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脱贫攻坚经验交流5篇!【篇一】近年来,xx市依托富硒生态优势,加快发展茶叶产业,抢抓茶叶基地建设,拓展茶叶产业链条,催生出茶旅融合新业态,构建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新格局,开启产业扶贫新路径。突出规划引领,绘就茶旅融合蓝图因地制宜把茶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一是超前谋划,科学精准定位。聚焦建设“中国现代茶都”目标,立足“生态、富硒、创新”三大优势,高标准制订xx茶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着力打造“中国硒部茶园走廊”。按照“一心一轴三区”发展思路,着力建设以太平镇为核心的现代茶叶服务中心,以草坝镇、青花镇、大竹镇为节点的古茶区时光轴,以现代茶业、富硒茶园、生态茶品为支撑的三大示范区。按照“户种茶、村建厂、乡有市”的模式,突出建设以富硒茶业为核、秦巴文化为魂、现代科技为本,着力建设集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文化体验、硒部论坛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的茶都。二是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跳出茶叶谋“茶业”,搞好茶加工、做强茶品牌、繁荣茶旅游,真正以小茶叶撬起“大产业”。深挖千年茶文化底蕴,编撰xx茶叶志,发现“盐茶古道”古遗址、古建筑和石刻15处,建成大巴山茶文化小镇和茶博馆,打造茶文化村落5处、茶民宿40余家。开发丰富多彩的茶旅产品和线路,围绕茶叶“游、制、品、赏、购”五字做文章,定期举办品茶斗茶、茶艺表演等文旅活动,积极拓展采摘体验、旅游观光、茶氧茶浴等旅游康养产品,不断提升茶旅产品的吸引力。三是建章立制,确保落地见效。成立富硒茶产业重点工作指挥部,牵头负责全市富硒茶产业发展。分解落实茶叶产业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块以及企业和农户,做到任务、田块、责任、时限“四落实”。将富硒茶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对各基地乡镇年终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责任,有力推进富硒茶产业快速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动能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着力做大规模、做好品质、做强品牌。一是抓基地建设,做好示范引领。坚持“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的原则,重点建设“一带一路一区”,即白羊石塘富硒茶高产示范产业带、官渡铁矿G65高速观光茶园产业路、草坝河口高山有机生态茶叶产区,实现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形象特色化。以xx国储农业、xx市蜀韵生态农业、安科实业等公司为引领,在白羊乡、石塘镇建设标准化机采示范茶园,现已培育机采茶园4万亩。同时,把茶叶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投资1亿元,计划三年时间发展高标准茶叶基地3.2余万亩,现已发展9900亩。目前,共打造茶叶专业村42个、基地乡26个,建成6个现代茶叶万亩示范区,4家企业近万亩茶园取得有机茶基地认证。二是抓指导培训,提升茶叶品质。定期组织专家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生产,改造茶园,扩种优质茶,开发新品种,并对茶叶种植、管护、加工等操作规程进行严格管理,不断提高茶叶品质。加速“产业、产品、产能”融合互动,培育茶叶加工厂21家,建成清洁化生产线50条,打造上市公司1家。在茶叶主要乡镇建设现代茶园物联网信息化管理系统,茶叶主产区实现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目前,全市茶叶基地整体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成功创建“xx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三是抓品牌打造,拓宽销售市场。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重点打造“xx富硒茶”区域品牌和“巴山雀舌”驰名商标。积极引导企业研发不同风格、不同口感的产品,统筹打造高、中、低端品牌。目前已开发出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品类。先后组织茶叶企业参加成都、北京、上海、xx等地举办的茶博会和川货(茶叶)全国行、农业博览会、秦巴交易会等茶事活动,多渠道展示xx茶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2018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报告中,xx富硒茶品牌价值达10.7亿元。目前,共拥有茶叶驰名商标1个、有机茶产品认证5个。其中,巴山雀舌先后斩获“xx省十大名茶”“中国文化名茶”“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围绕产业扶贫,拓展致富增收渠道坚持把茶叶发展主阵地聚焦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将80%的贫困村纳入全市茶叶总体规划,大力实施“一乡一茶园、一村一基地”工程。一是以茶为媒,做大生态旅游。坚持以茶为主题,以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实现茶旅文化、品牌、产品一体化。按照“产村相融、茶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坚持以茶美村、以茶兴村、以茶治村的目标,成功打造了融“巴山名茶园”“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点”为一体的农旅结合新村,将昔日的贫困村建设成乡村旅游景区。二是以茶促旅,完善配套服务。大力实施“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行动。重点乡镇以茶叶全产业链布局为依托,突出“硒元素”健康养生养护养老差异性特色,兴建停车场、农家乐、观光亭、旅游道等,不断补充完善旅游元素。如石塘镇先后引进安科实业、国储农业、巴山雀舌、巴山传承等4家企业,投入资金2000万余元,按照“农业景观化”标准,打造山水茶乡。按照“耕作乐园+体验游园”模式,建成“安科茶艺、安科实业”、“安科雅居、安科馐膳”、茶学研会所等茶文化民宿,以及创意田园、主题茶园、农业庄园、农家乐园等,呈现出处处是花园的美丽景象。整合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引进工商资本2000余万元,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新村环境、丰富茶文化元素,吸引外来游客旅游观光、健康养生。三是以茶兴农,加快脱贫步伐。大力推行“品牌+基地+茶农”“协会+合作社+茶农”“公司+村集体+农户”等模式,鼓励引导浙茶集团、国储农业等龙头企业进驻,培育茶叶专合组织23家,通过保底分红、吸纳就业、订单收购等多种方式带动群众增收,实现农民变职工的“华丽转身”。成立茶民宿产业联盟,携手提品质、抱团闯市场。开展“茶文明户评比”,提炼形成“以茶立德、以茶力行、以茶励志、以茶求同、以茶促廉”的村规民约,如石塘镇“瓦村新约”远近闻名。茶叶+旅游+脱贫模式成效显著,群众参与茶叶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的热情高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目前,全市茶叶基地达30万亩,年产茶叶10000吨,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惠及52个乡镇16万群众。【篇二】2018年以来,xx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数据质量管理工作,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建立机制、加强培训、现场督导、狠抓整改等方式,从落细落小落实方面抓好扶贫数据质量管理,有效地提高脱贫攻坚数据库质量。省扶贫办通报到今年8月全省扶贫数据质量评价结果,xx市排列第二名。该市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领导重视,强化责任该市各级领导重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采取一把手主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指导员参与模式。强化各主体责任,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委会层层签订精准扶贫脱贫责任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加强开展扶贫数据质量管理。明确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定期从扶贫大数据中导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数据的,迅速通报给所在地同级部门尤其是涉及“三保障”部门以及各镇村,立整立改,切实形成常态化抓好扶贫数据的工作机制。二、建立机制,层层把关“识别精准是基础,数据精准是核心”。健全建档立卡和动态调整机制,抓好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遵循“县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长期公示、动态管理”的原则,认真细致地做好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严格识别和核准扶贫对象。对贫困户做到全覆盖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坚持“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确保精准识别到位。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扶贫开发大数据、贫困村扶贫脱贫工作落实和社会扶贫对接等建设平台,与相关行业部门业务信息对接,确保扶贫信息数据共享。建立数据对比分析机制,层层把关,先由镇级对村委数据进行分析把关、再由县级对镇级数据分析把关,最后由市级分析把关,发现问题立即纠正。三、加强培训,精细指导积极响应省扶贫办的要求,委派业务骨干参加省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业务骨干培训班、省精准扶贫数据清理和考核工作准备工作培训会议,学习扶贫大数据平台和扶贫APP操作使用方法。每年按时间节点举办脱贫攻坚工作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是进一步强化扶贫大数据管理,提升扶贫信息数据质量;分析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研究全面整改和布置扶贫数据清理工作,对去年以来各地录入的扶贫数据进行多次清理,对存在数据逻辑性错误或者缺漏信息的给予纠正,提出数据清理工作意见,确保扶贫数据的精准、可靠和完整性。通过努力,各地各驻村干部能认真按照系统操作要求,及时将帮扶信息予以录入和更新。四、现场督导,检查从小全面开展交叉检查,现场督导。该市扶贫办以领导小组牵头组建现场督查组,严格按照“不打招呼、随机抽取、实地核查”要求和账实相符原则,整体联动,进村入户,围绕网上数据、网下档案和贫困户确认对比,调查取证,现场抽查贫困户登记表、贫困村登记表、扶贫手册、帮扶记录簿等档案资料,查看采集录入信息数据是否精准、网上信息及实际情况是否一致、贫困户是否本人签字确认等,认真核对数据,核查核实各项工作真实性,对抽查的结果建立负面问题清单,并面对面提交问题清单,现场指导,立行立改,切实做到唯真、唯实,及时汇总所发现问题编发通报。五、狠抓整改,重在落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精准整改、立行立改,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切实把整改措施抓紧抓实抓到位。一是全力整改网上信息。对逻辑错误数据重点按照省建档立卡数据要求逐项整改到位,全力做到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确保无逻辑错误数据。对情况不属实需保留的做好情况说明及相关佐证材料;二是不断完善网下档案。完善“一户一档”和扶贫手册填写等各项基础资料;规范流程管理,贫困户的进出、帮扶都要有理有据,资料齐全;并及时采集、修正、更新贫困户档案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逻辑性。【篇三】xx省xx市平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对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较多,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着力“四个坚持”,使出真功硬招,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打响村集体经济“破零消薄”攻坚战。一是筑牢战斗堡垒激活发展动力。扎实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促进54个软弱涣散村补齐党建工作短板。立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县培育专业大户2543户、家庭农场285个、专业合作社1638个。二是发挥模范作用提升发展能力。依托县委党校、农民夜校、村政学院,对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8700余人次。扎实开展农村党员积分暨先锋指数管理试点工作,大力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三是落实主体责任集聚发展内力。建立“县级统揽、乡镇统筹、支部统抓”机制,分层制定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建成1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10个,3万元以上示范村119个,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二、坚持力量整合、多方推进,汇聚村集体经济发展合力。统筹整合资源,推动部门支持,强化县域协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参与。一是着眼人才支撑推动部门帮扶。选派县乡村干部职工3890人,组建由县级部门实职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第一队长的驻村工作队516个,明确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帮扶工作主要内容。广泛开展“两新联万村党建助振兴”行动,56家优质企业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84个,构建起“1+X结对帮扶”模式。二是着眼要素支持回引乡贤助力。发挥在外成功人士、务工人员的信息、技术、资金优势,通过优选项目回引、政策扶持回引、畅叙乡情回引等办法,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成功回引返乡创业人员2522名,带动73个村集体经济“破零消薄”。三是着眼产业支点强化地域协作。把握青田平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寻求两地“生态立县”契合点,大力发展“3+1”农业农村主导产业,推动平昌青花椒、生态富硒茶、镇龙瓦灰鸡等20余个特色优势品牌走进青田平昌扶贫双创园区,借力侨乡优势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地。三、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突破,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立足各地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一是依托资产资源撬动发展。整合山林、塘库、老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盘活268个村“沉睡”资产,成功“破零”攻坚。挖掘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游、农家乐等项目,发展田园经济、观光经济。西兴镇皇山村发挥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优势,利用集体35亩闲置土地入股康养乐园,集体经济年收入增收超过6万元。二是注重综合服务拉动发展。村集体组建中介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等综合性管理服务,推动集体经济增收。青凤镇龙井村挖掘花海项目,采取“党支部+公司+群众”方式,为旅投公司承办芍药花节,按利润额的10%收取服务费,每年可实现10万元以上收入。三是紧扣连片联动抱团发展。采取“强村+弱村、富村+穷村”等方式,引导条件成熟的乡镇跨村联建党委(总支)6个,破解部分村经济实力薄弱、资源禀赋差、项目开发难等问题。云台镇龙尾村联合周边3个村成立三十二梁党总支,连片种植茶叶、花椒等特色产业2.7万余亩,集体经济积累达56.8万元。四是突出实体实业驱动发展。采取“5+1”模式在146个建卡贫困村优选实施160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86个项目已形成规模效益,集体经济村平增收近万元。聚焦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及森林康养业,积极捆绑企业和农户,实现“投桃报李”互利多赢。白衣镇黄鹤村利用产业扶持基金整合撬动各类资金70余万元,创办秸秆炭化厂,2018年预计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3.5万元。四、坚持靶向施策、统筹跟进,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聚焦突出问题,瞄准靶心,通过输血和造血并举,管理和发展并重,上下联动内外发力,确保全县村集体经济“清零递增”。一是持续化推动保“输血”。印发基层党建提升年“集体经济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就项目扶持、评估、奖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办法举措。建立“破零消薄”机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600万余元,重点打造集体经济示范项目,着力消除“空壳”现象。二是均衡化发展强“造血”。引导扶贫、产业等各类项目与村级集体经济挂钩,凡到村发展产业的业主、公司、合作社等,村集体通过入股分红、参与管理等方式,拓宽发展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达1350万余元。建立“党支部+”机制,采取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群众参与等办法,强化多方联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制度化监管防“失血”。全面推行村级事务“阳光管理”,探索“122”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对资金支出、资产资源处置全程监督,保证集体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一村一案”制度,实行集体经济项目库管理和县乡联审,着力解决造血项目可行性不强、收益不稳定等弊端,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四】2018年,xx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2018年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作风建设年、完善提升年、机制健全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整改提升百日攻坚”,采取“一提升、两巩固”攻坚战略,深入提升4个经济薄弱镇综合实力,深入巩固4891户贫困户9425名贫困人口、35个省定贫困村和58个经济薄弱村脱贫成效,建立了脱贫长效机制,农村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xx市产业扶贫、孝老扶贫、扶贫帮扶等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扶贫等媒体刊播,xx市扶贫办先后荣获“xx省扶贫系统先进集体”“xx省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年中全省重点工作专项督查6项指标全部居抽查县域(85个)前列。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脱贫攻坚政治站位高。强化领导组织管理。市委、市政府及领导小组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十余次,建立市级领导脱贫攻坚联系点制度,制发了xx市领导干部遍访贫困对象的行动方案(西扶组发20187号),领导干部带头包联贫困村、户,完成市委领导遍访贫困村,镇街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遍访贫困户工作。牵头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会、现场会、调度会,层层压实责任,深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配齐工作力量,择优调整轮换青年骨干2人,新增补3人,进一步优化市扶贫办人员配置。整充实了镇级扶贫干部队伍,达到了1名扶贫办主任、4名扶贫工作人员“1+4”的工作力量配置。加强培训指导,举办了“脱贫攻坚整改提升百日会战”集训、外出观摩培训等活动,培训扶贫骨干2000多人次,向12处镇街选派机关扶贫指导员“一对一”业务指导,切实提高扶贫干部政策业务水平。二、因户施措扎实有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返贫率“低”。多措并举,精准巩固户脱贫成效。一是强化产业扶持促进贫困户增收,大力实施精神扶贫、产业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强化技能培训组织实用技能指导、劳动就业、电商运营培训200多人次。投入200多万元批复实施种植、养殖等产业项目1056个,同比增长220%。二是延续政策普惠保障兜起脱贫底线,切实落实抓好了医疗、养老、教育、就业、住房、饮水、兜底等所有普惠政策落实到位。三是深化推进金融、商业保险保障等特惠扶贫政策,加大特殊贫困群体精准帮扶,切实解决了特殊贫困群众生活难题,高效化解返贫风险。脱贫户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高于4600元,贫困群众稳定达到“两好、四保障”脱贫标准。三、结对帮扶因“人”制宜,帮扶责任人到位率“高”。按照“村为重点、扶贫到户、责任到人”要求,制发了xx市贫困户结对帮扶管理办法(西扶组发201810号),明确了帮扶责任,调整充实了镇、村结对帮扶责任人,实施市级领导、机关干部、村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N+1”结对帮扶,确保1人帮扶低于5户,规范了帮扶管理工作。制发贫困户“连心包”4000多套,逐户建立了“一本清”脱贫台账。创新逐户增配了“扶贫挂历”“扶贫医疗自护包”4000多套,提升帮扶质量,实现了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包帮全覆盖,帮扶常态化,帮扶责任人到位率100%。四、村庄脱贫高效高质,贫(弱)村退出巩固率“高”。实施贫(弱)村脱贫提质行动,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完善青岛姜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物业经济扶贫项目,贫(弱)村稳定获得9.6万元、7.2万元的高效产业项目收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达到5万元。在此基础上,各贫(弱)村因地制宜自我发展,培育壮大了葡萄、甜瓜、蔬菜等高效村级主导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在规划、政策、机制等方面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共为73个贫(弱)村实施“美丽乡村”“一事一议”项目,覆盖率达到92.5%。提升“五通十有”配置水平。将涉农部门、社会等各方资源、资金向贫困村、经济薄弱村倾斜,实现所有贫(弱)村生活用水用电、农业生产电力保障达到100%,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43个,实施“五通十有”提升项目96个,进一步提升贫(弱)村脱贫摘帽达标水平。聘请第三方完成所有贫(弱)村脱贫评估,脱贫退出巩固率、达标建档率达到100%。五、项目资金专账管理,项目运行管理到位率“高”。规范完善扶贫项目权属管理。制定完善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库建设指导意见等规范政策,实施扶贫项目“专项”管理,对2016年以来的扶贫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开展历年村扶贫项目整改专项行动,各年度194个村项目全部完工,并规范立档。建立了扶贫项目库台账,收录镇级扶贫项目11个,村级扶贫项目187个、“五通十有”项目96个,对扶贫项目实施宏观专项调度。开展村级扶贫资金、资产专查,扶贫资金、资产在镇级经管站全部建立“专账”、全部登记“备案”,扶贫项目产权清晰率100%、扶贫资产台账管理率100%。加强村项目资金收益管护运营。制发xx市扶贫项目资产资源管理办法(试行)(西扶组发201818号),明确了扶贫项目资产资源范围界定、运营管护、收益分配、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内容,规范了扶贫资产资源管理。指导93个贫(弱)村科学制定了收益金使用方案,每村划拨不低于20%的收益资金建立了村级扶贫基金,引导剩余资金重点发展收益高、惠及广的产业、公益项目,已建成扶贫项目见效率100%、收益金额分配率100%。六、整改落实彻底高效,问题整改完成率“高”。将扶贫问题整改工作与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相结合,与各级巡视、巡察、审计、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发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相结合,以深化推进“问题整改季”工作为抓手,实施健全领导、建立专班、建好方案、建立专查“四建”工作推进法,全面整改落实上级巡视反馈1个问题、省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反馈5个共性问题、2个具体问题,青岛市委巡察反馈28个问题,青岛“问题整改季”反馈10个问题,xx市自查自纠发现的100多个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7项,整改退回违规资金70多万元,改进了扶贫工作作风,问题整改完成率100%。七、扶贫工作扎实有力,群众满意度“高”。聚焦长效机制,全面提质脱贫成效。一是厘清底子。扎实开展信息采集和动态调整,组织镇街逐户核查,认真评估贫困户的脱贫能力水平,共核准、界定脱贫不享受政策494户894人,确保该享受政策的不漏一户一人,进一步摸清贫困底子。二是帮准路子。根据贫困户劳动力差异化的实际情况,制发xx市贫困户产业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西扶组发201814号),切实解决界定贫困人口“劳动能力”过于绝对问题,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户群体项目审核力度,实事求是,适当、适度、适量审核批复项目,引导贫困户多干就多补、不干就不补,打消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精准实施贫困户产业项目。三是共献法子。压实脱贫攻坚行业部门责任,整合使用涉农专项资金4400万元,“希望工程”“春蕾女童”“慈善基金”等行业特色项目救助贫困人口300多人次,形成合力扶贫良好局面,群众满意度100%。【篇五】产业是就业之基、增收之本。近年来,公安县立足插花贫困地区实际,把产业扶贫作为铁抓手,把贫困户脱贫作为总目标,多措并举狠抓产业扶贫,凝心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奋力挖穷根、摘穷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一、统一一个思想公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有关要求,高度重视扶贫产业发展。一是转变观念。从过去只重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低保等解决贫困户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生活保障的“输血式”扶贫观念,转变为高度重视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的产业扶贫“造血式”扶贫观念,着力帮助贫困对象建立长效稳定增收渠道。二是树立典型。大力宣传产业扶贫先进典型,带动更多的贫困村发展产业。我县闸口镇红安寺村曾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空壳”村,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流转虾稻田50亩,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村“两委”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县上下迅速总结推广红安寺村产业扶贫经验模式,让更多的贫困村走上了产业发展道路。三是破解瓶颈。产业发展需要政策、资金扶持。我县适时出台了公安县产业扶贫奖补办法,对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市场主体,按贫困户从市场主体利益联结中所获年纯收入的10%予以奖励。县财政列支1859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和520万元扶贫贴息资金,辐射带动贫困户1652户。二、创新一个机制抢抓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三权分置”改革机遇,坚持支部领办、村社合一、多元合作,以村为单位创建“三个合作社”,为实施产业扶贫注入新活力。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先行。坚持依法、自愿、集中、规模的原则,将村民手中分散经营的碎片化土地集中成片流转,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经营,收取保底收益,并凭股权参与合作社年底分红。二是劳务合作社及时跟进。吸收有劳动能力但难以寻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成立劳务合作社,统筹安排务工,对外提供劳动服务。三是资本合作社稳妥实施。由合作社内部成员以自愿方式出资入股,成立资本合作社,和本地的市场主体再合作,赚取更多利润。目前,全县已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23家、劳务合作社72家、资本合作社5家,带动7600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上来。通过三个合作社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了基层党组织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的活力、动力,较好地破解了农村土地碎片化、农民组织低效化、农业增效无力化等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选准一个产业产业扶贫关键是要选准产业,产业选择对不对,既关系群众增收致富,也关系稳定脱贫成效。县委、县政府精心制定下发了36个产业扶贫菜单,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激活造血功能,促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县平原地区水系众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先选择“双水双绿”产业作为贫困村产业发展重点。2017年,全县1468户贫困户发展虾稻连作1.3万亩,每户增收5000余元。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生态综合种养、绿色果蔬等有市场前景、有发展空间、有经济效益的绿色健康产业。孟家溪镇青龙村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新建500亩全自动喷灌的有机蔬菜基地和1200亩高标准果树基地,为农户增收343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三是坚持因势利导。在深入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能力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他们较为熟悉的产业类型,更加有利于取得脱贫增收实效。滨湖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与我县6个乡镇4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委托经营协议,由农商行为贫困户提供扶贫贴息贷款,贫困户每投入1万元就可在滨湖肉牛公司代养1头牛,公司确保贫困户每年收益15。2017年公司为斑竹垱镇41户贫困户发放分红86万元。四、找好一个主体让市场主体在产业扶贫中“唱主角”,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一是坚持招大引强。坚持不懈用工业理念谋划产业扶贫,招大商、大招商,先后引进广东四季绿投资10亿元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四川通威集团发展20万亩小龙虾全产业链等6个万亩以上和28个千亩以上市场主体落户,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务工等形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9个贫困村、7600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上来,实现高质量脱贫。广东惠州东进牧业公司与村集体、40个贫困户共同出资240万元,建成年出栏4800头环保型生猪养殖场,每年村集体有12万元分红收入、每个贫困户有6000元分红。通威集团在斑竹垱、麻豪口、闸口等9个乡镇发展20万亩双水双绿生态农业,打造稻田综合种养“升级版”,使贫困村、贫困户年均增收16万元、5万元。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联合荆秋缘、科润、通威集团等市场主体,举办“性灵公安”葡萄节、黄山头帐篷节、智者故里桃花节、闸口小龙虾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实施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村持续增绿、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对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从资金奖励、税收优惠、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现政府、村集体、贫困户、企业多方共赢。五、叠加一个项目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各类涉农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三年来投资1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达67万亩,其中覆盖10个乡镇的贫困村54个,使贫困村农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随着强有力市场主体的同步进驻,将有力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章庄铺镇欣荣村流转土地7000亩、投资200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成功引进鑫盛农贸公司发展“双水双绿”产业,带动村集体、71户贫困户分别增收47万元、3000元。二是实施整村推进。按照“重产业、保基本、限总额、不负债”原则,近三年投入2.2亿元,建设487个扶贫项目,为产业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带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增收。麻豪口镇沙场村在10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推动下,发展虾稻连作4391亩,带动村集体增收14万元、13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8万元,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目标。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在南平镇鲍关村、甘家厂乡炊皮山村等贫困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绿满荆楚、送科技文化下乡等项目,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要求,让贫困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六、形成一个合力做实产业扶贫需党委政府、基层党组织、企业、社会紧密联系,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共同推进。一是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党建强则产业强。县委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按照政治过硬、群众满意、业绩优良“三个导向”标准,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发挥第一书记传、帮、带作用,帮助村支部书记不断提升引领经济发展、实施产业扶贫、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在贫困村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南平镇杨家村在第一书记许开平的带领下,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并积极围绕产业扶贫想办法、谋出路,建成300亩的高标准设施栽培葡萄产业园,发展虾稻连作700亩、棚架梨200亩、三红蜜柚100亩,使以前的“空壳村”年均收益达10多万元;村两委为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方案,帮助贫困户龚光平通过养羊摘掉贫困帽子。二是加强资金统筹支撑产业扶贫。县委、县政府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要求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产业扶贫资金的60%用于带动贫困户,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在65个贫困村投入1.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8个,带动1935个贫困户稳定脱贫,使65个贫困村村平增收6万元。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借助“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民企联村、精准扶贫”“全国社会扶贫日”等系列活动东风,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产业扶贫,营造“人人皆愿为”的社会氛围。全县1714名人大代表与3261户贫困户“结对子”,4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别安排1家企业帮扶。xx车桥凤凰山农业有限公司将年营业额5%的资金用于精准扶贫,主动履行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近四年全县通过“扶贫日”共募集资金946万元,全部用于支持贫困对象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战没有退路,只能前行。摘贫穷之帽、奔小康之道已成为公安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公安县将继续以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为落脚点,以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为关键点,以创建“三个合作社”为着力点,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推进全县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向高效迈进,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贡献公安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