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成人高考复习题.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457396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成人高考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数学成人高考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数学成人高考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成人高考复习题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选择题(一)集合1(2006年)设集合M=, N=,则 ( )(A) (B) (C) (D)2.(2008年)设集合A=, B=,则集合 ( )(A) (B) (C) (D) 3. (2009年) 设集合M=, N=,则 ( )(A) (B) (C) (D)4.(2010年)设集合M=, N=,则 ( )(A) (B) (C) (D) 5.(2011年)已知集合 A=1,2,3,4,B=x|-1x3,则 AB= ( ) (A)0,1,2 (B)1,2 (C)1,2,3 (D)-1,0,1,2 6.(2012年)设集合M=0,1,2,3,4,5,N=0,2,4,6,则 (A)0,1,2,3,4,5,6 (B) 1,3,5 (C) 0,2,4 (D)7. (2013年)设集合,则( ) (A) (B) (C) (D)8. (2014年)设集合,则集合( ) (A) (B) (C) (D)(二)简易逻辑9.(2006年)设甲:;乙:,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10. (2007年)若为实数,设甲:;乙: 且,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11.(2008年)设甲:;乙: ,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12. (2009年)为实数,则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B) (C) (D)13(2010年)设甲:;乙: ,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14.(2012年)设甲:;乙:,则 (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15.(2013年)设甲:;乙:,则 (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B)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C)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16.(2014年)设甲:;乙:,则 (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C)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第二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选择题(一)不等式的性质17.(2006年)设,且,则下列各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一个是:( )(A) (B) (C) (D)(二)绝对值不等式18.(2006年)不等式的解集是( )(A) (B)(C) (D)19. (2007年)不等式的解集是( )(A)R (B)x|x(C) (D)20. (2008年)不等式的解集是( )(A)x|x或 (B)(C)x|x或 (D)21.(2011年)不等式x-20,a0,则+( )(A) (B) 2 (C) 1 (D) 0二填空题31. (2006年) 32. (2014年) 第四章 函数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33(2009年)点P(3,2),Q(-3,2),则P与Q ( )(A)关于轴对称 (B) 关于轴对称 (C) 关于直线轴对称 (D) 关于直线轴对称 (二)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求函数值)一选择题34. (2006年)函数的定义域是( )(A) (B) (C) (D)35. (2007年)函数定义域是( )(A)R (B)(C) (D)36. (2008年)函数定义域是( )(A) (B) (C)(D)37. (2010年)函数定义域是( )(A)(B) (C)(D)38.(2011年)函数 y= 的定义域是 ( )(A) (B) 0,2 (C) -2,2 (D) 39.(2012年)函数的定义域是(A)(,11,) (B)(1,1) (C)(,1)(1,) (D) 1,140.(2014年)函数 的定义域是 ( )(A) (B) (C) (D) 41. (2008年)下列函数中,函数值恒大于零的是( )(A) (B)(C) (D)42. (2010年)设函数且,则 ( )(A) -1 (B) (C) 1 (D) 443(2012年).设函数,则=( )(A) 12 (B) 6 (C) 4 (D) 2 44(2014年)设,则=( )(A) (B) (C) (D)二填空题45. (2007年)设,则 (三)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46. (2009年)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上为增函数的是( )(A)(B)(C)(D)47.(2013年)下列函数中,为减函数的是 ( )(A) (B) (C) (D) 48. (2006年)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A)(B)(C)(D)49. (2007年)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A)(B)(C)(D)50. (2008年)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B)(C)(D)51. (2010年)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B)(C)(D)52.(2011年) 已知函数是奇函数,且 (-5)=3.则(5)= ( )(A)5 (B)3 (C)-3 (D)-5 53.(2011年)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区间(0,3)为减函数的是 ( )(A) (B) (C) (D)54. (2012年)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A) (B) (C) ()55. (2014年)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B)(C)(D) (四)一次函数56.(2006年)设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1)和(-2,0),则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A)(B)(C)(D)57.(2010年)如果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7)和(0,2),则( )(A)-5(B)1(C)2(D)558(2012年).如果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7),则=( )(A) 5 (B) 1 (C) 4 (D) 659.(2014年)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2,1),则图像也经过点( )(A)(1,-3)(B)(1,-1)(C)(1,7)(D)(1,5)(五)二次函数一选择题60.(2006年)函数的一个单调区间是( )(A)(B) (C)(D)61. (2006年) 二次函数的图象交轴于(-1,0)和(5,0)两点,则该图象的对称轴方程为是( )(A)(B) (C)(D)62. (2007年) 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方程为是( )(A)(B) (C)(D)63. (2007年)如果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原点和点(-4,0),则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 )(A)-8(B)-4 (C)0(D)1264. (2008年) 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方程为是( )(A)(B)(C)(D)65. (2008年)曲线于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 )(A)-2或2(B)0或4(C)-1或1(D)3或766.(2010年)设函数是偶函数,则( )(A)-3(B)1(C)3(D)567.(2011年) 二次函数 ( ) + += c(A)有最小值-3 (B)有最大值-3 (C)有最小值-6 (D)有最大值-6 68.(2012年)设函数是偶函数,则=( ) (A) 4 (B) 3 (C) 3 (D)469.(2013年)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 )(A) (B) (C) (D)70.(2014年)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是( )(A)(-2,0)和(1,0) (B)(-2,0)和(-1,0)(C)(2,0)和(1,0) (D)(2,0)和(-1,0)71.(2014年)设两个正数a,b满足a+b=20,则ab的最大值为( )(A)400 (B)200 (C)100 (D)50二填空题72.(2009年)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为,则 73.(2010年) 如果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原点和点(-4,0),则该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方程为 74.(2012年)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点(0,0),()和,则 75.(2013年)若函数为偶函数,则 (六)反比例函数76.(2008年)过函数的图像上一点作轴的垂线PQ,Q为垂足,O为坐标原点,则的面积为 ( )(A)6(B)3 (C)2(D)177.(2009年)的图像在( )(A)第一、二象限(B)第一、三象限(C)第三、四象限(D)第二、四象限78.(2013年)函数与图像交点的个数为( ) (A)0 (B)1 (C)2 (D) 3(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79. (2006年) 对于函数,当时,的取值范围是( )(A)(B)(C)(D)80.(2007年)函数的图像过点( )(A)(B)(C)(D)81.(2007年)设则 ( )(A) (B)(C)(D)82.(2008年)设则 ( )(A) (B)(C)(D)83.(2009年)设则 ( )(A) (B)(C)(D)84.(2010年)设则 ( )(A) (B)(C) (D)85.(2012年)使成立的的取值范围是( )(A) (0,)(B)(3,) (C)(9,) (D)(8,)86.(2013年)设,则 ( )(A)(B)(C)(D)87.(2014年)若,则 ( )(A)(B)(C)(D)第五章 数列(一)等差数列一选择题88. (2006年)在等差数列中,则 ( )(A)-11(B)-13(C)-15(D)-1789.(2010年)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第五项等于10,前3项的和等于3,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A)3(B)1(C)-1(D)-390.(2011年)在首项是 20,公差为-3 的等差数列中,绝对值最小的一项是 ( )(A)第 5 项 (B)第 6 项 (C)第 7 项 (D)第 8 项91. (2012年)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公差为3,那么该数列的前5项和为( ) (A) 35 (B) 30 (C) 20 (D) 1092.(2013年)等差数列中,若,则( )(A)3 (B)4 (C)8 (D)12二解答题93. (2007年)已知数列的前项和(1)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2)判断39是该数列的第几项。94. (2008年)已知等差数列中,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当为何值时,数列的前项和取得最大值,并求该最大值。95(2009年)面积为6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由小到大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1)求的值;(2)在以最短的长为首项,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中,102为第几项?96.(2011年)已知等差数列 的首项与公差相等,的前 n 项的和记作,且=840 (I)求数 的首项及通项公式; (II)数列的前多少项的和等于 84? 97. (2014年)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求(I)的前三项;(II)的通项公式(二)等比数列一选择题98.(2007年)设等比数列的各项都为正数,则公比( )(A)3(B)2(C)-2(D)-399(2008年)在等比数列中,则( )(A)8(B)24(C)96(D)384100(2009年)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中,则 ( )(A)(B)1(C)(D)7101.(2011年)已知 25 与实数 m的等比中项是 1,则( )(A) (B) (C)5 (D)25 二填空题102(2014年)等比数列中,公比为,则( )(A)(B)1(C)(D)三解答题103(2006年)(2006年)已知等比数列中,公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前7项的和。104.(2010年)已知数列中,(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前5项的和。105. (2012年)已知等比数列中,.()求;()若的公比,且,求的前5项和.106.(2013年)已知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中,(I)求 (II)求的前6项的和第六章 导数一选择题107. (2006年)已知P为曲线上一点,且P点的横坐标为1,则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是( )(A)(B)(C)(D)二填空题108(2007年)曲线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为 109(2009年)函数的极小值为 110(2010年)曲线在点(1,3)处的切线方程为 111(2011年)曲线 在点处切线的斜率是_ 112.(2012年)曲线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是 113.(2013年)函数的极大值为 114.(2014年)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是 三解答题115.(2006年)已知函数(1)求证函数的图象经过原点,并求出在原点处的导数值;(2)求证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116.(2007年)设函数的图像在点(0,1)处的切线的斜率为-3,求(1);(2)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17.(2008年)已知函数且(1)求;(2)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18(2009年)设函数(1)求函数在点(2,11)的切线方程;(2)求的单调区间。119.(2010年)设函数,曲线在点P(0,2)处的切线的斜率为-12,求:(1)的值;(2)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20.(2011年)已知函数(1)确定函数在哪个区间是增函数,在哪个区间是减函数;(2)求函数在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21.(2012年)设函数.()求的单调区间,并说明它在各区间的单调性;()求在区间0,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122(2013年)已知函数,曲线在点(1,1)处切线为,(I)求(II)求的单调区间并说明它在各区间的单调性。123.(2014年)设函数.求()函数的导数;()函数在区间1,4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第七章 三角函数及其有关概念124. (2011年)设角是第二象限的角,则 ( )(A)且(B)且(C)且(D)且125.(2012年)设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为非负半轴,终边过点, 则( ) (A) (B) (C) (D) 126.(2011年)已知角的顶点是坐标原点,始边在轴的正半轴,点在的终边上.(1)求的值;(2)求的值.第八章 三角函数式的变换选择题(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7.(2007年)设为第二象限的角,则 ( )(A)(B)(C)(D) (二)诱导公式128. (2010年)( )(A)(B)(C)(D)129.(2012年) ( ) (A) (B) (C) (D) 130.(2014年)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是顶角,且 ,则( ) (A) (B) (C) (D) (三)两角和与差,两倍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一选择题131.(2006年)在ABC中,则的值等于( )(A)(B)(C)(D)132.(2010年)( )(A)(B)(C)(D)二填空题133.(2007年)的值为 第九章 三角函数式的图像与性质选择题134(2009年)函数的最大值为( )(A)1(B)2(C)(D)135.(2009年)如果,则( )(A)(B)(C)(D)136. (2007年)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A)(B)(C)(D)137. (2008年)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A)(B)(C)(D)138. (2010年)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A)(B)(C)(D)139. (2012年)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A) (B) (C) (D) 140.(2013年)函数的最大值为 ( )(A) -1 (B)1 (C)2 (D)3141(2013年) 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A) (B) (C) (D)142.(2013年) 若,则( )(A) (B) (C) (D)143. (2014年)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A)(B)(C)(D)二填空题144.(2006年)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145(2011年)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_第十章 解三角形一选择题146.(2009年)在ABC中,,则( )(A)(B)(C)4(D)二填空题147.(2008年)在ABC中,若,则 三解答题148. (2006年)已知ABC中,,边长(1)求边的长;(2)求的值149.(2007年)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为,求的正弦值;(2)ABC的面积。150.(2008年)如图,塔与地平线垂直,在点测得塔顶的仰角,沿方向前进到测得仰角,相距44,求塔高(精确到0.1)151.(2009年)在ABC中, 求ABC的面积。(精确到0.01)152.(2010年)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求。153. (2012年)已知中,,.()求的面积;()若为边的中点,求.154. (2013年)已知ABC的面积为, AC=3,A=,求AB,BC155. (2014年)已知ABC中 A=,AB=5,AC=6,求BC(精确到0.01)第十一章 平面向量一选择题156.(2006年)若平面向量且,则的值等于( )(A)1(B)2(C)3(D)4157.(2007年)已知平面向量则( )(A)(3,-6)(B)(1,-2)(C)(-3, 6)(D)(-2,-8)158.(2010年)若向量且共线,则( )(A)-4(B)-1(C)1(D)4159.(2010年)已知点,则线段AB中点的坐标为( )(A)(4,-1)(B)(-4,1)(C)(-2,4)(D)(-1,2)160.(2011年)已知向量=(2,4), =(m,-1),且,则实数 m= ( )(A)2 (B)1 (C)-1 (D)-2 161(2012年)若向量a,b,且,则( ) (A) 4 (B) 2 (C) 1 (D) 4162.(2014年)已知平面向量=(1,1), =(1,-1),则两向量的夹角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163.(2008年)若向量且,则= 164.(2009年) 向量互相垂直,且则= 165.(2013年)若向量a=(1,2)与b=(3,x)平行,则x= 第十二章 直线一选择题166.(2008年)过点(1,1)且与直线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A)(B)(C)(D)167(2009年)过点(1,2)且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A)(B)(C)(D)168. (2012年)已知点(4,2),(0,0),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为( )(A) 2 (B) (C) (D) 2169.(2013年)过点(2,1)且与直线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 (A) (B) (C) (D)170.(2013年) 直线经过( )(A)第一、二、四象限(B)第一、二、三象限(C)第二、三、四象限(D)第一、三、四象限二填空题171.(2006年)直线的倾斜角的度数为 172.(2007年)设是直线的倾斜角,则= 173.(2011年)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为 第十三章 圆锥曲线一选择题174.(2009年)圆与直线相切,则( )(A)4(B)2(C)(D)1175.(2011年)设圆的圆心与坐标原点间的距离为 d,则 ( )(A)4d5 (B)5d6 (C)2d3 (D)3d4 176.(2013年)若圆 与直线相切,则 ( )(A) (B)1 (C)2 (D)4177.(2014年)已知圆,经过P(1,0)作该圆的切线,切点为Q,则线段OQ的长为( )(A)4 (B)8 (C)10 (D)16178(2006年)设椭圆的方程,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A)(B)(C)(D)179(2007年)设椭圆的长轴长为8,则它的一个焦点到短轴的一个端点的距离为( )(A)8(B)6(C)4(D)2180(2008年)已知正方形ABCD,以A、C为焦点,且过B点的椭圆的离心率为( )(A)(B)(C)(D)181(2009年)平面上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A)(B)(C)(D)182.(2011年) 方程=800 的曲线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圆 (D)两条直线 183(2007年)已知抛物线上一点P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5,则过点P和原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A)或(B)或(C)1或-1(D)或184(2009年)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A)(B)(C)(D)185.(2011年)A,B 是抛物线 上两点,且此抛物线的焦点在线段 AB 上,已知 A,B 两点的横坐标之和为 10,则 AB=( ) (A)18 (B)14 (C)12 (D)10 186.(2013年)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 )(A) (B) (C) (D) 187(2014年)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A)(B)(C)(D)二填空题188.(2009年)圆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189. (2012年)圆的半径为 。三解答题190. (2006年)已知O的圆心在坐标原点,O与轴正半轴交于点A,与y轴正半轴交于点B,(1)求O的方程;(2)设P为O上一点,且OPAB,求点P的坐标。191. (2007年)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轴上,离心率等于3,并且经过点(-3,8),求(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双曲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192.(2008年)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双曲线的右焦点,并且此圆过原点,求(1)求该圆的方程;(2)求直线被该圆截得的弦长。193. (2009年)焦点在(-2,0),(2,0)的双曲线的渐近线为(1)求双曲线的方程;(2)求双曲线的离心率。194.(2010年)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且该椭圆与双曲线焦点相同,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准线方程。195.(2011年) 设椭圆在 y 轴正半轴上的顶点为 M,右焦点为 F,延长线段 MF 与椭圆交于 N。 (I)求直线 MF 的方程: (II)求 的值。 196(2012年)已知过点(0,4),斜率为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 ()求的顶点到的距离;()若线段中点的横坐标为6,求的焦点坐标.197(2013年)已知椭圆C:的离心率为,且成等比数列,(I)求C的方程(II)设C上一点P的横坐标为1,为C的左、右焦点,求的面积198.(2014年) 设椭圆的焦点,其长轴的长为4(I)求椭圆的方程: (II)设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其中一个交点的坐标是(1,0),求另一个交点的坐标。第十四章 排列与组合一选择题199(2006年)4个人排成一行,其中甲、乙二人总排在一起,则不同的的排法共有( )(A)3种(B)6种(C)12种(D)24种200(2010年)用0,1,2,3这四个数字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 )(A)24个(B)18个(C)12个(D)10个201(2007年)在一次共有20人参加的老同学聚会上,如果每两人握手一次,那么这次聚会共握手( )(A)400次(B)380次(C)240次(D)190次202(2008年)某学生从6门课程中选修3门,其中甲课程一定要选修,则不同的选课方案共有( )(A)4种(B)8种(C)10种(D)20种203(2009年)正六边形中,由任意三个顶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A)6(B)20(C)120(D)720204. (2012年)从5位同学中任意选出3位参加公益活动,不同的选法共有( )(A) 5 (B) 10 (C) 15 (D)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