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621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V)一、基础知识及课内文言文1.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错误的选项是在强调环保时却对当下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不能不说是极大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如今已迫在眉睫。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莫把“穷养儿,富养女”奉为圭臬,如果一味迷信这种古训,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核心方法,结果谁都难以预料。我每每研读他的研究文章,理解了其中的创造,竟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甚至流下激动的泪水。一段困境或沉淀的阶段,常会让我们豁然开朗,是得是失,全在于我们心中那把尺去衡量了。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句中说“环境意识启蒙”的迫切性,使用正确。“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一般指别人没法与所指的人相比,且一般指好的方面,原句是说“生活的屈辱和窘困”,用“无出其右”是适用对象不妥。“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使用正确。“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句中毫无表示愤怒的意思,而是形容激动,不合语境。“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使用正确。“声情并茂”,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句中形容所写的剧本,使用对象不当。故选A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选项是“嫦娥奔月”,“神七”升空,“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光风霁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将得失置之度外。在反腐败斗争上,有“零容忍”的态度,才会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才可能期望风清气正、河清海晏的局面出现。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xx东京奥运会是中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奋斗历程的重要节点。中国选手肩负重塑辉煌的重要使命。局势严峻,时不我与。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句中是说“中国太空探测计划”的快速发展,这是好事,情感色彩不当。“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句中形容苏轼的胸襟,使用正确。“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使用正确。“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句中形容“孝道”的传承,使用对象不当。“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一般用于自己,句中用于对方,谦敬不当。“时不我与”,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专门强调不要错过时机。使用正确。故选C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xx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患病率会增长50%,这一疾病将成为5个最主要的致病、致残、致死原因之一。B. 队员们从网上查询得知,巴黎有20个区,每个区都有10至20座露天雕塑,全城共有数百座,这些雕塑散乱地分布于街头巷尾。C. 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往往被视作思想净土、道德高地,它承载着教学、育人的重大责任,它对人们充满了深切期待。D. 如果说官员自我身份的定位、认同是一种价值观的转换,那么近年来的反腐工作和作风建设,则正在不断地从社会规范的方面塑造官员群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句式杂糅,选项把“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两句杂糅到一起。C项,“它对人们”不合逻辑、主客倒置,将“它对人们”改为“人们对它”。D项,“塑造官员群体”成分残缺,“塑造”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的形象”,应在“官员群体”后加上“形象”。故选B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使用家庭暴力,这不仅给孩子留下难以消弭的精神创伤,还带给孩子身体上的伤害。B. 政府要拿起“德治”和“法治”两大武器,推动“尚德守法”的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在全民中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C. 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频繁,人们的交往日趋便捷,整个社会的变革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D. 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必须把强化坚实的知识产权为后盾,否则,产业转型升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这不仅给孩子留下难以消弭的精神创伤,还带给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语序不当,“不仅还”表递进关系,应将“不仅”与“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C项,“全球化日益频繁”搭配不当,“全球化”与“频繁”搭配不当。D项,“把强化坚实的知识产权为后盾”句式杂糅,“把为后盾”改为“以为后盾”或“把作为后盾”。故选B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怀挟偏见,必须随时随地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A. 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B. 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C. 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D. 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如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偏见”,再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之后与选项进行比较。从语段来看,第一句话应是中心句,“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可见这段话是说“偏见”与“思想”之间的关系,第二句话是说“偏见”对“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的不同意义,第三句话借助比喻的方式从反面阐述如没有偏见就失去了生活中该有的一些趣味,由此可见,这段话主要是说“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A项,“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只概括“偏见”与“没有思想的人”的关系,D项,“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只从“有思想的人”角度来说,这两项都偏于其中一个方面;C项,“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偏离了语段的中心话题“偏见”。故选B项。6.下列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汉末建安中”: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B. “修禊事也”: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C.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零点至二点为子时,依次递推。D. “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思慕的人。属于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古人常用它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在离骚中,就曾多次用过这一意象。【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以夜半零点至二点为子时”错误,子时为以夜23至1点。故选C项。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有碑仆道( 道路 ) 何可胜道也哉(说)B. 况修短随化(长,这里指寿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C. 往往有得(收获) 暂得于己(得意)D.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驻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中“次”如解释为“次序”,则与语境不合,这段话是说“引溪水作为流觞的弯曲水道,我们排列坐在水道旁边”,句中的“次”应解释为“旁边,处所”。故选D项。【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8.下面句子中的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虽一毫而莫取B. 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C. 于 余于仆碑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D. 其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句子中的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虽”都解释为“即使”。B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中“以”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中“以”是连词,表修饰,不译。C项,“余于仆碑”中“于”是介词,对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于”是介词,在。D项,“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其”是代词,他们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其”是代词,自己。故选A项。【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B. 死生亦大矣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C. 火尚足以明也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D. 侣鱼虾而友麋鹿 齐彭殇为妄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B项,“大”和“贤”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大”意思是“大事”,“贤”意思是“贤能的人”。A项,“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下”是名词作动词,攻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一”是数词作形容词,一样,相同。C项,“火尚足以明也”中“明”是形容词作动词,照明,照亮;“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觞”是名词用作动词,喝酒。D项,“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是名词意动,以为伴侣;“齐彭殇为妄作”中“齐”是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故选B项。10.下列文言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A. 终期于尽 月出于东山之上B. 而今安在哉 不吾知其亦已兮C. 仰观宇宙之大 高余冠之岌岌兮D. 此余之所得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再根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辨析句式。A项,“终期于尽”是正常句式,不是特殊句式;“月出于东山之上”是介宾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B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而今安在哉”应为“而今在安哉”,“不吾知其亦已兮”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前者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后者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C项,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仰观宇宙之大”应为“仰观大之宇宙”,“高余岌岌之冠兮”。D项,两句都是判断句,“此余之所得也”的标志是“此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的标志是“者,也”。故选A项。二、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位澳洲学者叫约翰巴恩斯的,出了一本一派谎言(A Pack of Lies)的书,书名就让人耳目一新。不过,书名下还有一个副标题,比较学术化关于说谎的社会学。巴恩斯指出,说谎在社会学上而言,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建构与维持所必需的。首先,没有谎言的存在,就没有“真话”的概念,真实是在与虚假的对比中产生的。在社会学家看来,说实话有着实用的原因,即维持社会的正常交往。同样,撒谎也有着类似的实用意义。例如,精神病学上认为,儿童第一次撒谎是“迈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从不说谎反倒意味着没有想象力。其次,说谎在人类历史中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演化的产物,而且兼含文化演化与生物性演化的影响。不止是人,动植物上也常见欺敌或诱猎的特征,作为其求生存繁衍的手段。而在人类身上,撒谎也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再次,从撒谎的动机和目的而言,谎言并不一定是恶意欺骗。为了顾及听者的感受,言者可能撒个“善意的谎言”;为了激励自己,我们会用谎言“自我催眠”。说谎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如何察觉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能力。在巴恩斯看来,说谎是成长的一部分,察觉谎言的能力也是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而发展的。成功地说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语言本身潜能的开发,这主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但拥有成功说谎的能力并不表明具有识别谎言的能力,后者同样需要学习,即需要对日常语言的暧昧性具有敏锐的感应。不过,正因为语言具备怪异、特殊与暧昧的性质,才使作为叙述传统的“小说”成为可能。看过西游记的人不会天真地认为当年玄奘是在一只猴子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的吧?小说虽然充斥不实陈述,但却刻意不想成为谎言。尽管有人要一厢情愿地在不实陈述和真实之间进行联系,但小说毕竟不同于说谎。由此扩展开去,我们会发现,以道德语汇审视说谎,和以社会学的语汇评价说谎,是完全不一样的。道德上对说谎的谴责,相比于社会学上对说谎意义的解释,目标有别,后者是要对社会如何运作有更好的了解。在社会学家看来,诚实固然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但现代文明的一些制度正是在信任缺失之下繁荣茂盛的。例如,合同法律制度,正是拜社会缺乏信赖所赐。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很赞成巴恩斯“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的断语。那么,我们非得说谎吗?我们能根除谎言吗?这就要看谎言伴随我们有多久。有人或许会认为,历史上曾经存在没有谎言的时代,甚至认为谎言是因商品经济带来的副产品。事实上,说谎在原始的农耕社会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老祖先猿人甚至更早。巴恩斯在全书最后非常简洁地指出:“我们全部会说谎。”学会在适当场合说适当的谎,懂得何时该拆穿谎言、何时该装糊涂,拿捏说谎的分寸,或许还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呢。但需要强调的是,谎言的存在有弊有利,依赖人们怎么适度分配,以及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它进行必要的约束。例如,在科学的领域,我们应当强调真实的调查和研究;社会生活中恶意伤害他人的谎言应当受到惩罚;政府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欺骗民众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些人缺少的是一双辨别真假的慧眼,但有些人,缺少的或许是戳穿谎言的勇气。面对欺骗和谎言,特别是假公权力而行之的丑闻,我们是愿意做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一团和气的旁观者?谎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 (摘编自吴丹红说谎的社会学)11. 下列对“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从社会学上看,谎言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与真实相互依存;而从动机和目的上看,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善意”。B. 从社会学上看,撒谎有着与说实话相类似的实用意义,它是人们成长的一部分,而觉察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能力。C. 从道德学语汇看,谎言是不可取的,但从社会学语汇看,它又有对现代文明的一些制度的繁荣兴盛客观上起促进作用的一面。D. 谎言有时候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在科学领域应当强调真实的调查和研究,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应当受到惩罚甚至不能容忍。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作者从巴恩斯的著作一派谎言引出“说谎的社会学”这一论述话题,开篇点题。B. 二、三两段结合著作者的观点,以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说谎在社会学领域的意义和作用。C. 第四段紧承二、三段著作者的观点,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们对于说谎所应该持有的态度。D. 末段结合当前时代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明确坚持真理的重要性,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儿童第一次撒谎是“迈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撒谎跟说实话一样,在维持社会的正常交往方面是不可缺少的。B. 从演化的角度看,人和动物常将欺敌或诱猎作为求生和繁衍的手段,将说谎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C. 虽然巴恩斯说“我们全部会说谎”,但需要强调的是,说谎有利有弊,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受到必要而适度的约束。D. 在当今时代,一些人缺少辨别真假的慧眼,有些人或许缺乏戮穿谎言的勇气,以致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答案】11. C 12. D 13. C【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所要理解含义的句子,仔细阅读其所在的上下文,并且明确句子里面的关键词,来理解其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对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此项从社会学角度看待说谎,只强调“说谎”的“福”而没有涉及到“祸”,且“真实”用词有误,根据原文,谎言与“真话”相互依存。B项,“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前有限制条件“从这种意义上说”的限制,也就从对现代文明制度的形成的意义上来说,而此项却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待,且只强调“说谎”的“福”而没有涉及到“祸”。D项,此项虽涉及“福”“祸”两个方面,但不符合特定语境,只是谈正确对待谎言的态度,不是对“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末段结合当前时代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说法错误,末段并不是结合当前时代“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而是结合当前时代缺乏“慧眼”或“勇气”的现实,且此段也并没“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项,“撒谎跟说实话一样,在维持社会的正常交往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中的“不可缺少”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中无据。B项,“将说谎作为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仅是人的表现,而不能包含动物,原文有限制性语句“而在人类身上”。D项,“以致”后面的“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并非当今时代的已有存在,它只是理论上的“可怕”的后果。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建臣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二校门,三拱牌坊中西合璧,作为清华标识和象征嵌入国人记忆;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真是造化弄人。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碑铭道出了荒岛身世。原来自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了三山五园。道光在位时,把其中的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咸丰从这里走向了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然而,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继位不久即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皇俄国割走大片土地。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提出重修圆明园的构想。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想法。于是就近拆掉了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寂寞无主,黄昏独愁。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其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多了一丝希望。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人民日报xx03月31日24版)1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考入清华,同学们第一次选点拍照时,“我”没有勇气提议去荷塘,因为当时同学们选的那些地方都很有吸引力。B. 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写了自己就读清华时给荷塘清淤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季节变换中荷塘勃勃生机的景色。C. 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致、气势充沛;同时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行文流畅,开合自如。D. 文章不乏议论与抒情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自己对清华荷塘的真挚喜爱之情,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和内涵。15. 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了“荒岛”的身世,请简要分析“荒岛”身世的丰富意蕴。16. 文章以情感为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4. B 15. (1)荒岛的身世实际上是“近春园遗址”,即表明了作者对荷塘的挂念,也说明荷塘有着悠远的历史意义。(2)近春园从兴盛到荒芜破败成荒岛废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清朝时期外辱入侵、山河破碎的哀伤,以及对清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判。 16. (1)因慕名荷塘而崇敬神往(2)因荷塘荒芜而怅然若失(3)因荷塘身世和历史而追思亲近(4)因荷塘新生而觉悟欢喜【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描述了季节变换中荷塘勃勃生机的景色”错误,选项中“生机勃勃”的概括不妥当,从文中来看,“我”就读清华时给荷塘清淤时所见的情形是“荒芜萧飒、满目狼藉”“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并无“勃勃生机”。故选B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了荒岛的身世,请简要分析荒岛身世的丰富意蕴”,然后到文中找到写“荒岛”身世的文字,概括其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文章主要内容“荷塘”的关系,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文章第九到十五段是介绍“荒岛”的身世,第九段说“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碑铭道出了荒岛身世”,这是总说,接着从“康熙年间”的兴建写到1927年朱自清先生的月下独赏之时,可见这“荒岛”其实也就是“我”所挂念的“荷塘”的所在位置,说明荷塘有着悠远的历史意义;文章第十到第十四段把近春园由兴盛到荒芜破败变成荒岛废墟的过程表述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清朝时期外辱入侵、山河破碎的哀伤,以及对清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判。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者情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以情感为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然后到文中圈出“我”对“荷塘”流露出情感的句子,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出情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原因。文章的标题是“依稀荷塘”,可见触发作者情感的对象应是“荷塘”,如第一、二段“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一开始“我”因慕名荷塘而崇敬神往;如五、六段“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真是造化弄人。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接着是“我”初见“荷塘”因荷塘荒芜而怅然若失;第七到十四段“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作者在荷塘的身世中抒发感慨,因荷塘身世和历史而追思亲近;如第十五段到最后“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荷塘”在清华师生的手下获得新生,“我”因荷塘新生而觉悟欢喜。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点睛】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从哪儿答)阅读主观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怎样答)根据对应句中相关的重要信息,提炼概括答案。可采用自组语言表述法(问作用好处的题)、摘取语句组合法、合并同类法、取主去次法、去偏取正法、抽象法、抓中心句法(指出原因、概括特性要点的题)等。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很多人能根据题干要求,找到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筛选出来。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京自幼卓异,隽迈不群。稍长入学,举目成诵。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神宗立,王安石为政,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千百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帝以为可用,擢枢密副使。会选人【注】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罢知亳州。未几,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藩。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且昭陵学士,独京一人存,若付以枢密,必允公论。”时京已老,乃以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苟与县牍合而处断丽于法者,呼法吏决罪,不以付狱。报下捷疾,一无壅滞,人服其敏云。(节选自宋史冯京传)【注】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17. 下面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 当值、值班B. 但解其记注 解释C. 从官不妄造请 到、至D. 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 诬陷别人1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B.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C.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D.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冯京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冯京从小就很出众,英俊豪迈卓尔不群,书本上的内容看过之后就可以背诵,而且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B. 冯京不畏权势,不攀权贵。颇有权势的张尧佐想把女儿嫁给冯京,并且对其威遥利诱,但是冯京丝毫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此事。C. 冯京做事干练,雷厉风行。冯京做郡守的时候,各县审判完的案件一到,立刻追查,回复下级部门很迅速,没有一件积压的案件。D. 冯京遭人排挤,仕途坎坷。冯京因为与刘沆、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政见不和,所以受到他们的诬陷而多次被贬官,一生宦海沉浮。20.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2)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千百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答案】17. B 18. C 19. D 20. (1)过了一会,张尧佐端上从宫中拿来的酒菜,直接拿出嫁妆来以目示意他。冯京笑着没去看它,竭力推辞了。(2)冯京论说他改革不恰当,累计有几千字,王安石指责冯京在发表邪说,请求罢黜他。【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但解其记注”中“解”如解释为“解释”,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后面说“旋复之”,可见前面应该是解除了冯京的官职,这样才能有“不久后又恢复了”这一说法,由此可知,句中的“解”应解释为“解除”。故选B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这段话是说“冯京两次执政,当初与王安石不和,后又被吕惠卿倾轧,他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操守,为神宗称道推崇”,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京”“王安石”“吕惠卿”“其”“先帝”,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初”“后”都是“京再执政”后的情况,“初”和“后”是时间状语,不能放在句末,排除BD两项;“为所”是被动句,是说冯京被吕惠卿倾轧,句子结构完整,且“其”是代词,代指“冯京”,“为先帝称挹”的应是指“冯京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操守”,应在“倾”与“其”之间断开,排除A项,故选C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冯京因为与刘沆、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政见不和,所以受到他们的诬陷而多次被贬官”错误,从文中来看,刘沆、王安石只是指责冯京,并没有诬陷他,且冯京与吕惠卿在原文中并没有政见不合。故选D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顷之”,过了不久,“之”,音节助词;“持”,拿着,端着;“直”,直接;“奁具”,嫁妆;“目”,名词做状语,用眼睛;“示”,示意,“之”,代词;“力”,竭力,“辞”,推辞。第二句中,“论”,论说;“其”,代词,他;“更张失当”,改革不恰当,“更张”,重新张设,比喻变更或改革;“累”,累计;“数”,几;“言”,字;“安石指为邪说”省略“指”后宾语“冯京”,“指”,指责,“为”,动词,发表;“黜”,罢黜,“之”,代词。【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冯京从小就很出众,英俊豪迈卓尔不群。稍大一点开始学习后,书本上的内容看过之后就可以背诵。考中进士,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是第一名。当时冯京还没有娶亲,张尧佐正倚仗宫中势力,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冯京。张尧佐把冯京请到家里,给他系上金带,说:“这是皇上的旨意”。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