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井 冈 山 党 性 教 育 心 得 四 篇【篇一】这次的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真的给自己留下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启迪、太多的沉思、更是太多的激励。短暂的五天时间,学习生活却异常丰富充实。我们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有关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我们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体验式教育;我们和红军后代座谈互动、感受老一辈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 我们参观黄洋界哨口、毛主席故居、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等接受现场教育。回顾革命斗争的历史,使我们大家的心灵接受洗礼、情感受到震憾、党性得到锻炼。当我第一次实实在在踩在了井冈山的红色大地上,感受来自这片圣地的魅力;当我第一次站在了一个个庄严肃穆的历史遗址前,切身感受这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的心也一次又一次被猛然撞击、颤栗、折服,我们的情也一次一次被感染、共鸣、振奋。因为在我们的心里,井冈山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震撼、一种吸引、一种信仰。多少年,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但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重感。恍惚中,我似乎听到金戈铁马的铿锵,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了血雨腥风的残酷。也许只有亲历井冈山,才会使我们更加透彻理解“革命”、“奉献”、“无畏”等词的真正含义;也许只有静心聆听井冈山的故事,才会给予我们跨越历史长河带来更多的思想震撼。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仍然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这就是井冈山精神,这就是井冈山的红土地和革命先烈的鲜血所凝炼、所铸造的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然成为过去,然而井冈山精神却已成为了永恒,已镌刻在我们心中。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肩负推进改革、加快发展、创造新一轮辉煌的一代人来说更是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而我们也必须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从井冈山精神汲取更多的政治营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从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价值取向上全面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要进一步从培养全局观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上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要进一步从增强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应对挑战的开放心态上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要进一步从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上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篇二】开始走上井冈山。第一步踏上井冈山红色大地,心情激动而好奇。激动的是亲眼目睹了井冈山 84%的森林植被覆盖率、顶天立地挺拔翠绿的红豆杉、竞相绽放艳丽夺目的杜鹃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浓浓氛围。看到了这些,不觉内心一颤,暗自欣喜,不愧于此行!好奇的是这次培训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学习中,这次党性教育培训给我上了人生中的四个“第一堂课”。第一堂党史教育课 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罔,必先去其史。从苏联的解体,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上面这句名言的意义,以此拉开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党史教育课。井冈山大学欧阳小华老师从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 1928 年 4 月朱、毛会师,到龙江书院、八角楼灯光、黄洋界大捷,再到改造表五部队、三湾改变、小井食院等等一系列井冈山斗争的深刻详细讲解,点点滴滴渗入心灵。第一堂拓展训练课 野外拓展训练一天的野外拓展训练课,让我们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年龄、忘记了性别,仿佛回到了当年井冈山斗争的革命年代。全班 58 人,两名老师,两名教官,54 名红军战士融为一个排、一个连,并肩作战,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为了集体,顾全大局;为了胜利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第一堂访谈教学课 井冈山永放光芒丰碑永存、英雄彪炳干秋史;走近红军时代,怀念时代枭雄。一堂别致、生动、感人的访谈教学课,让人深受感悟,领会到红军革命先辈的英雄豪迈和红军将领后代的优秀红色传统的继承。最最感人的是曾志老前辈对自己当年部队留养在井冈山大井的儿子,解放多年后找到了生母曾志。曾志当时已经是中组部副部长,全家团聚的时刻,孙子只是提出解决一下商品粮户口的问题都被奶奶拒绝了。多么无私,高尚的精神和品质呀!令人钦佩。第一堂体验式教学课 现场体验教学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小井医院旧址、黄洋界保卫战旧址、挑粮小道的现场体验式教学更是令人永久难忘。踏着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大地,矗立在革命烈士碑前,听着学院老师深情的讲课,大家都沉浸在悲与痛之中,敬仰革命先烈的精神,心潮澎湃,泪水默默地浸润眼角。挑粮小道上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腰酸腿软,但是学员们还是坚持着走完了 3.2 公里艰难险阻的崎岖小道。我觉得如果没有前面的红色文化教育,没有革命精神的鼓励,我们是很难完成那一次没有“扁担”的挑粮。上完这四堂课后,激动而又好奇的心情骤然降温,降到了凝聚点,开始变得严肃,沉静和思考巍巍井岗满满翠绿红红文化百年传承培训结束,走下井冈山。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是的,真是如此!人已渐远,可思绪仍然在井冈山上。勤劳俭朴、勇于牺牲的大无畏井冈山精神,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淳朴厚道的井冈山人,无不让我流连忘返、感慨万千。回头想一想,抬眼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尤其我们的下一代结业典礼上,学院吴巴特尔副院长,培训班代表屈部长,学习小组代表们感动人心、慷慨激扬、掷地有声的发言,再一次把大家带回红色文化教育课堂,又一次的洗礼,更深一层的感悟,心绪凝滞,泪腺酸楚!想一想当年的红军战士、毛委员、朱军长等等革命先辈们,他们吃苦在前,为革命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想一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人生观、价值观的趋向与偏离,顿觉慌恐,同时理解了党中央开辟这块红色文化教育圣地的良苦用心。因此,通过这次井冈山培训,真正把井冈山精神学深悟透,把井冈山精神带下山、带到家庭、带到单位、带进心底里!让我们的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让我们井冈山精神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篇三】“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红色的革命故事熟知已久,这次在县委组织部组织党务干部学习下第一次登上井冈山,还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动。望着眼前的山水美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眼前展开。从 1927 年 10 月到 1930 年 2 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片土地上与国民党进行了激烈斗争,多次挫败敌人进攻,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保留下了民族复兴的星星之火。井冈山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是核心,在战争形势极为不利,中国革命危在旦夕之际,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进攻长沙受挫后,毛主席仍能保持“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国民党步步紧逼、大军压境的不利局面下,毛主席还能持有“敌人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正是毛主席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精准判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从容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秋收起义部队、南昌起义部队以及井冈山周围民众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将井冈山打造成孕育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井冈山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无数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是基础,无论是将消炎伤口用盐积攒下来献给其他伤员、自己因伤势过重而去世的张子清,还是被叛徒出卖后经严刑拷打仍宁死不屈的蔡协民,无论是血洒疆场的王尔琢,还是巾帼英魂伍若兰,无数革命战士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烛照下,前赴后继,用生命谱写了保卫井冈山、保卫中国革命的雄伟战歌。“白玉无铭志,敬捧一碑还”,战争年代虽已远去,但先烈们这种一心为革命、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值得我们将井冈山的“星火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井冈山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关键,“最后一碗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将我们党与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真正与群众成为了一家人。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我们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所以无论经历多少艰苦与磨难,人民群众都能紧密的团结在我们党周围,给我们党源源不断的拥护与支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环境艰苦、条件恶劣的动乱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井冈山开辟了根据地,并将革命火种保留了下来。而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极度优越的今天,我们党的执政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工作脱离人民群众、安于享受不思进取等问题仍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而且使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减弱。因此,当今时代,井冈山精神仍值得我们坚守与传承。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井冈山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历史,交织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更是一种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通过此次实地学习,我深深感到了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加深了对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作风的深刻认识。面对问题,面对挑战,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更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只有铭记井冈山精神,才能将红色记忆继续传承,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保持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只有不忘初心、方能继续前进。【篇四】身着红军装,碗里南瓜汤,脚下挑粮路,心中是井冈。怀揣着儿时立志从军的梦想,带着对革命摇篮朝圣般的心情,有幸地与 104 名党务干部一起,开启了井冈山学习之旅。经过飞机、火车15 个小时的摇曳,再随着汽车渐渐驶上那蜿蜒曲折的盘山小道,一片远离大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映入眼帘,这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这一方土地,山不雄伟势自磅礴,水不汹涌气自澎湃。走进井冈山的课堂,每一个细胞都被这片“红色”吸引着、跳跃着、躁动着,迫不及待的想去汲取一些能量,甚至全身心地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我站在最后一排,前面是穿着红军装整齐划一的五十余人,国歌声响起之际,所有人齐声跟着旋律唱着“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声音低沉却更加铿锵有力,让我兴奋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是什么,能够给所有人同样的触动,又是什么,能够直抵并涤荡着我们的灵魂?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关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在井冈山的斗争时期,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秋收起义部队的5000 余人在到达井冈山后仅剩 700 余人,当时红军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盖的是“干稻草、金丝被”,人心涣散,士气低落,甚至一度弥漫着“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的疑问,逃跑、叛变在军中经常出现。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什么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井冈山军民为什么能够坚决跟着共产党把红旗扛到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正如主席的文章中写的那样,他们始终坚信,中国革命“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的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上的一只航船,他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婴儿”。作为组工干部,在这次学习中我格外注意的是原中组部副部长曾志的故事。1928 年 11 月,井冈山斗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敌人在不断增兵,一度要将红军彻底消灭,大部队决定撤离井冈山,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年仅 17 岁的曾志刚生下第一个孩子,面临艰难选择,就在大部队撤离井冈山之前,曾志将生下 26 天的孩子,送给了一个叫石副连长的做儿子。而她参加革命战争的历程中,这样先后送人四个孩子。而更让所有学员为之动容的,是曾志的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绝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地,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老人的遗嘱下面,厚厚的摞着 80 个装工资的信封袋,她对自己这几万元现金和存款也作了规定:“要将钱给贫困地区建希望小学”。看着那些发黄的工资袋,我深知,这里的每一分钱都是清白的,这位在战争年代百死一生的传奇女性,几乎用她的后半生去执着地迎接一场新的挑战 如何超越中国亘古以来对于创业与守成那铁一般的悖论,这位老组工干部平凡的壮举让我又一次激动流涕,也在心灵深处轻轻拂拭着理想信念,更加珍惜起来,“凡共产主义者,不爱钱,不畏难,不怕死,为主义而牺牲”。关于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参观毛主席八角楼故居的时候,讲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主席在井冈山期间的点点滴滴,我也第一次比在历史课本上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了毛主席思想的经天纬地。井冈山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毛泽东同志不仅出色地领导了井冈山斗争,而且勇于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他在井冈山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中,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在敌人四面包围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分析解决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怎样建设一支人民军队、怎样建设苏维埃政权、怎样去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等问题。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明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壮大革命力量,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之路。此外,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科学地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又预示了在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必将在全中国燎原。关于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还记得刚到井冈山那天,在赶往学院的路上,车载电视上正播放着电视剧井冈山,情节为红军撤离井冈山,乡亲们送别红军的场面,一首配乐后来我才知道叫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访谈讲座的那天,这首歌的原唱江满凤再一次为我们唱了这首歌,歌声婉转动人。此外,还有好多红歌传唱至今,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请茶歌等,一首首歌谣,将军民鱼水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军民感情为何处的这样深,学到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上首次规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时便可见一斑,这支红色力量,将人民放在心坎上,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泰山还重。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写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我们生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像是在国旗下、阳光里的花儿一样,安然的享受着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给予的一切,胸中可还有那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可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希望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后,还有这样学习的机会,当我们重上井冈山,再翻看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还能够问心无愧的感慨:“回首往事,我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因为我用整个生命守护住了信仰,也把所有精力贡献给了主义,并将全部温暖交付给了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