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0998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资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己的职责,尽管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这种意识和努力历来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这种意识和努力,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在中国,春秋末年孔子作春秋,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 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对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及其成果不能作绝对的要求。这是因为:客观历史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任何人都很难完全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看,求真,就是“求”得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史学家在反映客观历史的过程中,其主观意识总要起作用;因此,史学家撰写出来的历史乃是客观历史同史学家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一般说来,即使是严肃的和正直的史学家,亦难免有知识上、器局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无疑是其通往求真道路上的障碍,只是因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能遇到的障碍大小有异罢了。此外,由于史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史家的求真,有时还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而陷于艰难的境地。 另外,19世纪末以来,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的实证主义,虽然因分析哲学的兴起而遭到置疑,但也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历史客观的相对性,至于史学的求善意识,或史学的道德诉求与评判,依然为西方一些史家所诟病。反观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文化的熏染,史学长期以来却一直认同并追求“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然而史学家真的能自外于对历史是非善恶的评价吗?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事实已经使史学家反思:虽然难免“恶非其恶”,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但是有良知的史学家决不应对历史上的善恶视而不见。 我们说史学固然是求真的科学,但是史学存在的灵魂则在于求善。如果说求真表现为人的历史理性,那么求善则表现为人的道德理性。对于那些以史学为业者来讲,“准确只是责任,但绝不是美德”。史学在求真之外,必然要有意义地“求善”: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史学家的崇高追求。现代历史认识论的分析表明,历史是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再,而凝结主体思想的历史作品则长存于世,不断积淀而形成人类的历史记忆,生成人类的思想文化传统。由此看来,“历史的制造者”史学工作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意识的生成,其肩负的责任岂不大哉?因此,史学家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求善”引领历史不断进步。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将使史学家的工作失去方向,而且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当然,与此相应的是,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也不会寻到真正意义的善,而只能是虚假的或歪曲的善。唯如此,才明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的精神。(摘编自陈典历史的求真与求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历史的真相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意识和努力,无论意识和努力的程度如何,历来都被人们所尊重。B客观历史丰富纷繁,我们都难以完全再现历史,所以,实际上“求真”就是追求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C由于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密切,因而历史学家在“求真”过程中,其主观思想有时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D“实证主义”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了历史客观的相对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末年,孔子在春秋一书中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这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求真的一种重要追求与表现。B历史研究中的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历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成果与客观历史的真实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差距。C在一定的时期内,中西方历史学家对史学的“求善”意识存有差异,我国的史学家一直认同并追求史学的“求善”意识。D现代历史认识论认为:客观具体的历史过程会一去不再,但凝结主体思想的生成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历史作品则会长存于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著作是主客观的融合,是历史学家自身知识器局、政治环境与客观历史的综合产物。B战争虽残酷,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历经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历史学家开始重视历史的善恶。C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担负起社会的责任,通过“求善”来引领历史不断进步,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应有的精神。D对于史学而言,求真与求善应相辅相成,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不是真“真”,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不是真“善”。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他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是腐败物里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经潜心研究,他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巴斯德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实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 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他说:“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说:“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方面的贡献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但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想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及其他人提出过。但是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通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人体就可以避免疫病,因此巴斯德强调防菌方法对内科临床的重要性,他对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临床的约瑟夫李斯特有重大的影响。有害细菌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料进入人体,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氏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之处几乎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了。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巴斯德年过半百又开始潜心研究炭疽,即一种侵袭牛和许多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严重传染病。他证明了有一种特殊的细菌是这种病的致病因素,但是远比这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的一种弱株炭疽杆菌,用这种弱株炭疽杆菌给牛注射,会使这种病发作轻微,而无致命危险,并且还会使牛对此病产生免疫力。巴斯德公开演示了他的方法会使牛产生免疫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很快就认识到这个方法可用于许多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他去巴黎参加学术会议时,旅店服务人员见他衣着朴素、行李简单,以为他是一位普通的客人,就把他安排在一间偏僻阴暗的小房间里。后来服务员知道他的身份时,跑来帮他更换房间,并道歉说:“我以为旅客的阔绰和地位,和他所携带的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认错了,很抱歉!”巴斯德笑着回答说:“不!我认为一个人的摆阔和他的无知才是成正比的!” 他是位信仰非常虔诚的人,愈老信仰愈坚定。他说:“我知道的愈多,我的信仰就愈接近乡下农民;如果我能完全了解,相信我的信仰必然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撰写巴斯德传记的拉多说:“巴斯德的一生始终对神和永生有绝对的信心,并深信神所赐给人在世上追求美善的能力必会延续到另一个国度,福音的美德对他而言一直是存在的。”当他过世时,他一只手握着妻子,另一只手握着十字架。(摘编自科学与信仰,有改动)【相关链接】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这神不一定是虚无的迷信意识,而是一种信仰和追求,其中也包括对科学的追求,甚至就是科学本身。巴斯德年迈时回到母校演讲, 他认为能节节得胜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信心, 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 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与你内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二是热心,真正持久的热心,是来自神住在我的心里。(张文亮著,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1)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斯德用腐草化萤的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生命生成的观点,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B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并把它运用在了内外科的临床医学中。C巴斯德发明的巴斯德氏消毒法,可以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福音。D巴斯德发明了弱株炭疽杆菌,用该菌给牛注射后会产生免疫力,这一成果有利于人类对其他传染病的预防。(2)下列各项对传主巴斯德品质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巴斯德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自然生成说”的错误,驳斥了一些科学家否定创造论的论调。B巴斯德年轻有为,成果突出。因为研究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26岁的他就跻身著名化学家的行列。C巴斯德热爱科学,淡泊名利。年过半百的他潜心研究炭疽,收获颇丰,比如他发现了这种传染病的致病原因。D巴斯德生活节俭,和蔼可亲。巴黎学术会议时,服务员怠慢衣着朴素的巴斯德,他笑着委婉责备。E巴斯德坚守信仰,至死不渝。他愈老信仰愈坚定,用“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的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3)巴斯德始终坚守信仰,他在微生物学上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坚守信仰与取得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诗棺张晓林 诗人于之渔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片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这些都不喜欢。他说,如果加上配料,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了一些“离妇辞” “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美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时已开得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树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瓶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瓶!”他喊道。还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的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选自2015年河南小小说年选)(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之渔是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作者写他在小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是表现其行为反常怪异。B于之渔不刻意选择写诗场所,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地方,偶有所得,就藏于诗袋。C于之渔为亡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D“长得丑”“真是太丑了”,这是于之渔人生美事失败的原因,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E于之渔歌诗的拖音含悲,有悲痛欲绝之势,那拖音传递出一种悲怆的、超然物外的苍凉感。(2)于之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3)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 “诗棺”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妙处?二、古代诗文阅读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越,字世昌,濬人。长身,多力善射,有大略。授御史,出按陕西。闻父讣,不俟代辄归,为都御史所劾。帝原之。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贤荐越,召见。越伟服短袂,进止便利。帝喜,擢之。越乃缮器甲,简卒伍,修堡寨,减课劝商,为经久计。又明年,是时寇数万,而官军堪战者仅万人,又分散防守,势不敌。越、辅乃条上守策。尚书白圭复请大举搜套。越仍奏言:“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奏上,廷议不决。越等又奏。于是部科诸臣劾越、辅欺谩。会辅有疾,以宁晋伯刘聚代。明年九月,满都鲁等大举深入。越出榆林,行八百里。暴风起,尘翳目。一老卒前曰:“天赞我也。去而风,使敌不觉。还军,遇归寇,处下风。乘风击之,蔑不胜矣。”越遽下马拜之,擢为千户。后分兵薄营,大破之。及满都鲁等饱掠归,则妻子畜产已荡尽。自是远徙北去。初,文臣视师者,率从大军后,出号令行赏罚而已。越始多选跳荡士为腹心将,亲与寇搏。又以间觇敌累重邀劫之,或剪其零骑,用是数有功。十年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越尝与朱永帅千人巡边,寇猝至,永欲走,越止之。薄暮,令骑皆下马,衔枚鱼贯行,自率骁勇为殿,从山后抵城,谓永曰:“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越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节选自明史王越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B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C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D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有“巡行,巡视”的意思,古代官员按巡某地,多带有考察吏政、民情之意。B“伯”为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子、伯、男”。C“太傅”为官职名,起初为辅弼天子之职,也指老师,后多朝沿用,常为大官加衔,没有实职。D“衔枚”指“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越守孝心切,干练卓然。他听闻父亲病逝的消息后,不顾工作,回家尽孝,同时,在皇帝面前也表现得精练有素,深得皇帝喜爱。B王越审时度势,不畏权势。面对汹汹的敌势,他不畏与高官意见相左,深刻剖析了当时的国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C王越善听建言,知礼识才。军队遭遇暴风险情,他听从了一位老兵的避险之策,成功地从风暴中脱困,后礼待并授予那位老兵官职。D王越精通兵理,转危为安。一次,敌寇突然入侵,他深明危险与用兵之道,阻止了同僚的不理智举动,成功地带领部队脱离了险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重露:寒凉的秋露。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1)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着力表现出了菊花的颜色与形貌,用语含蓄,情韵深厚。D李诗中,诗人写出了菊花对夕阳炙热的“畏惧之意”以及甘愿被制成菊花美酒的“奉献精神”。E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位。(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雁”表露自己无限乡情的两句是:“ , 。”(3)庄周逍遥游中,齐谐一书中描绘了在迁徙南冥中,鹏鸟水面振羽,乘风而上状态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第九届中国篮球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如期举行,著名球星姚明不孚众望,正式当选中国篮协新一届主席。虽然已是3月中旬,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只有几度,席不暇暖,柳絮雪不再讲风度,只得穿上了羽绒服。成都骨科主任梁益建上下其手,妙手回春,救治了一百多名严重畸形的患者,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当代作家刘庆邦擅长写矿工、乡土题材的小说,他那平易近人的文字让不少矿工、农民工倍感温馨。中国虽然没有加入TPP,但与TPP剩余11国有双边贸易,因此中国没必要另起炉灶,商谈“下一代贸易规则”。ABCD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观看中学习诗词知识,领略诗词之美B学者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研究发现,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C育杰中学与云梦书屋在市教体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实现了在作文竞赛、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比赛、好书进校园等方面达成合作D电视是大众文化,如何将当下荧屏上最流行的娱乐元素植入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赢得观众喜好的关键所在9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从下面的虚词中选择三个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网络空间可以多元表达,不能突破法律、道德的底线,这是每个公民、网民、企业都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英雄的事迹,先烈的故事,不是不能讨论,但应用史实说话、以证据立言。随意拼凑历史,肆意抹黑英雄,是对民族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集体价值观的消解。捍卫英雄,是英雄后代的职责,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说“不”。捍卫,敢于跟侮辱英雄的言行作斗争,这样的公民才足以称为现代意义的负责任公民。但 还 不仅 进而 更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端午节, ,比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但更应该挖掘其文化内涵。作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的端午节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 ,寄托着人们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深切缅怀。屈原身上体现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是端午节之魂, ,端午节就失去了其本来意义。11某市希望高级中学将于2017年仲春在九曲河岸边举行“走进仲春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表达得体,富有文采;不写称呼语、问候语;不超过90字。四、写作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毕业生韩蓉毕业后回到她的母校陕北一所乡镇小学当老师。总有人明里暗里议论,甚至同学聚会、邻居亲戚闲聊的时候也时不时冷嘲热讽。他们觉得:“念了一回大学,最后还不是回到这里了,还不是和我们这些没念过大学,甚至没念过高中的人在一个地方。”韩蓉为此很困惑。 “我去读书,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吗?” 现在有个新词叫“城归”,是指大学生、科技人员下乡创业而形成的一种新现象。农村、农业已成为“双创”新天地。对于大学毕业生韩蓉毕业后是否回到家乡创业,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7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己的职责,尽管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这种意识和努力历来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这种意识和努力,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在中国,春秋末年孔子作春秋,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 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对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及其成果不能作绝对的要求。这是因为:客观历史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任何人都很难完全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看,求真,就是“求”得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史学家在反映客观历史的过程中,其主观意识总要起作用;因此,史学家撰写出来的历史乃是客观历史同史学家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一般说来,即使是严肃的和正直的史学家,亦难免有知识上、器局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无疑是其通往求真道路上的障碍,只是因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能遇到的障碍大小有异罢了。此外,由于史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史家的求真,有时还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而陷于艰难的境地。 另外,19世纪末以来,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的实证主义,虽然因分析哲学的兴起而遭到置疑,但也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历史客观的相对性,至于史学的求善意识,或史学的道德诉求与评判,依然为西方一些史家所诟病。反观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文化的熏染,史学长期以来却一直认同并追求“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然而史学家真的能自外于对历史是非善恶的评价吗?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事实已经使史学家反思:虽然难免“恶非其恶”,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但是有良知的史学家决不应对历史上的善恶视而不见。 我们说史学固然是求真的科学,但是史学存在的灵魂则在于求善。如果说求真表现为人的历史理性,那么求善则表现为人的道德理性。对于那些以史学为业者来讲,“准确只是责任,但绝不是美德”。史学在求真之外,必然要有意义地“求善”: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史学家的崇高追求。现代历史认识论的分析表明,历史是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再,而凝结主体思想的历史作品则长存于世,不断积淀而形成人类的历史记忆,生成人类的思想文化传统。由此看来,“历史的制造者”史学工作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意识的生成,其肩负的责任岂不大哉?因此,史学家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求善”引领历史不断进步。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将使史学家的工作失去方向,而且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当然,与此相应的是,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也不会寻到真正意义的善,而只能是虚假的或歪曲的善。唯如此,才明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的精神。(摘编自陈典历史的求真与求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揭示历史的真相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意识和努力,无论意识和努力的程度如何,历来都被人们所尊重。B客观历史丰富纷繁,我们都难以完全再现历史,所以,实际上“求真”就是追求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C由于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密切,因而历史学家在“求真”过程中,其主观思想有时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D“实证主义”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了历史客观的相对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我国春秋末年,孔子在春秋一书中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这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求真的一种重要追求与表现。B历史研究中的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历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成果与客观历史的真实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差距。C在一定的时期内,中西方历史学家对史学的“求善”意识存有差异,我国的史学家一直认同并追求史学的“求善”意识。D现代历史认识论认为:客观具体的历史过程会一去不再,但凝结主体思想的生成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历史作品则会长存于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著作是主客观的融合,是历史学家自身知识器局、政治环境与客观历史的综合产物。B战争虽残酷,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历经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历史学家开始重视历史的善恶。C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担负起社会的责任,通过“求善”来引领历史不断进步,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应有的精神。D对于史学而言,求真与求善应相辅相成,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不是真“真”,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不是真“善”。【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解答】(1)A、“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是“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并非“揭示历史的真相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意识和努力”故选A(2)C、“过于绝对”原文第三段是“反观中国封建社会”,而非“我国的史学家一直认同”故选C(3)C、“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是“对于那些以史学为业者来讲,准确只是责任,但绝不是美德史学在求真之外,必然要有意义地求善唯如此,才明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的精神”,而C中只提到了“求善”这一方面,缺失了“求真”的内容故选C答案:(1)A(2)C(3)C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他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是腐败物里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经潜心研究,他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巴斯德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实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 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他说:“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说:“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方面的贡献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但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想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及其他人提出过。但是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通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人体就可以避免疫病,因此巴斯德强调防菌方法对内科临床的重要性,他对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临床的约瑟夫李斯特有重大的影响。有害细菌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料进入人体,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氏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之处几乎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了。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巴斯德年过半百又开始潜心研究炭疽,即一种侵袭牛和许多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严重传染病。他证明了有一种特殊的细菌是这种病的致病因素,但是远比这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的一种弱株炭疽杆菌,用这种弱株炭疽杆菌给牛注射,会使这种病发作轻微,而无致命危险,并且还会使牛对此病产生免疫力。巴斯德公开演示了他的方法会使牛产生免疫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很快就认识到这个方法可用于许多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他去巴黎参加学术会议时,旅店服务人员见他衣着朴素、行李简单,以为他是一位普通的客人,就把他安排在一间偏僻阴暗的小房间里。后来服务员知道他的身份时,跑来帮他更换房间,并道歉说:“我以为旅客的阔绰和地位,和他所携带的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认错了,很抱歉!”巴斯德笑着回答说:“不!我认为一个人的摆阔和他的无知才是成正比的!” 他是位信仰非常虔诚的人,愈老信仰愈坚定。他说:“我知道的愈多,我的信仰就愈接近乡下农民;如果我能完全了解,相信我的信仰必然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撰写巴斯德传记的拉多说:“巴斯德的一生始终对神和永生有绝对的信心,并深信神所赐给人在世上追求美善的能力必会延续到另一个国度,福音的美德对他而言一直是存在的。”当他过世时,他一只手握着妻子,另一只手握着十字架。(摘编自科学与信仰,有改动)【相关链接】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这神不一定是虚无的迷信意识,而是一种信仰和追求,其中也包括对科学的追求,甚至就是科学本身。巴斯德年迈时回到母校演讲, 他认为能节节得胜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信心, 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 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与你内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二是热心,真正持久的热心,是来自神住在我的心里。(张文亮著,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1)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巴斯德用腐草化萤的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生命生成的观点,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B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并把它运用在了内外科的临床医学中。C巴斯德发明的巴斯德氏消毒法,可以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福音。D巴斯德发明了弱株炭疽杆菌,用该菌给牛注射后会产生免疫力,这一成果有利于人类对其他传染病的预防。(2)下列各项对传主巴斯德品质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EA巴斯德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自然生成说”的错误,驳斥了一些科学家否定创造论的论调。B巴斯德年轻有为,成果突出。因为研究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26岁的他就跻身著名化学家的行列。C巴斯德热爱科学,淡泊名利。年过半百的他潜心研究炭疽,收获颇丰,比如他发现了这种传染病的致病原因。D巴斯德生活节俭,和蔼可亲。巴黎学术会议时,服务员怠慢衣着朴素的巴斯德,他笑着委婉责备。E巴斯德坚守信仰,至死不渝。他愈老信仰愈坚定,用“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的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3)巴斯德始终坚守信仰,他在微生物学上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坚守信仰与取得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考点】43:传记阅读【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3)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归纳文本要点的能力【解答】(1)B将防菌方法运用到外科临床是李斯特,而不是巴斯德(2)B答非所问,这一项不是讲巴斯德的品质;C“年过半百的他潜心研究炭疽,收获颇丰”说明的应是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超越自我;而非“淡泊名利”;D错在“笑着委婉责备”,巴斯德并未有责备之意(3)信仰是一种崇高的使命追求,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取向,对自我信仰的坚守实际上就是坚守生命的真谛,这是一种品质的追求和生命灵魂的给予,巴斯德先生就是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中获取的生命的渴望与追求,寄托一种灵魂的诉求答案:(1)B(2)选A给2分,选E给2分,选A、E给4分,选三项不给分(3)巴斯德坚守信仰,对自然和生命充满了好奇,从而为日后取得科学成就奠定了基础巴斯德坚守信仰,他形成了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也为他日后取得科学成就提供了精神上的保障巴斯德坚守信仰,生活有乐趣,心胸开阔,富有创造性,从而为日后取得科学成就带来了学术生命力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诗棺张晓林 诗人于之渔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片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这些都不喜欢。他说,如果加上配料,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了一些“离妇辞” “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美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时已开得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树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瓶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瓶!”他喊道。还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的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选自2015年河南小小说年选)(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BEA于之渔是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作者写他在小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是表现其行为反常怪异。B于之渔不刻意选择写诗场所,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地方,偶有所得,就藏于诗袋。C于之渔为亡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D“长得丑”“真是太丑了”,这是于之渔人生美事失败的原因,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E于之渔歌诗的拖音含悲,有悲痛欲绝之势,那拖音传递出一种悲怆的、超然物外的苍凉感。(2)于之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3)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 “诗棺”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考点】41:小说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A“表现其行为反常怪异”错,应是体现其超然高雅的情怀C“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错,于之渔是用“从不歌自己的诗”的方式来坚守人生的价值D“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错,作者并没有厌恶于之渔,“长得丑”是客观描述其外貌,而“真是太丑了”,是作者对世人不识人才,只看外表的批评,为于之渔的命运感到不平和惋惜(2)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解答时主要抓住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于之渔这一形象如:“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表明于之渔的清高孤傲;“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表现他的情趣高雅(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 “诗棺”作结,首先就是结尾照应题目,使得作品情节更加完整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作答: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本文以“诗棺”为题,主要就是形式新颖、吸引读者:“诗”何以为“棺”?从而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从下面几方面思考: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以 “诗棺”作结,主要是“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和“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来坚守人生的价值;照应了题目及前文于之渔“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的内容参考答案:(1)BE(每项2分)(2)情趣高雅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家里很穷却爱种梅花;收藏了许多印章,墓穴四周贴满了自己的诗稿清高孤傲(淡泊名利)他厌恶与官道上的人来往,他很厌恶许县尉;与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以“诗棺”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以“诗棺”作结,更能表现人物特点于之渔为自己铸就“诗棺”,是他的自我祭奠,充分表现了他固守孤傲的内心,坚守人生的价值以“诗棺”作结,照应了前文于之渔“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从主旨角度回答也可)二、古代诗文阅读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越,字世昌,濬人。长身,多力善射,有大略。授御史,出按陕西。闻父讣,不俟代辄归,为都御史所劾。帝原之。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贤荐越,召见。越伟服短袂,进止便利。帝喜,擢之。越乃缮器甲,简卒伍,修堡寨,减课劝商,为经久计。又明年,是时寇数万,而官军堪战者仅万人,又分散防守,势不敌。越、辅乃条上守策。尚书白圭复请大举搜套。越仍奏言:“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奏上,廷议不决。越等又奏。于是部科诸臣劾越、辅欺谩。会辅有疾,以宁晋伯刘聚代。明年九月,满都鲁等大举深入。越出榆林,行八百里。暴风起,尘翳目。一老卒前曰:“天赞我也。去而风,使敌不觉。还军,遇归寇,处下风。乘风击之,蔑不胜矣。”越遽下马拜之,擢为千户。后分兵薄营,大破之。及满都鲁等饱掠归,则妻子畜产已荡尽。自是远徙北去。初,文臣视师者,率从大军后,出号令行赏罚而已。越始多选跳荡士为腹心将,亲与寇搏。又以间觇敌累重邀劫之,或剪其零骑,用是数有功。十年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越尝与朱永帅千人巡边,寇猝至,永欲走,越止之。薄暮,令骑皆下马,衔枚鱼贯行,自率骁勇为殿,从山后抵城,谓永曰:“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越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节选自明史王越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B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C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D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按”有“巡行,巡视”的意思,古代官员按巡某地,多带有考察吏政、民情之意。B“伯”为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子、伯、男”。C“太傅”为官职名,起初为辅弼天子之职,也指老师,后多朝沿用,常为大官加衔,没有实职。D“衔枚”指“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