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及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95910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教案及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阿房宫赋教案及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阿房宫赋教案及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房宫赋 杜牧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3、感受并理解本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4、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2本文文字艰深,则给理解带来难度。教学方法:学生务必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赏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前面我们学习了贾谊写的过秦论,他指出了秦的什么过失(即中心论点)呢?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张。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也写了一篇文章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阿房宫赋二、阿房宫:“阿房”旧读“png”现读“fng”。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的材料是从千里之外的蜀、荆运来的,参加修建的工役达七十万人之多。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作者简介:杜牧,字_,号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晚唐时期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 “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由诗经、 楚辞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赋的远源、 楚辞则是它的近源.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ch摛 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ch摛文指赋的形貌。、在形式上多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事物。、在内容上多采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手法。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民的情怀。 四、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正字音。(一)、学习内容:背诵并赏析第一段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2、翻译并归纳本段文言知识:3、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 行文思路:建宫背景总体规模细写内部(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歌舞盛况、作者在这一段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这一座宏伟的建筑,他采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和夸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比喻很多,如写“长桥”“复道”用“龙”“虹”作比喻,非常的形象、生动。第一段中使用夸张手法的句子:“蜀山兀,阿旁出”,“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问:作者如此大量地使用夸张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明确:作者通过夸张,写出阿旁宫的规模宏大,令人咋舌。这也充分符合了“赋”这种文体在描写事物时极尽夸张之能事的特点。5、作者在此为什么要极言阿旁宫的规模之大呢?一座如此壮丽奢华的阿旁宫,必定要耗费无数劳动人民的辛苦与血泪。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为了自己享乐而“大起宫室”的行为,是建立在劳民伤财的基础上的。作者在夸张的描述中,包含了自己强烈的爱憎。(二)、分析第二段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2、翻译并归纳本段文言知识3、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阿旁宫造好了,它的用途何在?你能从刚才读的那段中找出答案吗?第二段:养美女供统治者纵情声色。 第三段:藏宝物供统治者奢侈挥霍3、第二段如何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以及这些宫女的生活。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4、赏析第二段描写宫女们梳洗打扮的句子。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四组句子使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分别从妆镜、头发、化妆品、香料四个方面,绘声绘色地渲染了阿旁宫内美女之多,生活之侈。而作者这样采用华丽的词藻从各个角度铺陈宫中美女生活的细节,再次凸显“赋”这种文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作者为何极言阿旁宫内美人之多、生活之侈?突出阿旁宫建造者秦王的骄奢淫逸。5、齐读第二段“燕赵之收藏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此处写阿房宫珍宝之富。而这些珍宝,都是秦王豪夺所致。6、一、二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 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五、课堂小结从开头至第三段的“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是属于课文的描写部分。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所运用的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排比和对偶。描写的文段文辞华美、比喻丰富,并且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一、学习第三段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2、翻译并归纳本段文言知识3、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4、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六个句子句式相同,表意也基本差不多,从各个方面采用排比、夸张的句式极言秦始皇的奢侈、挥霍。排比的气势正反映出作者代替人民对秦始皇所发出的义正言辞的血泪控诉。“天下人”的“不敢言而敢怒”与“独夫”的“日益骄固”矛盾冲突中,阿旁宫化为了一堆焦土。二、学习第四段1、字词疏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弄懂本段大意。2、翻译并归纳本段文言知识3、分析内容。 “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4、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原因是“不爱其人”。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第四段:卒章显志。讽谏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辙。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不爱民),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哀之,鉴之)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向统治者敲警钟。秦朝必亡:暴敛百姓挥金如土(因)一朝覆亡阿房焚毁(果)后人当鉴:后人不鉴则复哀(明旨)5、“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我们再来看看杜牧写作本赋的缘由:“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唐敬宗的举动与秦始皇何其地相似!作为一名关注社会现实、匡时济世的封建知识分子,君主劳民伤财的行为不能不引起他深深的忧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杜牧在这里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晚唐敬宗,勿使悲剧再度重演。这是什么手法?明确:借古讽今三、欣赏文章的结构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明确: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四、比较阅读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明确: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五、总结全文:1、主题: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2、写作特色: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六、课堂小结阿房宫赋曾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评价。此赋前半部分以描写为主,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旁宫的规模之大、美人之多、歌舞之盛、珍宝之丰、靡费之巨,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而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激情,语言精美,富于文采;有时骈散兼行,于整齐中有变化;有时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有时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充畅。既有激情,又含深意,无愧于“天下之第一文赋”的称号。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个导语: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一、古今异义 1、隔离天日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3、韩魏之经营古:搜集保存的珍奇; 今:筹划、计划的意思4、齐楚之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指优秀人才5、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值得同情。6、 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指情绪气氛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7、明星荧荧 古:明亮的星光; 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从北面;向西(2)廊腰缦回像人腰一样,像缦带一样 (3)蜂房水涡像蜂房、像水涡 (4)辇来于秦乘辇车(5)朝歌夜弦早晨; 夜里2名词用作动词 (1)未云何龙出现龙(2)不霁何虹出现虹(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歌唱、弹琴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把宝玉看作,把黄金当成,把珍珠当作(5)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合族的人(6)可怜焦土名 变为焦土。3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5. 名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借鉴6.形容词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为.而悲哀7.形容词用作动词 蜀山兀 变秃三 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2、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晋陶渊明独爱菊 喜欢3、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拿,占有秦人伐晋,取武城 攻取,攻下取妻如之何? 同“娶”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4、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5、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尽善尽美(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全部用出) 触草木,尽死(全,全部)6、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7、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8焉(1)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3)或师焉,或不焉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4)且焉置土石兼词,在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副词, 怎么(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在那里9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 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 代词,你而翁归,自与你复算耳 10其(1) 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11于(1) 介词,到。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 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12之(1) 动词,往,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 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 代词。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13.夫(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句末语气词,唉(2)夫大国,难测也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3)予观夫巴陵胜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指示代词,那(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男子。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2)“为”表判断。 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 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谁得而族灭也 (2)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4省略句 (1)几世几年,剽掠(于 )其人 (2)复道行(于 )空(3)五步( 有 )一楼,十步( 有 )一阁五、 重点词语翻译六王毕 毕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蜀山兀,阿房出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 覆压三百余里 覆压,覆盖。隔离天日 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构,兴建。走,趋向。二川溶溶 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不霁何虹 雨后天晴廊腰缦回 缦,萦绕。回,曲折。檐牙高啄 (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盘盘焉,囷囷(qn qn)焉,蜂房水涡 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落,相当于“座”或者“所”。高低冥迷 分辨不清。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辞,辞别。 绿云扰扰黑头发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缦立远视 久立。剽掠其人 剽,抢劫,掠夺。倚叠如山 积累。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戍卒叫 守卫边疆的士兵;呐喊。函谷举 被攻占。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假使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传递。做。秦人不暇自哀 “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四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指秦以后的人,主要指唐代统治者,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