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6323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考点考情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H(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2)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组成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种。()(4)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5)在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J”型。()(7)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8)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10)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11)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12)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14)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15)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16)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是决定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17)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18)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19)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总是破坏性的。()(2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Z1(2018全国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A对: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B对: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C对: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D错: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2(2017全国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D)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1/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3(2016全国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H1理清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填空)(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_数量_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_迁入率和迁出率_: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_出生率和死亡率_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填表)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增长模型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K值无K值K/2时,种群增长速率_最大_;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0_,种群个体数量最大T题型1考查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12016年9月4日召开的杭州G20峰会,相关报道中提到“人口老龄化”,下列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A体现了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体现了年龄组成,直接决定人口数量的变化C国家施行的“二孩”政策,可缓解此种现象D此种现象的出现,是性别比例失调的结果解析“人口老龄化”体现了年龄组成,但不直接决定人口数量的变化,与性别比例失调无关,A、B、D项错误。施行“二孩”政策,会使幼年人口增多,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C项正确。技巧方法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技巧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1)城市人口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3)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中,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直接降低出生率。题型2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2(2015广东理综卷)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D)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解析初始阶段酵母菌需要适应新环境,种内斗争几乎不存在,A错误;由题干密闭条件可知,在一定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变化为“S”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模型,B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用抽样检测法调查,C错误;由图1可知,该种群数量从45h后基本维持在120000个稳定不变,因此可判断该种群的K值为120000,D正确。3(2018江西省南昌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D)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t,其中为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A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为1015,B正确;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故选:D。归纳总结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应用的策略(1)对于濒危动植物,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其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的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但在有害生物防治中,应使种群数量位于K/2以下,数量少,而且增长速率小,越早防治越好。题型3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4(2018辽宁省盘锦高中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C)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解析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如蚜虫、跳蝻等)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标记总数。若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种群密度偏大,B错误;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D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由于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弃物积累等原因而减小,不会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D错误。故选:C。5(2017河南全国诊断卷A)水稻田中的福寿螺不仅会对水稻产生直接的危害,还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和潜在的危害。下图表示某地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和鱼类出现的频次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稻田中的总能量为全部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C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分布最密集D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解析稻田中的总能量包括土壤有机物和全部生物体内所含有的能量,A项错误。福寿螺活动范围较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B项错误。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种群密度较低,说明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C项错误,D项正确。易错警示有关种群调查数据统计的2个错混点(1)标记重捕法误差归纳标志物易脱落或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导致最终统计结果偏大。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使统计结果偏小。(2)样方法误差归纳:未“随机”取样;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考向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Z1(2018江苏卷)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阶段阶段阶段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A错: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错: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与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D对: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2(2015全国理综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3(2017天津理综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次生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垂直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光逐渐减少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阔叶树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S3_。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H1辨析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据图填空)(1)A图为群落的_垂直_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_分层_现象。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阳光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B图为群落的_水平_结构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_镶嵌_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光照强度_的不同、生物_自身生长特点_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2明确群落结构的三个易错点(填空)(1)不要认为“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_种群_范畴。(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_群落_范畴。(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属于_水平_结构。3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2)生物本身不断繁殖、迁徙。(3)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变化。(4)人类活动的干扰。T题型1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1(2018郑州三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A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C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低解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项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重要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B项错误。竹子是同一物种,有高有矮,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野兔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第二次捕捉的野兔中被标记的数量少,导致统计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高,D项错误。2(2014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内物种之间的关系。病毒传播路径是水稻稻飞虱水稻,青蛙是肉食性动物,它减少了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可推断出青蛙吃掉了部分稻飞虱,才出现这样的效应,因此青蛙和稻飞虱之间是捕食关系。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与青蛙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归纳总结解答种间关系相关曲线题的策略在分析种间关系坐标曲线时要关注曲线的走势、消长和结果。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的为互利共生关系;曲线不同步变化,表现为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的为捕食关系;如果曲线最终的结果是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则为竞争关系。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关系,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重叠范围越大,竞争越激烈。题型2考查群落的结构及演替3(2018湖南八市联考)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年数量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解析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采样。4(2018济南三模)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C)A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C乔木取代灌木,确立优势D微生物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减少解析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好,微生物也越多,A项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增多,B项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灌木和草本植物,C项正确;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微生物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D项错误。易错警示有关群落演替及过程的3个错混点(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D)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2(2018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hm2,A项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项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仓鼠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项错误。3(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弃耕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A错误。4(2018湖南省株洲一模)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B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解析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A正确;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高,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而不是一只动物传到下一营养级的一只动物的传递效率,C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腐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备各种种间关系,D错误。5(2018北京市海淀区一模)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D)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解析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C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故选:D。6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项正确;图中A、B表示出生率、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B项错误;D表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项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项错误。7(2018天津市和平区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甲、乙、丙之间有重复的生态位,所以有竞争关系,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退耕还林后群落一般会有以下发展:低矮的草本藤本植物中等高度的草本乔本灌木高大的乔本植物。但是在这个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错误;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D正确。故选:C。8(2018江苏省徐州市生物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B)A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B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测定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应计数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D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A错误;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蒲公英总数除了计数样方内的,还要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的数量,C错误;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B。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D)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D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密切相关,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A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项正确;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C项正确;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D项错误。10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C)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解析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11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项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项正确;第N年,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2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请回答下列问题:注: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1油松0.1250.7341刺槐0.1480.7610.8841注:表中数据表示阳坡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分析结果。(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次生演替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竞争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垂直分层_现象。(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物种丰富度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抵抗力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油松和刺槐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解析(1)分析题干,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3)从题表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13(2018河北省衡水生物二模)某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依次有草丛沼泽、灌丛沼泽、落叶松沼泽、森林等,科研人员对该保护区进行了相关调查,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几种植被类型中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鸟类丰富度(种)平均种群密度(只/hm2)森林5516.36落叶松沼泽511151灌丛沼泽2314.39草丛沼泽213.94(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_消费者_。以上几种植被类型中植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水平_结构。(2)若要调查估算森林中某种鸟类的数量,应采用的方法为_标志重捕法_,一段时间内决定其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有_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_。(3)几种植被类型中草丛沼泽的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_营养结构最简单_。森林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_。(4)科研人员调查发现这几种植被类型中的有机碳储量各不相同,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_分解者的分解量_。解析(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消费者。以上几种植被类型中植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是在水平状态下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若要调查估算森林中某种鸟类的数量,应采用标志重捕法,一段时间内决定其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由于草丛沼泽的营养结构最简单,因此鸟类丰富度最低。森林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4)科研人员调查发现这几种植被类型中的有机碳储量各不相同,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分解者的分解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