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7685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检测(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2(2019兴化期中)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析:选D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即以科举考试为选官的依据。A项内容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特点;B项内容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C项内容反映了世袭制的特点;“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体现了科举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3(2019海安中学月考)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参与决策,说明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故A项错误;门下省不是监察百官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C项正确。材料中对李世民有两种称呼:“秦王”“太宗”,因此不能断定李世民是否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5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解析:选D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项;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项;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C项;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项。6(2019宿迁中学调研)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进而说明了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故选C项。7(2019启东中学月考)“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解析:选B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降低了地方的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故B项正确。8(2019盐城一模)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A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B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C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D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解析:选B卫瓘主张恢复察举制,用于取代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卫瓘认为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结合所学,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和廉,因此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官制改革,故C项错误;魏晋是以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故D项错误。9(2019常州一中期初)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解析:选D题干大意为,州、郡中都设置中正官,选拔州郡中贤明有鉴别能力的人担当中正官,令他们区别选官的人才,根据门第的高低来选定官员的高下。根据关键词“中正”“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用以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需要中正官品评人才的等级,与察举制相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故D项正确。10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从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平民身份的人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中世家大族的比重降低,说明其影响减弱,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大小问题,C项错误;科举制的功能主要是选拔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人才,这一功能没有弱化,D项错误。11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解析:选B由题干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由“四科取士”的具体规定可知该选官制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故选B项。12(2019扬州中学质检)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解析:选A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于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体现出考试服务于政治以及匡时济世的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模拟策试,没有体现诗赋信息,故B项错误;科举制会扩大统治基础,不会威胁皇权,故C项错误;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不是民主社会,故D项错误。13(2019海安中学月考)“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A行使军权 B审核政令C跪受笔录 D协理奏章解析:选D针对材料中“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废除宰相,而由于宰相的废除,军国大事过多,使得皇帝一个人很难承担这么多的事务,所以才出现了内阁,所以“中级官员”就是内阁的官员,故选D项。14(2019南京一模)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政令畅通得到保证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集权统治得到强化解析:选D材料表明废丞相后,六部地位提高,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15(2019苏北四市一模)“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解析:选A“廷寄”上谕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故A项正确;军机处无决策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总领全国政务,无监察权,故C、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9宿迁中学调研)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发展的表现。(5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5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5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轨德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汉重视以德取人;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可以得出,汉代比较注重官员的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允许自由报考”“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以得出特点为开放性和严密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加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依据上述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