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课 论雅俗共赏课件2 语文版必修5.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678829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1课 论雅俗共赏课件2 语文版必修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第1课 论雅俗共赏课件2 语文版必修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第1课 论雅俗共赏课件2 语文版必修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自清 论雅俗共赏 一 文学常识1 走近作者朱自清 1898 1948 原名自华 字佩弦 号秋实 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 保持清白 便取 楚辞 中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中 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 祖籍浙江绍兴 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 文学知识把握 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 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 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 踪迹 散文集 背影 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 杂文集 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 以及一些文艺论著 收在 里 朱自清 是诗人 散文家 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 毛泽东称颂其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热烈赞扬其 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的高尚气节 2 相关资料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 探讨 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 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它包括诗歌评论 小说评论 散文评论 戏剧评论 影视评论等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 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 绘画 影视等 评论的目的是通 文学作品 过对其思想内容 创作风格 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 评价 提高阅读 鉴赏水平 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 引用各种材料论证 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 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 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 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 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二 整体预知 文本内容探究 1 孟子有云 口之于味也 有同嗜焉 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 文中用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提示 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 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 就文章而论 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 在其发展过程中 就会逐渐地趋向普遍化 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 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 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 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 雅文学可能会俗化 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 2 通俗化 还分别雅俗 还是 雅俗共赏 的路 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 只有 共赏 的局面 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这句话放在文章的末尾 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 在二十世纪初期这个新时代 出现新一轮雅俗之别 新文化以及新文学尽管以平民化为方向 背叛了传统的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 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 对大众 来说 仍然属于 阳春白雪 一类 彼此之间有距离 甚至有隔膜 缺少共同语言 对立导向交融 新一轮文化融合开始进行 雅俗共赏 通俗化 及 大众化 号召就是这种客观趋势的话语表现 作者希望看到在二十世纪里完成前所未有的 高质量的雅俗结合的事业 3 唐代以前及以后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什么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提示 唐代以前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雅人的专利 俗人是无法欣赏文学作品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以前门第等级制度严格 士 民 界限森严并且固定不变 俗人受教育的条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再加上文学采用 雅 的样式 各种文学样式离普通 百姓较远 以致造成了 赏奇析疑 这一雅人的专利 唐代以后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出现了 雅俗共赏 的趋势 唐代 安史之乱 后 门第垮台 士 民 分界弱化 佛教流行 禅宗求真化俗 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文学内容及样式不断发展变化以贴近民众 所以出现了 雅俗共赏 的文学演变趋势 4 为什么说 雅俗共赏 是以雅为主的 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 近得也不太多 提示 雅俗共赏 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妥协 相互效仿 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 雅士需要迁就俗士的趣味 可俗士摆脱得更多 当然 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 它由雅士们提出 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的宽宏大量 因此要伴随着 以雅为主 俗不伤雅 的条件限定 雅俗共赏 最终是以雅为主的 5 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是如何做到 巧于截取 详略有致 的 点拨 朱自清没有从先秦文学下笔 而是巧妙地截取了唐以后的文学发展史 这是因为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自此以后 士 和 民 的社会等级逐渐模糊 为 雅 与 俗 的自然融合提供了条件 分水岭 的准确定位 使得本来繁杂的问题焦点更集中在最具代表性与典型的唐 宋两代 这是极有见地的 作者 如此截取 足以阐述 雅俗共赏 的发展趋势 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流变 作者在论述唐宋两代之时 也不是平均使用笔墨 而是有意识地偏重于其代表性文体所体现出的 雅 俗 流变 做到详略有致 重点突出 唐 作者述其 语录 笔记 传奇 宋 述其诗 词 曲 平话 章回 皮簧等 进而阐述 雅俗共赏 历来其实是以雅为主 有宾主之分的重要观点 6 结合本文 谈谈朱自清的文风有何特点 点拨 本文先用八个小节细细梳理了唐宋文学 雅 俗 问题的历史沿革 每提出一个新见解 都是理据详备 如 对唐宋 语录体 求真与化俗 是为了争取群众 的阐述 侧重论述其 求真 的两重含意 析理非常明晰 为说明 雅化程度的深浅 决定 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 雅化越深 共赏 的人越少 越浅也就越多 的观点 作者引用了耳熟能详的 水浒 西游记 红楼梦 等文学名著为例 作者的论述高超不俗 别有眼光 的确做到了于平实之中显示出不凡 同时又不以狰狞面目示人 不作哗众取宠之论 无咄咄逼人之态 不以好辩为嗜 语言平易 旨在构建为大众所喜爱的文学趣味 即便是对古人的议论乖谬 之处 也从不采取诋毁轻薄的口吻 比如说对黄山谷 作者虽不尽同意其 以故为新 的观点 但还是充分肯定了其 以俗为雅 的主张 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如此风范就不仅仅是文风平实的问题了 更让我们看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平和谦恬的文风其实是与他的人品全然一致的 7 朱自清认为 雅 和 俗 有共通的地方 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 大众化 没有 雅 俗 之分 只有 共赏 的局面 但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是粗野简陋的 精英文化是高雅精致的 有人认为大众文化也有高雅精致的 精英文化也有粗野简陋的 因此不应以 大众的 或 精英的 文化来判定雅俗 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点拨 1 俗 雅 与 大众 精英 之间如何联系 需要有具体的 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 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能认为大众文化一定是粗野简陋的 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 文化的 雅俗高低 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 2 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里面 都有精华和糟粕 不论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 都有自己的 俗 和 雅 都有自己从低向高 从浅到深 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 历史证明 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 有自己的高贵和美 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 也有它们的俗气 无聊和空洞 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 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 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来说 都是如此 3 俗文化和雅文化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 究竟是相互依存 共生共荣的关系 还是互相排斥 此消彼长的关系 从不同的前提出发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每个不把自己同大众对立起来的人 都不应认为大众文化是粗野简陋的 精英文化是高雅精致的 只要是适应时代的需求 担起了应负的责任 表现出了应有的活力和水平 走在文化创新的前列的文化就是高雅精致的文化 写作技法借鉴 线索清晰 脉络分明本文以论述 雅俗共赏 为题 避免了浅显的习惯思路 换句话说 避免了 什么是雅俗共赏 怎样雅俗共赏 而是以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作为论述的线索 从造成雅俗共赏的文学成因 社会成因的角度 从各种不同文体的演化进程具体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 使读者从纵的方面对中国文学内涵进行全方位地把握 从而提升了读者的文学素养 要想使线索清晰 脉络分明 在确定好文章的线索后 布置线索时 既要考虑到线索要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 又要考虑到借助一些文字在适当的时候显露出来 要让线索或隐或显 若断若续 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 因为线索是渗透于文章内容之中的 如果线索一直浮于内容表面 就显得太直 太露 文章势必一览无余 而且 这样写貌似线索明晰 实则形同虚设 并不能真正起到联缀材料的作用 但是如果线索一直隐藏于材料之中 不露踪迹 使人看都看不出 那么就会找不到头绪 不得要领 随堂练笔运用有关议论文线索的知识 以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线索清晰 条理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