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9440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线索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又称先秦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此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等,其形成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比较明显,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线索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秦朝确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从其特征看,它的发展可分为三条主线:(1)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2)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3)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出现:约公元前2070年。(2)表现王权确立:代替;赋予王权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易错点拨】夏商通过地方封侯和伯的方式管理地方,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雏形,说明分封制并非西周开始出现。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进行有效地统治。(2)内容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和朝觐述职。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对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和征派赋役等。(3)影响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问题思索】受封诸侯的独立性,是分封制瓦解的主要原因。但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还要从经济根源上思考。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最终导致分封制瓦解。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宗法制是用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推行王位;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4)特点: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内部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推行。【史论补充】早期政治制度“家国同构”的特点(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4.礼乐制度(1)周朝规范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地位的规定: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2)来源:相传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问题思索】西周贵族主要礼仪的功用冠礼授予了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大礼的目的在于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朝礼的目的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的目的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目的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的目的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3)目的: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4)作用: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5.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2)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得名于孔子著作春秋,指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当时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此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4)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考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体现的统治策略(1)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2)分布区域: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多分布于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君臣权利与义务较为明确,进一步彰显周王的最高地位,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论结合】史料西周分封示意图解读史料为西周分封示意图,此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图片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主要信息:分封的主要区域范围、分封的对象及主体、西周的都城设置及方位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问题指出史料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2.全面分析分封制的历史影响(1)对西周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发了边远地区。(2)对后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称晋等。【史论结合】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读此题考查分封制的历史影响。对于分封制的影响,我们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要注意它对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各领域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后世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等。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影响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历史遗存: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源等社会习俗。【史论结合】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立三思,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摘编自新唐书狄仁杰传解读史料以武则天立太子一事为例,说明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历史影响。狄仁杰与王方庆劝谏武则天,暗示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传位于李显的重要性。最后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太子,从而说明宗法制在唐代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问题史料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根据史料,分析狄仁杰反对“立三思”而拥护“庐陵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考点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是固定的,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史论结合】史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解读史料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为切入点,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描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社会转型前后政治形态既有变化也有继承和延续。问题根据史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18全国卷24商汤的治国理念依托历史记载,深刻理解商周政治制度的特征2017全国卷24分封制的影响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商周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2016全国卷24商周文明的传承从青铜铭文的变化切入,考查商周政治文明传承的特点2014新课标全国卷24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及影响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内涵的掌握2013新课标全国卷24分封制的瓦解以历史考古发现为依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瓦解的理解考题1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题22016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考题32015江苏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考题42015上海卷“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考题52014新课标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考题62013新课标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向1分封制1.2018江西九江“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在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时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A.集权性B.分权性C.松散性D.落后性2.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考向2宗法制3.2018苏北四市期中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4.2018湖北七校联考尚书大传中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考向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5.2018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A.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D.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6.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A.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回扣】1.禅让制2.王族缴纳贡赋卿大夫建立武装周天子王权衰弱3.权力父系血缘嫡长子继承制最高领袖统治集团【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2.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西周通过分封把王族子弟分封到各地,形成拱卫王室的诸侯国,从而使西周的文化传播到当地,另外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频繁交往也带动了各地文化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通过分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宗法制通过父系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而题干重在考查分封制,排除D项。考点二核心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主要依据: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按照宗法制度,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考点三相同点:都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点:都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A解析本题考查商汤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商汤把捕猎鸟兽的罗网“去其三面”,因而获得诸侯拥护,从而创立商朝,由此信息可以判断,商汤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故B项错误;C项与史记记载“意在说明”不符,故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源争夺的问题,故排除D项。考题2B解析本题以青铜器上铭文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是周代青铜器上铭文的变化:一是铭文格式化,字数增多,这体现的是对商代青铜器铭文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二是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歌颂祖先,为子孙提供借鉴。这体现的是西周青铜器铭文对商朝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与作用的继承与发扬,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说法本身错误,西周时宗法制是走向了完善,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挑战;材料未涉及青铜器功用与前代的比较,故D项错误。考题3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西周的分封制,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与西周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确立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正式确立的标志,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初期地方行政制度,含有官僚政治成分,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A项。考题4A解析由材料“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可知,上下关系既要区别贵贱等级,又要保持和睦关系,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故A项正确;“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乐的职能是使人际关系和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有助于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这只是礼乐主要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礼强调区别贵贱等级,君子、庶人不可能日趋平等,故C项错误;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是礼的社会功能,没有反映出乐的社会功能,故D项错误。考题5C解析本题以周代的“雅言”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在周礼之下“雅言”的统一,解答角度是最早的起源地。周礼下“雅言”的起源地是在周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故答案为C项。A、B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孔子只是最早整理春秋之前的诗歌,编订了诗经,他是诗经中“雅”的最早整理者,故排除D项。考题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C项符合题意。A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练经典1.C解析“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体现的是国家没有完全控制地方,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故选C项。分封制下诸侯有一定自主权,没有实现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的分权性是指诸侯国拥有自主权,分割了中央权力,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分封制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进步制度,D项错误。2.B解析根据材料,这些诸侯国都是臣服于周王朝的封国,都属于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故而起到了拓展西周势力的效果,故选B。这些诸侯在西周初年都是臣服周王室的,“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并没有显露反叛之心,A项错误;仅从材料看,我们并不能得出西周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的结论,C项错误;西周末年虽然已然出现诸侯纷争现象,但诸侯们还是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未出现诸侯纷争的局面,D项错误。3.B解析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说明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选B。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统治辽阔的疆域,材料没有涉及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的内容,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重视血缘宗族,没有体现世袭的重要性,D项错误。4.B解析“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说明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故选B。材料介绍采地与分封制的关系,没有反映出分封制的思想基础,A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封国唯一的继承人,C项错误;封地由诸侯世袭,但其所有权归国君,不是诸侯的私有财产,D项错误。5.C解析原始社会强调的是集体议事方式,材料中体现了这种集体的议事方式,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推行,A项错误;材料中突出的是“群”“召六卿”“共饬国典”,强调的不是专制主义,B项错误;材料不是在强调贵族议会制度的完善与否,D项错误。6.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君臣关系,从材料表达可以看出君主对贵族而言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威,此时君主权力还未实现高度集中。其他材料与材料表述不符。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