距。各产品磁极的极性相同。图28相邻的同样继电器的安装排列19.2.2.2 测试程序:a.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应规定测试项目;b.外加八个产品在不加激励量的情况下,测试有关性能;c.外加八个产品在施加额定激励量的测试有关性能;d.确定外磁场干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20 绝缘试验绝缘试验方法及内容根据GB4858-84电气继电器的绝缘试验进行。20.1 试验内容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