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471325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 推动摇篮的手 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学习的落脚点不是为了夺得金钱 不是某某高职 而是学会创造幸福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做好家长的前提 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了解儿童 教育先驱陶行知著名的 六大解放 解放学生的头脑 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 成见 曲解 幻想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的创造力突围而出 使思想得到解放 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能干 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解放学生的眼睛 使他们能看 引导学生看清事实 解放学生的嘴 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 要鼓励他们 每事问 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放学生的空间 要把学生从鸟笼式的学校中解放出来 扩大眼界 发展内在的创造力 解放学生的时间 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 并学一点他们自己要学的问题 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 延迟满足实验 延迟满足 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 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 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 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 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 如果马上吃 只能吃一颗 如果等20分钟 则能吃两颗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 马上把糖吃掉了 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 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 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 或头枕双臂 自言自语 唱歌 有的甚至睡着了 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在美味的奶糖面前 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 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 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 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 而不急于求成 而那些急不可待 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 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 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 研究发现 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 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 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给家长及教育者的启示 给孩子设定一定的目标 获得之后再鼓励 如p125沙拉 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实验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 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 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 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 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罗森塔尔实验 也叫 丑小鸭实验 在心理学历史上 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 最著名的当属 罗森塔尔实验 了 1966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 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他在实验中发现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 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 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 测完之后 他没有看测验结果 而是随机地选出20 的学生 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 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8个月后 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 奇迹出现了 他随机指定的那20 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 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 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 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 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投入了更大的热情 更加信任 鼓励他们 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因而比其他的80 进步得更快 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 实验表明 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 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 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 相反 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 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对家长及教育者的启示 鼓励 PP85化学家PP89画画 哈利 哈洛 依恋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 哈洛于1930年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做的关于恒河猴 94 的基因与人类相同 的依恋实验是比较著名的亲子依恋实验之一 哈洛制作了两个假的猴妈妈 一个猴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 另一种是先做母猴的模型 然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 实验的时候 把刚刚出生的小恒河猴放进一个笼子里 里面等待它的正是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 小猴会喜欢拿一个妈妈呢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 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 而布妈妈身上有 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 而如果奶瓶是在铁丝妈妈身上 小猴也并不因此在铁丝里在铁丝妈妈身边留恋 只是在觉得饿的时候跑去喝奶 其余时间则总是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 哈洛等人由此认为 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给它喂奶 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布妈妈给予小猴的其实还不止这些 如果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 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 这时 只见小猴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 紧紧依偎着它 逐渐定下心来 可是 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 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 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以安全感 后来 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 比如 在身体上装上电灯泡 这样布妈妈的 体温 升高了 这时 小猴就去找温暖的布妈妈 而不愿找冷冰冰的布妈妈 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 吸引力就更大 当然 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 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 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与在真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相比心理活动不太正常 布妈妈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十分深刻的 它告诉我们 幼兽除了在母亲那里得到食物之外 还需要得到接触 温暖 安全感等等 否则 幼兽的心理就会受到损伤 在人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而且 人类幼儿的需要更多 也更高级 我们的母亲不但给我们喂奶喂饭 给我们温暖 给我们安慰和保护 还同我们一起做游戏 教我们认识世界 学会生活 对母子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随着这些研究 我们将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妈妈们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启示 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 气质 一 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它是指在人的认识 情感 言语 行动中 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 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 强弱 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 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 脾气 性格 性情 等含义相近 气质与性格的差别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且是先天的 与生俱来的 不易改变的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 较易改变 某种气质的人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 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 改变气质 气质的可塑性小 性格的可塑性大 气质的体液学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460 公元前377年 很早就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 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血液 黏液 黄胆汁和黑胆汁 希波利特根据人体内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比例 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占优势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黏液黑胆汁 适合职业运动员 改革者 探险者等记者 律师 公关人员 秘书 艺术工作者等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性格 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 对别人 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相对于气质 性格收到后天的影响要大些 每个人独特的性格看似难以捉摸 其实在大脑构造中早已有所体现 人的性格与大脑结构密切相关 大脑不同区域的形状 大小能影响性格 大脑也可能随性格而改变 通过比较大脑结构异同和不同区域的大小 按心理学家根据临床研究得出的个性评测系统 可归纳为4种类型 冲动 任性的 猎奇型 性格 悲观 羞涩的 伤害回避型 性格 容易成瘾 沉溺的 奖励依赖型 性格 勤奋 刻苦的完美主义者 持久型 性格 人的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也无好坏之分 在评定人的气质时不能认为一种气质类型是好的 另一种气质类型是坏的 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具有消极的意义 如胆汁质的人可成为积极 热情的人 也可发展成为任性 粗暴 易发脾气的人 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 工作能力强 易适应新的环境 但注意力不够集中 兴趣容易转移 无恒心等 气质相同的人可有成就的高低和善恶的区别 抑郁质的人工作中耐受能力差 容易感到疲劳 但感情比较细腻 作事审慎小心 观察力敏锐 善于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气质不能决定人们的行为 是因为人们可以自觉地去调节和控制 对家长和老师的启示 由于人们的气质各不相同 所以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采取因材施教 个别对待的方法 例如 严厉的批评对于胆汁质或多血质的学生会促使他们遵守纪律 改正错误 但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又如 在改变作息制度和重新编班时 多血质的学生很容易适应 无需特别关心 而对于粘液质 抑郁质的学生则需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环境 如何把孩子的气质 性格弱点教育成高贵气质P62 性别认同 P66性别认同 或称性别同一性 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 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 儿童总是以确定的性别身份进入这个世界的 从他们一问世 他们的父母便开始与特定性别相适应的特定方式来对待他们 如姓名 服饰 玩具 乃至以后的行为要求 生活方式 道德准则等等 儿童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开始接触到自身的性别问题 并且开始以某些外部标记区别周围的男性和女性 为了研究儿童进行性别认同的因素 汤普森和本特勒 Thompson Bentler 1971 向4 6岁的儿童和一组成人呈现一个性别特征不规则的裸体玩具娃娃 这个玩具娃娃既不是男性 也不是女性 但有三个特征 即有女性的体型 女性的发型 男性生殖器 主试给被试两堆衣服 一堆是女装 另一堆是男装 让被试挑选合适的衣服给玩具娃娃穿上 以便 去参加晚会 或 去海滨 还要儿童给玩具娃娃起个名字 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起名 研究发现 儿童利用玩具娃娃的头发长度作为决定性别的标准 不太注意生物性特征 在144个儿童中 只有14人提及玩具娃娃上身的特征 仅有24人提及生殖器 而成人则利用性征和第二性征作为决定玩具娃娃性别的因素 在4 6岁 儿童利用生物性特点进行认同的能力没有多大改进 性别守恒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大约在七岁前达到 性别守恒是随着其他种类的守恒而完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理解能力的增强有关 科尔伯格把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性别标志 早期的学前儿童能正确标志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别 但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认识是根据外部的 表面的特征 如头发长度 服饰等 将一个玩偶的服饰或发型改变后 儿童认为它的性别改变了 第二阶段 性别固定 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 守恒性 有了一定的理解 如知道男孩将来要长成男人 女孩将来会长成女人 但他们仍相信改变服饰 发型等就能导致性别转换 第三阶段 性别一致性 幼儿园大班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始确信了性别的一致性 他们知道即使一个人 穿错了衣服 也不会改变性别 性别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绝大多数人的性别认同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是吻合的 因而 他们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能安然地接受自身的性的特征 如果性别认同发生障碍 则不能平静地适应性和社会生活 严重的则会形成 异性癖 即一个生物学上确定的男人或女人 却拒绝自己的性别 坚持认为自己是个异性 甚至不惜动用外科手术以达到目的 这是一种性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上讲 无不与早期性别认同的障碍有关 启示 以正确的方式养育男孩 女孩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 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 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就是 最近发展区 把握 最近发展区 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正如目标就像长在树上的桃子 教学过程的一切安排都是要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桃子 对学生有相当的诱惑力 让 是教师的诱导 跳一跳 是学生的努力 而 摘 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 教育专家林格曾说过 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 跳起来正好够得着 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启示 给孩子难度适当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 例子 动物学校p56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Gardner 在1983年提出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从而提出本理论 传统上 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 数学和语文 主要是读和写 两方面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 后来增加至八个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 教师讲 学生听 为主要形式 辅之以枯燥乏味的 题海战术 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 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 因此 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 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 所以 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 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 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 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按照加德纳的观点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 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 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 扬长 比 避短 更重要 发挥孩子的优势职能如 韩寒P70 家庭教育的对比 起跑线之争是对生命价值的误读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个性化教育之路 摘自 中国教育报 2011 5 19 以爱的名誉让孩子错失关键期发展的典型案例p84 幼儿发展关键期 1935年 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学家 诺贝尔获得者洛伦兹经过发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像小鸭 小鹅这类动物 总是喜欢在破壳的前两天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 比如 第一次见到的是母鹅 就追母鹅 第一次见到的是人 就追人 以为人就是自己的妈妈 并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 如果在这一两天内 将它与母鹅或人分开 那么过后 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接触 它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 这是由大脑的结构决定的 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 印刻现象 把小鹅的这个时期 叫关键期 criticalperiod 洛伦兹把在人类婴幼儿时期 印刻 发生的时期称为 关键期 一般情况下 在错过了特定世纪后 并非完全不能弥补 所以 采用 敏感期 最佳期 较为恰当 证明关键期的典型案例 比如小羊刚出生后的几天不在妈妈身边 以后它就不再合群而总是乱跑 如果小鸟出生后的头几周不在鸟群生活 它将永远不能唱出动听的 歌声 有一个印度男孩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狼叼去哺养 8岁时才被人从狼窝中救出来 由于多年来与狼生活在一起 错过了学习语言 行走 运动等关键期 她不会走 不会用手拿东西 只会爬 她的习性是白天潜伏 夜间活动 午夜嚎叫 只会用嘴叼吃生肉 人们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 恢复人性 但收效甚微 一个简单的站立她学了2年时间 走路学了6年时间 17岁临死时才学会了十几个单词 智力仅相当于4岁的孩子 我国 猪孩 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 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 啃草根树皮 扒土 蹭痒 一直到8岁才被人发现 救出来后 发现她不会说话 穿衣 吃饭 跟猪的习性一样 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 训练了3年 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狼孩 猪孩 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 解救 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 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 矫正 但是 再好的教育条件 也没能使她们恢复 人性 她们落下了 弱智 的终身残疾 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 关键期 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 二战时 一名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士兵 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 他只好独自一人 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 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可是获救后 他只用了82天 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能力 原因就在于 在他的成年之前 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那些 关键期 一般而言 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 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 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 语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低下 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 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 就应该认识关键期 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 把握住了 关键期 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 错失了 关键期 去教孩子 就会事倍功半 那么孩子有哪些关键期昵 1 感官关键期 0 6岁 孩子从出生起 会借着听觉 视觉 味觉 触觉 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 了解事物 因此要充分让孩子聆听 触摸 观察 尝嗅 以刺激孩子的感官 引导孩子增长智慧 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之外 2 动作发展的关键期 0 6岁 孩子本性是活泼好动的 家长孩子学坐 爬 站 走 跑的过程中 提供条件 多多鼓励 特别是重视手眼协调动作 不仅有利于学会各种动作 还能开发左右大脑均衡发展 3 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 3 5岁 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 一定不要错过3 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 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 多参加音乐活动 4 语言关键期 0 6岁 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这个时候 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 讲故事 提问 鼓励孩子多说 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3 12岁 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 再开始学外语 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 即使这样 也不一定能学好 6 秩序关键期 2 6岁 2岁到6岁是教孩子知晓 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在这个时期 父母应逐渐引导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 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 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 日常礼仪 训练他们养成自律的能力 以便以后适应社会规范 包括对事物和生活习惯的认知 7 想像力关键期 2 8岁 这个时期 家长要让幼儿多听孩子喜欢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 多看图画 多看动画片 科幻片 识字后多读书 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 可以让孩子看画编故事 或续故事 或与家长轮流讲故事 提高孩子的想像力 创造力 8 文化敏感期 小学1 4年级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萌芽于3岁 而到了6 9岁 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 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 因此 这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 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 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 非常好奇 爱动脑筋 问题特别多 而对学校的课程 感觉 吃不饱 父母可以在他兴趣的基础上 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 包括对于自然 科学 文学 艺术的资源 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 如果这个时候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很可能孩子这方面的渴求会转向其他方面 比如捣乱 多动等 许多聪明孩子在课堂上有注意力分散 做小动作等等毛病 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9 黄金阅读期 8 14岁 5岁左右 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 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 5 7岁 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 8 10岁 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 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 由图向文字的转变 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 在小学中年级 3 4年级 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 那么 今后中学 大学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 先天不足 那时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的突击补课 将很难奏效 但是 令人痛心的是 这几年时间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各种补习班 各种特长班中奔忙 学生的大量阅读时间 就这样被一个个补习班 特长班给 抗兑 了 阅读的贫乏 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 结果 孩子越学越吃力 越到高年级 负面影响越大 最终的的表现是 许多大 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逐年下降 尤其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 不仅直接影响了语文成绩 同时也影响了英语的阅读理解 翻译和写作的成绩 虽然结果表现在中考和高考 但根源却在于小学阶段的阅读缺陷 所以 让学生从疲惫不堪的补习牢笼中走出来 还孩子们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 是许多仍然迷信文化补习家长的当务之 幼儿发展转折期与危机期 转折期 儿童心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变化 心理的矛盾高度激化 这种情况 往往发生于儿童心理发展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时期 我们成为儿童心理的转折期 危机期 在转折期 儿童往往易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出现各种否定性行为 与成人的关系出现突然恶化 称为危机期 危机常常来自生理上和活动能力上的迅速发展 导致心理发展的不适应 例如 周岁儿童走路随摇摇晃晃 却不在事事顺从成人指挥 要自己到处走 到处钻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 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 不 偏不 以示反对 7岁儿童变的心理平衡失调 心情不稳定 13岁儿童变现为成绩下降 行为带有消极性和对成人的违抗性 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危机 则不是必然的 如果家长争取把握了儿童发展规律 在儿童心理发展矛盾尖锐化的时期加以引导 矛盾会顺利解决 危机 会在不知不觉中渡过 如 3岁儿童急于表达 出现了愿望与能力之间的矛盾 产生口吃现象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 E H Erikson 1902 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 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 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 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 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 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 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 哪些是消极的 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 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 0 1 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 只要吃饱不哭就行 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 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 当孩子哭或饿时 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 希望 这一品质 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 富于理想 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 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 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 反抗黑暗势力 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儿童期 1 5 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 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 如 爬 走 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 也就是说儿童开始 有意志 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 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 即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训练儿童大小便 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 训练他们按时吃饭 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 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 排泄方式 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 我 我们 不 来反抗外界控制 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 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 若过分严厉 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 儿童就会产生怀疑 并感到害羞 因此 把握住 度 的问题 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 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学龄初期 3 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 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 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 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 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 他们就有了 目的 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 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学龄期 6 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 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 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 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 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 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 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 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 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 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 他们就会获得有 能力 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青春期 12 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 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 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 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 他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 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 没有同一性的感觉 就没有自身的存在 所以 他宁做一个坏人 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 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 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 忠诚 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 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 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成年早期 18 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 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 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 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亲密感 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 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成年期 25 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 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 他将生儿育女 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 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 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 只要能关心孩子 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 其人格贫乏和停滞 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不关心他人 包括儿童 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 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 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成熟期 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由于衰老过程 老人的体力 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 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 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 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 承认现实的感受 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 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 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 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 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 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 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 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 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 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 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 出现情绪障碍 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