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1783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这是时代的产物。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其次,时代影响辞赋作品,包括思想、体制、风格、内容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时代与文学是互动关系。时代一方面影响汉赋生产,同时汉赋也反映时代的风貌,为时代服务。“天子之事”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景象,强壮的声威,无不体现着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东汉后期赵壹等人的辞赋揭露社会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时代不仅影响汉赋生产,而且影响汉赋消费。汉赋由于辞藻华丽,典型的汉赋大多是宫廷作品,或歌颂,或讽谏,所以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当然,抒情性的辞赋也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在文人范围之内。(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张新科)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的发展就能证明这一点,当然,除时代因素外,汉赋发展也有文学内部发展的因素。B. 汉赋产生于汉代初期,这一时期汉赋的代表作有鵩鸟赋,其内容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C. 汉初汉赋的发展,在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的传统,篇幅不长,吊屈原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D. 汉武帝以后,规模宏大,内容全部是歌颂的大赋兴盛,这些赋体在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东汉和帝以后,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绝迹,代替它的是抒情为主的小赋,其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B. 东汉和帝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承了屈原、贾谊的传统,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这类作品的主要内容。C. 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的生产,首先影响着辞赋作者,在社会鼎盛时期,辞赋作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D. 时代不仅影响着汉赋的生产,也影响汉赋的消费。典型的汉赋大部分是宫廷作品,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初的抒情小赋与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这同特定的时代有关系。B.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创作模式突破了汉大赋的创作模式,内容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C. 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作家,汉赋作家的作品也反应着时代,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处在盛世,地位较高,写抒情小赋的作家地位普遍较低。D. 东汉末年,辞赋作家多写以抒情为主的小赋,作家多抒写内心世界,这类辞赋,大部分是在文人之间传播。【答案】1. D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内容全部是歌颂的大赋兴盛”错误;原文第二段原句是“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文中是“歌颂为主”“劝百讽一”,选项绝对化。A项,第一段原句是“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B项,第二段原句是“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C项,第二段原句是“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这三项都是对文本信息的概括,正确。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文人的鸿篇巨制绝迹”错;原文第三段原句是“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第三段原句是“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C项,第四段原句是“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D项,最后一段原句是“时代不仅影响汉赋生产,而且影响汉赋消费。典型的汉赋大多是宫廷作品所以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这三项信息与文本一致,正确。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地位较高”错;原文第四段原句是“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A项,源自第二段和第三段,“汉初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东汉和帝以后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B项,源自第三和第四段,“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 “东汉后期赵壹等人的辞赋揭露社会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D项,源自第三段和最后一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捞月亮的母亲石兵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不定,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蓬,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悉悉索索的声音。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账蓬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零时,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账蓬,小心翼翼地循着她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这时,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母亲用力地在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她们的面前。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账蓬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蓬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账蓬和我了,只是也许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两母子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两母子在睡前的交谈。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或许是怕打扰,两母子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第二天一早,我匆匆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两母子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悉悉索索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这样的确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 文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C. 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看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很羞愧,因为我能帮助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D. 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含意丰富,既指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5. 文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答案】4. A 5. 吃苦耐劳。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白天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种田。不怨天尤人。同样的贫穷使她得不到其他乡邻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的了。善良淳朴。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因为山上很凉,而叫“我”到她家休息。温柔、有耐心。她乡音绵柔不泼辣,并且对儿子非常有耐心。 6. 被母子之间的亲情深深打动。母亲疼爱儿子,为了尽快攒钱给患有眼疾的儿子治病,日夜辛勤劳作,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对小男孩深表同情。小男孩年仅六岁,却患有白内障,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由母子二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十分惭愧。“我”因爱情破灭而选择了放逐和放纵自我,没有考虑亲人的感受。【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本题中,B项,没有“心理描写”,文中主要是对小男孩进行肖像和语言描写。C项,“面对他们的道谢我很羞愧,因为我能帮助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有误;“我”的“羞愧”是因为本是他们帮助了“我”,文章最后一段说“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D项,没运用比拟手法,“捞月亮”的是“母亲”,“捞”是人物的动作,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考查人物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筛选关键情节,概括形成答案。由“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白天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种田”,可以看出人物“吃苦耐劳”;“同样的贫穷使她得不到其他乡邻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的了”,可以看出她“不怨天尤人”;“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因为山上很凉,而叫我到她家休息”,可以看出她的“善良淳朴”;“她乡音绵柔不泼辣,并且对儿子非常有耐心”,可以看出她“温柔、有耐心”。点睛:人物形象题是小说常考题型,首先要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进行描写,二是间接衬托,即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如本文中,“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这山上很凉,收了帐蓬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等,然后圈出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最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也可以从人物在文中扮演的角色角度分析特点,如作为母亲,可以抓住她对儿子的态度来分析;作为一个偶遇的人,可以抓住她对“我”的态度来分析。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我泪流满面的原因”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先找到题干中的因为,“或许是怕打扰,两母子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可见引发“我”情绪波动的是母子二人的对话,到上文找出母子二人的对话,对话中交代了男孩的遭遇,年仅六岁却患了白内障,此时流下的是同情的泪;母亲非常疼爱儿子,“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爱子之心令人感动,此时流下的是感动的泪;再联系后文,“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面对母子二人,自己的行为显得极为鲁莽,此时流下的是后悔的泪。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他曾“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妻子也才知道原来“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的工作的”。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其实,他的一生中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最终他都放弃了。 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站上世界科技的高峰。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不过他喜欢的却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因此,1946年,他选择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研究生毕业不久,他便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中央政府高瞻远瞩,部署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而且研究所里还没有一台加速器,探测元件和仪器设备也刚开始研制。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拼命学习,拼命地汲取国外信息,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环境中,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在较短时间内,于敏取得很多创新成果,并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以及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迅速地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赏。彭桓武曾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当时国内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事实上,在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尚未成功时,有关部门就已作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而于敏就是理论探索队伍的一员。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希望他参加氢弹研制工作。事实上于敏喜欢的是基础研究,而且当时已经很有成绩。和于敏有过接触的国内外许多著名物理学家都曾提到,凭借他的才华,如果一直从事纯基础研究,可能会做出影响更大的成果。而当时,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而且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纵然如此,于敏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国家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在当时,国内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由于要计算数据,以于敏为主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的难题。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1965年9月到次年1月,氢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于敏带领部分科研人员在上海突破了氢弹的设计原理,提出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后来,这就是我国核武器发展历史上的“百日会战”。1967年6月17日,我国氢弹研制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试验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发展速度世界最快。其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相关链接: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1988年之前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于敏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取得多大的成就,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连他的妻子都不大清楚。B. 于敏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与他喜欢纯粹的理论探究的初衷不符,因而,两年后他转到了理学院物理系,并将理论物理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C. 于敏在重重封锁的环境下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迅速地提升了我国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研究水平,而且其研究在当时国际上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D.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核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硬件设施缺乏,近代物理研究所里甚至连一台加速器都没有,熟悉原子能理论的人才也是凤毛麟角。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 于敏一生未出国留过学,尽管工作期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由于工作太忙,他都放弃了,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在世界科技的高峰。B. 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划分为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平均场独立粒子三个层次。C. 钱三强希望于敏能参加氢弹的研制工作,于敏从大局出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一直喜欢且已颇有成绩的基础研究,投身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D. 在硬件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于敏与工作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人工计算,攻破了许多难题,提出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E. 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细写了于敏参与氢弹研制工作的内容,突出了于敏在我国氢弹研究领域的关键作用,也与他“氢弹之父”的称号相呼应。9.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C 8. AB 9. 潜心学习,勤奋探索。于敏大学时选择纯粹的理论物理研究,找准方向,努力学习,工作后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举一反三的探索研究。赤胆忠心,不图名利。于敏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投身于我国氢弹的研制工作中;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隐姓埋名,舍弃了许多出国的机会。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当国家需要他参与氢弹的研制工作时,他放弃了喜欢的基础研究,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任务,并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开拓创新,勇于攻关。于敏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不畏困难,废寝忘食地计算、论证,最终攻破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的难题。【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考查的内容,接着圈出文中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其研究在当时国际上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错误;原文第五段彭桓武对于敏的称赞“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当时国内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由此可知,“开创性”仅指国内。A项,源自第一段,文中原句是“他曾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妻子也才知道原来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的工作的”;B项,源自第三段,文中原句是“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不过他喜欢的却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因此,1946年,他选择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D项,源自第四段,文中原句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而且研究所里还没有一台加速器,探测元件和仪器设备也刚开始研制”。这三项信息与文本一致,正确。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恰当的”“两项”。A项,说于敏多次放弃出国机会是“由于工作太忙”,表述欠妥。原文只是笼统说“由于工作的关系”,除了工作太忙,可能还有诸如保密、安全等原因。B项,“他把原子核理论划分为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平均场独立粒子三个层次”错误,根据原文,这三个层次是指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理论基础,不包括“平均场独立粒子”。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于敏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这就要求考生到文本中圈出于敏在“两弹一星”研究方面的做法以及这些做法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如“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拼命学习,拼命地汲取国外信息,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环境中,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由此可以得出“勤奋探索”“潜心学习”的特点;如“钱三强找于敏谈话,希望他参加氢弹研制工作。事实上于敏喜欢的是基础研究,而且当时已经很有成绩。和于敏有过接触的国内外许多著名物理学家都曾提到,凭借他的才华,如果一直从事纯基础研究,可能会做出影响更大的成果。而当时,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而且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纵然如此,于敏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由此可以得出“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的特点。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根据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两弹一星”“于敏的一生”说明我们要圈出他在研究两弹一星方面的做法,然后从这些做法中概括出人物表现出的精神和品质。从文中于敏的表现来看,我们应从“潜心学习,勤奋探索”“赤胆忠心,不图名利”“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开拓创新,勇于攻关”这些角度分析。四、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进士。授兖州推官。尝劾戎政尚书郑洛不职。及出阅甘肃边务,洛方经略西事,主和戎。汝华疏洛畏敌贻患,且劾诸将吏侵军资,复请尽垦甘肃闲田。寻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税使四出,议括关津诸税输内府。汝华以税本饷军,力争止之。福王庄田四万顷,诏旨屡趣,不能及额。汝华数偕廷臣执争,仅减四之一。及王既之国,诏许自遣使督租,所在驿骚。内使阎时诣汝州,杖二人死。汝华请遵祖制隶有司,尽撤还使者,不纳。畿辅、山东大饥,因汝华言,出仓米平粜,且发银以振。汝华复奏行救荒数事,两地赖之。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年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辽东兵事兴,骤增饷三百万。汝华累请发内帑不得,则借支南京部帑,括天下库藏余积。征宿逋,裁工食,开事例。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先后三增赋,凡五百二十万有奇,遂为岁额。当是时,内帑山积,廷臣请发,率不应。计臣无如何,遂为一切苟且之计,苛敛百姓。而枢臣征兵,乃远及蛮方,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反,用师连年。汝华练达勤敏,立朝无党阿。官户部久,于国计赢缩,边储虚实,与盐漕屯牧诸大政,皆殚心裁剂。岁比不登,意常主宽恤,独加赋之议不能力持,致万方虚耗,内外交讧。天启元年得疾乞休,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谥恭敏。(选自明史李汝华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B. 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C. 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D. 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明清两代举人经会试录取后参加殿试,殿试被录取后称进士。B. “授”表示授予官职,“迁”是改任其他官职,“擢”指被提拔官职。C. 国,指诸侯王的封地,在文中特指福王的封地。D.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太宗、恭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汝华为官正直,不怕得罪官吏,他曾经弹劾戎政尚书郑洛,后来又上疏严厉批评主管西部边防的郑洛和戎的主张。B. 李汝华反对弊政。他阻止把用于响军的租税输入内府;皇帝封赏福王庄田四万顷,且多次催促足额划给,李汝华偕同大臣们多次据理抗争。C. 李汝华关心边防。辽东发生战事,他请求用皇室内部发放军饷没有成功,只好苛刻地加重百姓的赋税,致使奢崇明等人相继反叛。D. 李汝华为政务实。对国家财政、边防储备,以及盐业、漕运等都尽心尽力;年成连年歉收时,又主张宽缓怜悯,不坚持增加赋税的意见。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华疏洛畏敌贻患,且劾诸将吏侵军资,复请尽垦甘肃闲田。(2)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年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李汝华上奏疏说郑洛怕敌人,留下祸患,并且弹劾各将吏侵吞军用物资,又请求尽数开垦甘肃闲置的田地。(2)李汝华又以边防的粮饷不够为由,奏请将全国没有送入内库的税收,暂时留下一年的以补充粮饷的欠缺,辅佐大臣也帮助说话。【解析】10. 试题分析:“益兵加赋”是“请”的宾语,不要断开,“亩”后句的状语,不啊断开,“天下田赋”作兼语,不要分开。11. 试题分析:“太宗”不是谥号,而是庙号。12. 试题分析:“致使奢崇明等人相继反叛”并不是李汝华所为,而是掌权大臣征兵所致。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疏”“侵”“尽垦”“以”“税课”“助为言”的翻译。参考泽文: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考中进士。授任兖州推官。曾经弹劾兵部尚书郑洛不称职。到李汝华出京检查甘肃的边防事务,郑洛正在经营西部的事情,主张军事上议和。李汝华上奏疏说郑洛怕敌人,留下祸患,并且弹劾各将吏侵吞军用物资,又请求尽数开垦甘肃闲置的田地。不久,他调任太常少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昌、赣州地区。当时税使四出,朝议征收关隘、渡口的税银输往内府。李汝华认为此税本为军饷,极力争辩,要求停止此项动议。福王要庄田四万顷,皇帝下诏书多次催促(把锐银交付福王府),不能达到定额。李汝华多次和朝廷大臣一起谏诤,只减去四分之一。等到福王到了封地后,皇帝下诏允许福王自己派使者督催租税,所到之处受到骚扰。内使阎时到汝州,打死了两个人。李汝华请求遵照祖先的制度将这些事归属有关官员处理,全部撤回派出去的使者,朝廷没有采纳。京城周围、山东地区发生大饥荒,由于李汝华的进言,朝廷拿出仓库的粮食平价出售,并拿出银子来救济百姓。李汝华又上奏实行救荒几项事,两地依靠这些得以度过灾荒。在这之前,山东饥荒,免除一年税七十万,这年又全部免除(税)一百七十多万。李汝华又以边防军饷赶不上为由,建议全国各地税款还没有送到内库的,暂时留下一年的以补充粮饷的欠缺,宰相也帮助他进言。奏疏三次递上,皇帝没有批复。辽东发生战事,突然增加军饷三百万。李汝华多次请求拿出内库的钱粮没有成功,就借用了南京库藏的钱粮,搜寻全国各地仓库多余的积蓄,征收多年的拖欠赋税,裁减工匠的口粮,开创了新事例。辽东巡抚周永春请求增加兵马、赋税,李汝华提议:全国的田赋,除贵州之外,每亩增加白银三厘五毫,可以得到二百万两军饷。先后三次增加赋税,共达五百二十多万两白银,于是成为每年的数额。当时,内库中的钱粮堆积得像山一样,朝廷大臣请求拨出一些,朝廷都没有答应。管财政的大臣没有办法,就采取了所有不遵守礼法的办法,苛刻地向百姓搜刮。而掌权大臣征兵,竟然远达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导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带头造反,连年用兵作战。李汝华通晓事理,勤勉机敏,在朝中不结党不勾结偏袒。在户部做官很久,对于国家财政的盈亏,边防储备的虚实,以及盐业、漕运、屯田、牧业各方面大政方针,都竭尽心力裁度调剂。年成连年歉收,常常主张宽缓怜悯,唯独增加赋税的意见不能尽力坚持,使各方白白耗费,造成内外交相骚扰作乱的局面。天启元年,李汝华生病请求退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退休。去世,谥号恭敏。(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注释】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B.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 “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D. 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E.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15.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BD 15. 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解析】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分别考到了诗歌的语言、形象、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本诗属于送别诗,质朴平实,容易理解,解答时应结合全诗内容考虑。14. 试题分析:B项,“路上行人”理解错误,应是“朋友”。D项,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15.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表情感的字词及写景的语句进行分析,如标题中的“送”则表现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揽君衣袂更移觞”与朋友的惜别之情;颔联“莫叹”“每年春草芳”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劝慰之情;颈联“雪过蓝关寒气薄”“怨声长”等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关怀;尾联“应无惆怅”“非我乡”表达的是对友人深切的希望。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2)杜甫蜀相中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是_。(3)扬州慢中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答案】 (1).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 (3)尽荠麦青青。【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小题中,“卒章显志”,说明应在最后;第二小题中,“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第三小题,要注意“扬州的凄凉情形”。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摧眉折腰”“事”“颜”“频”“烦”“荠”等。第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古典诗文名句往往能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不少。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危机发生了,美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对象错配。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对象错配。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xx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B.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C. xx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载人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D. 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谓语动词“是”缺少主语,将“实施了”改为“实施的”还原主语即可。B项,不合逻辑,将“前者”改为“后者”。C项,句式杂糅,“确保推进”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化恰似长河, 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 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 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 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 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传统方有生机也 具价值。A不仅而且还虽然所以才B不仅而且更倘若因此才C既更因而只有但是更D既也因而只有但更A. A B. B C. C D. D【答案】D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虽然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与黄斑变性没有直接关联,但并不是说 _ 。眼睛是通过调节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来改变晶状体的曲度的,视力正常的人能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果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睫状肌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晶状体过度屈曲,进而_不仅如此,黑暗中过于专注地盯着太亮的屏幕,会使眨眼频率显著减少;而眨眼的作用主要是使眼角膜湿润, _,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干眼症。【答案】 (1). 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 (2). 导致视力下降 (3). 眨眼次数减少(会使眼角膜干涩)【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处结合语境,此处应该是并不是说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处结合前面内容可知,会导致视力下降;处结合“容易引发干眼症”可知,眨眼次数少了。21. 请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薄养厚祭,针对此现象写一则公益广告词(不超过25个字)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不超过50字),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答案】1)公益广告词:发扬厚养薄祭传统,谱写敬老爱幼新风。生前尽孝,莫过于善待父母;死后铺张,无异于钓取虚名。(任选其一即可)。(2)我国素来有“厚养薄葬”的传统。对百姓来说,花钱搞形式固然能够换得心理上的安慰,但父母活着时能充分尽孝,才能让他们“死而无憾”,这样,哪怕清明扫墓时只是三鞠躬,都已足够了。(可结合传统美德,国家、社会、个人等角度,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表达流畅。).六、作文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位教师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遇到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但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越铁道、捧回几个橘子的举动怀疑:这是否违反交通规则?“另一位老师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发现大多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让你们感动的事么?”学生纷纷摇头,他不甘心,循循善诱:“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这回下面活跃起来,大部分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忽然有学生说:“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感恩鸟儿感恩于苍天的包容,所以自由邀翔;百花感恩于水露的滋润,所以竞相绽放;溪水感恩于大海的恩惠,所以溶于百川。常听人们说,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懂得生活的人。诚然如人们所说,感恩于他人的人,是具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的。感恩他人也会使我们的心境使之宽敝。感恩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赋于我们灵魂与肉体,教会我们道理和技能。就像一棵挺拔秀美的大树般,供我们这些没有根基的藤条攀沿,到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根基,站稳了身子,他们才会如完成使一般的轰然倒下,倒的那么突然又让我们措手不及,以至于连报恩的机会都不给我们。所以啊,我们要感恩,感谢那些一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的父母们,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宽容与宠爱。感恩友情,曾经的我是多么的自卑,没有朋友,是真正的独行侠,口中虽然说着无所谓,但心中有多么畏惧孤独,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直到有一天,你们出现了,如一抹初春的阳光般,照进了我的心,温暖了那一片阴暗的地域,从此我不在是一个人。到现在,想到你们对我展开的那一抹笑容,心中还是有一股叫做温暖的液体流过,所以啊,朋友们,我要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一路的陪伴与扶持。让我度过那一段阳光快乐的日子。感恩老师,在学校的日子,总是人们最难忘的时光,老师也成了我们接触最多的人,给了我们许多的帮助与鼓励,在我们考试失利时,他总是在你耳边,轻声安慰与鼓励,在我们取得成功而得意忘形时,他又是第一个批评纠正你的人。所以啊,我们要感谢老师,感谢那些为了祖国的未来而辛勤劳作的园丁们。感恩父母、感恩友情、感恩老师,感恩世上一切的一切,因为它们让我们体会到了世上的真善美,我们甚至于要感恩挫折,因为它锻炼了我们的心志,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感恩是一粒种子,在宽容与爱的浇灌下,开出了芬芳的花朵,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涉及两件事,一是学生没有被背影中父亲的表现感动,反而质疑是否违反交通规则;二是学生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两则事情反映一个共同现象,即孩子对缺乏感恩之心。考生可以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立意。从教育角度看:这两件事反映出有些学生不懂生活的艰辛酸楚和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的现象,缺乏对美好情愫的体悟,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为孩子营造生发感恩之心的土壤,积极增强孩子体悟情感、感恩分享的意识。从孩子角度看:他们中不少人对接受别人付出心安理得,不懂感恩,孩子应学会感恩。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材料中给出两件事,这两件事的性质是一致的,都反映出孩子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考生在立意的时候,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该承当的责任,也可以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指出孩子应有感恩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