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535462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5.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1)把马克思当做教条还是当做行动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史研究的方法。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的指导作用。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行动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6.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既相对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治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良好的思想条件。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他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视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他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它具有深刻性,在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8.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济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发展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 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参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时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净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6.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7.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内因是物质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8.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逃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的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出来。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现象不同与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9.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3)时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10.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1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办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应,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征。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的反应,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2.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调查就是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研究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得本质的过程。4.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2)认识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第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参透,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处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整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并以他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即坚持有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6.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1)从广义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与深化。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级,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地、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8.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9.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的反应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中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就不是谬误,是谬误就不是真理;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了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 (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变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一定条件,真理可能变成谬误,谬误也可能变成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参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建筑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他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的得到解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秩序的渐进的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4)我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来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与一定程序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一定社会制度后期所进行的改革,往往包含着成人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的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5.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道路。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社会。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7.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3)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4)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8.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2)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期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9.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方式。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他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10.简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生产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奴隶制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是杀掉,有时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住生命了。 (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明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那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体制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制度。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2.怎么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则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其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起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是资本的形式有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以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他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3.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准确的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该用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2)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既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用N代表剩余价值量,则N=m/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既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的工人,扩大剥削范围。4.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念加以继承和借鉴。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通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性。5.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1)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有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2)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又称为国会或议院,它一般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议会作为实现资产阶级的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立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意志和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与利益;保证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资本主义政权机构中占统治地位;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中的执行机构。资产阶级政府对社会的日常管理由政府所设立的各个职能部门来进行。同时政府还依靠军队、警察、特工等暴力手段来完成政府的职能。 (4)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同城法院,是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保证资产阶级宪法和各种基本法律贯彻实行的专政机关。6.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商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实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实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有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 (3)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作为商品,必然通过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1.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2.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出、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3.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极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因为优等地中等地的范围不可能随意扩大,已经耕种了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形成了对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经营垄断,其他农业资本家不可能在自由投入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获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劣等地也需投入生产。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农场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地。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的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有限的优等地和中等地被某些农业资本家耕种后,形成了对这些有限土地的经营垄断,其他资本家无法在制造出优等地和中等地去经营。所以,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所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的和稳定的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的形成级差地租。 (3)土地都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4.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也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的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成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5.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股份公司是以发展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的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产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累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大型企业。其次,资本主义新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在股份公司中,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凭借股票参与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但向公司的投资是由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加以使用的。所以,股权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因而,股票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6.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标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7.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有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3)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1)商品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4)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力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8.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在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对土地的私有前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体私有权的垄断,市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9.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第一不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1.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乃至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张,剥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资本输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别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资本输出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的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的输出也在增长,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3)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时,需要建立其相应的国际垄断组织,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划分世界,也即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 (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主义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战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过去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变为新殖民主义。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具体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2)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大型企业的投资,特别是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私人资本无力或不愿承担,这是就要由国家来兴建这些企业和设施,国有经济就产生和发展了起来。这些国有经济都是为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任然是为了解决单纯的私人资本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4)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以及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是很大,占主体地位的还是私人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是主要通过这种在私人企业外部的调节控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3.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2)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较为简单,也不很固定,垄断统治的力量还不很强。当时主要是通过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垄断势力的增强,垄断组织也逐步发展、规范和完善起来。较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现垄断的组织形式;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托拉斯,即垄断了某些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康采恩,既有一两个特大性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个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等等。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4. 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其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同时,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的角度来看,一些私有制市场经济主体所不愿或不能承担的社会经济任务,也必须由国家来完成。 (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整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的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的主要方式。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