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647419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5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先秦 文学理论萌芽时期 尚书 尧典 提出 诗言志 的著名命题 诗经 中有些作品谈到作诗目的 动机及诗歌功用等 以老 庄为代表的道家 以孔 孟为代表的儒家两汉时期 文学理论发展期人物 董仲舒 司马迁 扬雄 王充 王逸 郑玄作品 淮南子 乐记 毛诗序 论衡 诗谱序 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完全成熟期曹丕 陆机 挚虞 刘勰 钟嵘 典论 论文 文赋 文章流别论 文心雕龙 诗品 唐代 诗论和文论分流 以诗论为主白居易 皎然 司空图等宋代 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大量的诗话张戒 岁寒堂诗话 严羽 沧浪诗话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 等 明代 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起来李贽 冯梦 徐渭 汤显祖 吕天成 王骥德等人 曲藻 曲品 曲律 清代 全面兴盛期王夫之 叶燮 袁枚 王士禛 沈德潜 翁方刚 刘熙载 王国维 桐城派 金圣叹 张竹坡 毛宗岗 脂砚斋 李渔等 古代文论的主要特征 其一 理论资料丰富浩繁 而存在形态零散碎乱 其二 概念的模糊性 多义性 如味 气 神 风 骨 悟 韵味 本色 兴趣等 其三 直观性 经验性 其四 诗化的表述语言方式 如刘勰论神思的特点 云 形在江海之上 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吟咏之间 吐纳玉珠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 再如姚鼐论阳刚风格之美云 阳与刚之美者 则其文如霆 如电 如长风出谷 如崇山峻崖 如决大川 如奔骐骥 其光也 如杲日 如火 如金鏐铁 其五 重表现 中国以诗为主的文学 导致了古代文论以诗论为主 这就形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表现特征 影响古代文学理论生成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 中国古代文学 二 古代思想文化 影响古代文论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先秦文学思想先秦是古代文论的萌芽期 一是 诗三百 一是 楚辞 先秦人的文论一是对 诗三百 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 人生 政治 社会等问题的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 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 的提出 帝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 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 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夔曰 於 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 尚书 尧典 诗言志 的提出 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 而公怨之 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 志 赋诗言志 诗言志 的提出 歌永言 歌是延长诗的语言 声依永 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 声 指五声 宫 商 角 徵 羽 律和声 谓律吕用来调和歌声 律吕 六律六吕 六律指黄钟 太簇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 十二律吕实为一个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 周礼 春官 大师 八音 金 石 土 革 丝 木 匏 竹 诗言志 的提出 志 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 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诗言志 的提出 诗以道志 庄子 天下篇 诗 言是其志也 荀子 屈心而抑志 抑志而弭节 离骚 抚情效志兮 冤屈而自抑 怀沙 诗言志 的历史嬗变 1 先秦两汉 2 魏晋六朝 3 唐 4 宋明 5 晚明 1 先秦两汉 志 心之所之 志向 抱负 毛诗序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故变风发乎情 止乎礼义 发乎情 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2 魏晋六朝 志 气 情 才 性 突出情感 人的觉醒 文的自觉 陆机 文赋 诗缘情而旑靡 钟嵘 诗品 吟咏情性 刘勰 文心雕龙 情者 文之经 3 唐情 志渐趋合一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期经济 庄园经济 均田制政治 察举 征辟 九品中正 科举军事 开疆拓土文化 多元整合 多民族 多传统 孔颖达 左传昭公25年 正义 在己为情 情动为志 情 志一也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 策林 乐者本于声 声者发于情 情者系于政 4 宋明志 义理 理学 心学勃兴 周敦颐 张载 程颐 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存天理 灭人欲 朱熹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 有理便有气 流行发育万物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5 晚明志 情 欲 社会转型 资本主义因素萌芽 市民阶层兴起 而官学化的程朱理学已经陷入教条和僵化 憧憬个性解放 肯定世俗生活的市民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萌芽标志 江南纺织业 比户皆工织作 转贸四方 嘉靖 吴邑志 经济思想 赵南星 士农工商 生人之本业 黄宗羲 工商皆本 政治思想 黄宗羲 天下之治乱 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 道德伦理思想 理学 王阳明心学 王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 王阳明心学 传习录 心者 天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 无有不自知者 2 泰州学派 王艮 何心隐 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 凡事只依本心而行 便是大丈夫 平时只是率性而行 纯任自然 便谓之道 黄宗羲 明儒学案 泰州学案 3 李贽 夫童心者 真心也 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 人之初也 童心者 心之初也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前551 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 三岁丧父 家境贫寒 论语 子罕 云 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 五十多岁时 事鲁国司寇 曾周游列国 他创立私学 有弟子三千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 和教育家 也是一位重要的古代文论家 他的文艺思想是其政治伦理哲学中的一部分 他的政治伦理哲学以 仁 为核心 在政治上又提倡 礼 仁 与 礼 互为表理 仁 是 礼 的内核 礼 是 仁 的体现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文艺只是实现其礼制的思想与宣传其仁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是为其政治伦理思想服务的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时代 变革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美学思想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文学思想 诗教 诗 是孔子传授仁礼思想的常用话题 也是他的弟子用以理解孔子思想的工具 功利的文学观文学的工具性 儒家诗学的核心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 泰伯篇第八 文艺与政治 外交活动的关系子曰 诵 诗 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论语 子路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为政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何晏 集解 引孔安国语 引譬连类 朱熹 集注 云 感发志意 孔说未指明是属于创作还是属于鉴赏中的 引譬连类 朱注说是感发志意 似是指鉴赏 与孔子本意相合 论语 中的 兴 实际上指的就是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兴发作用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这从下面两段话可以看出 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欤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 诗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 诗 已矣 八佾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观就是观察 指通过诗来观察认识社会 有时也指通过诗考见一个人的道德品性 何晏 集解 引郑玄注 观风俗之盛衰 朱注 考见得失 指的都是对社会风俗及政治运作得失的考察 这是对的 但不全面 观有时也指对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观察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群乃交流思想 促进感情之谓 何晏 集解 引孔安国语 群居相切磋 朱熹 集注 谓 和而不流 相比较 何晏的说法更合理一些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怨是指对社会政治的怨刺和作者的牢骚不平 过去人们所说怨 主要指怨刺上政 这当然没错 但怨的范围应该还要再广泛一些 既包括了政治 也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而产生的怨 何晏 集解 引孔安国语 怨刺上政 朱注 怨而不怒 两种说法 孔说过窄 朱说偏了方向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对 怨 的肯定 也是和他提倡的 仁 相联系的 他允许百姓对 不仁 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 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也是孔子对古代 献诗讽谏 传统的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 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 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 子曰 文 犹质也 质 犹文也 颜渊 子曰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由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 孔子在这方面主张要文质合一 文质相符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这在孔子弟子子贡的话中也可看出 棘子城曰 君子质而已矣 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 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 颜渊 主张文质合一 引文中的棘子城是主张以质为重 文则可有可无 子贡反对他的主张 所以用 驷不及舌 四字说他的话失言得很 接着说虎豹如无文 则皮就同犬羊没有什么分别 强调 文 的重要性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陆机 文赋 理扶质以立干 文垂条而结繁 刘勰 情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 木体实而花萼振 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 则同犬羊 犀兕有皮 而色资丹漆 质待文也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 夫文典则累野 丽亦伤浮 能丽而不浮 典而不野 文质彬彬 有君子之致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的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 它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影响 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 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 它比前此 易经 象辞中所说的 言有物 及 言有序 要具体和系统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 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 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 对社会的认识作用 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 对泄导人情的作用 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二孟子的文艺思想 孟子 约前372年 前289年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邹 山东省邹县 人 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建立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孟子也曾游说诸侯 但不被任用 只好退而著书立说 孟子的文学批评 孟子的思想1 政治 民本 仁政2 哲学 人性论3 文艺美学 与民同乐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孟子的文学批评 1 知人论世说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 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 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万章 下 孟子的文学批评 这一段话本是讲交友之道的 尚友 即尚友古人 尚友古人 即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 吸取教益 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 而要正确颂诗读书 和古人交朋友 还须知人论世 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 知其人 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生活遭际 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孟子的文学批评 论其世 就是要认真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 社会生活 历史事件 写作背景等等 孟子 告子 下中的有关 小弁 凯风 两诗的理解就是知人论世之作 孟子对诗的分析表现了孟子思想中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例如柳宗元的名诗 江雪 要理解此诗的真义 就必须了解柳宗元当时的遭遇 处境 背景 孟子的文学批评 以意逆志说咸丘蒙曰 舜之不臣尧 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 云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 敢问瞽瞍之非臣 如何 曰 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 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 云汉 之诗曰 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 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 上 孟子的文学批评 此语出自 诗经 小雅 北山 全诗共五章 下面引前二章 陟彼北山 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 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 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 我从事独贤 孟子的文学批评 以意逆志 的 意 历来有不同理解 一种认为 意 指读诗人之 意 即读诗人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 由此出发去求诗人之志 多数 孟子 注本均取此说 如后汉赵歧说 志 诗人志所欲之事 意 学者之心意也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说 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 乃可得之 孟子的文学批评 另一种说法 认为此 意 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 这种看法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吴淇 他主张从诗篇的客观意义出发去探求诗人之志 是比较科学的 近人多采此说 但是 这不符合孟子的本意 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看 这个 意 是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文学批评 孟子提出这样的理论也有其历史背景 这就是春秋断章赋诗的传统 此前孔子所说的兴 虽然意思没有孟子这般显豁 但精神是相通的 在文学批评史上 孟子是第一次提出有关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理论家 以意逆志 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 它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孟子的文学批评 孟子的理论和实践仍是有矛盾的他在解诗中也常常免不了受 断章取义 的时代风气影响 尽管孟子的理论在理论上有缺陷 但它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一是孟子的出发点是为了能更正确地理解诗义 而且在实际操作上是有例可循的 其二是倡导读者的参与活动 符合艺术的鉴赏规律 孟子的文学批评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互相联系 互相补充 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 两相配合 才能避免主观臆断的弊端 孟子的文学批评 3 知言养气 说 孟子 公孙丑下 云 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 云 难言也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妥也 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也 孟子的文学批评 养气 说影响深远 是 文气 论源头 典论 论文 中提出了 文以气为主 的命题 标志着古代 文气 论的正式形成 文心雕龙 中设 养气 篇 韩愈提出 气盛言宜 论 论 文气 者众多 形成 文气 论 荀子的文艺思想 荀子 约前313年 前238年 名况 赵国人 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重要代表 荀子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先秦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著作是当时学术文化最高水平的标志 1 明道 征圣 宗经他在 正名 中说 辨说也者 心之象道也 心也者 道之工 主 宰也 道也者 治之经理也 心合于道 说合于心 辞合于说 正论 又认为 凡言议期命 是非以圣王为师 儒效 又说 圣人也者 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 百王之道一是矣 故 诗 书 礼 乐 之道归是矣 天下之道毕是矣 2 音乐理论的专论 乐论 荀子的 乐论 在时间上应早于 礼记 的 乐记 礼记 乐记 中的崐文字应是抄于 乐论 乐记 乃汉儒所作 其一 音乐的产生是 人情所必不免 的产物 即感情的必然表现 他说 乐则必发于声音 其二 音乐表现人的内在 性术之变 其三 音乐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并以情动人 从而能使人产生 心悲 心伤 心淫 心壮 等心理反应 具有 入人也深 化人也速 的巨大教育作用和艺术感染作用 其四 提出 以道制欲 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 其五 强调 乐者乐也 是 人情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 荀子 乐论 的主要贡献在于树立了音乐 人心 治道的模式 夫乐者 乐也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 形于动静 而人之道 声音动静 情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 乐则不能无形 形而不为道 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 使其文足以辨而不 使其曲直繁省 廉肉节奏 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荀子所描述的这个从音乐到人心再到社会治乱模式到了 乐记 又增加了物感的内容 荀子认为音乐起自作者不能自已的乐心 但未说明乐心从何而来 到了 乐记 认为人的喜怒哀乐是源自物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这就更深入一层 荀子的 乐论 中还涉及了音乐的中和之美的问题 与孔子的理论相契合 劝学 说 乐之中和也 诗者 中声之所止也 乐论 说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 故乐者 天下之大齐也 中和之纪也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乐者 审一以定和者也 由孔子到荀子都重视中和之美 这和春秋时代的审美趣向相一致 国语 周语 记载 周景王时伶州鸠论乐 即认为 中声 中音 是合于 天道 神人 的最好的音乐 左传 昭公元年医和论乐时也说 先王之乐 所以节百事也 故有五节 迟速本末以相及 中声以降 五降之后 不容弹矣 可见中和 中声 中音的要求 最初是和政治及西周的 德治 相联系的 从孔子荀子提出中和之美以后 中和遂成为中国儒家传统的审美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