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39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0549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39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39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39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9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6北京通州摸底)列宁认识到:“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导致了这次“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2.(2016北京一零一中学期末)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3.(2015北京西城一模)列宁说:“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该认识导致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重工业的优先发展D.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4.(2015北京通州模拟)20世纪20年代,俄国在某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如下问题:一个是社会分化,在农村中,富裕农户越来越多另一个问题是价格调整不好。“某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全盘集体化政策 D.发达社会主义理论5.(2016北师大附中期中)1928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A. B.C. D.6.(2017北京第五中学期中)下列符合19281937年苏联状况的是()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快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得不到发展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缺乏活力A. B.C. D.二、非选择题7.(2016北京一零一中学期中)苏俄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苏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形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三“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列宁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2分)(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然性,并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4分)(3)依据所学知识,补充下面表格。(4分)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流通恢复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苏俄(联)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部实践都是围绕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来进行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苏联集体化改造D.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2.(2015北京海淀3月)以下对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评价正确的是()A.进一步完善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为了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将小农经济升级改造成集体经济D.寻找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3.(2016北京平谷一模)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一项政策法令。法令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参与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对生产进行调节的作用。下面是对这一法令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法令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法令的目的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0世纪20年代,这一法令停止实施A. B.C. D.4.(2015北京东城二模)从1929年到1931年,苏联政府不断压低对集体农庄粮食的收购价格,同时粮食出口却从1300万公担提高到5.18亿公担,粮食出口为苏联换取了购买机器的资金,使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这说明苏联()A.新经济政策没有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B.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C.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D.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5.“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实施6.目前俄罗斯教科书修订专家组一致认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经历的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这一评价()A.积极肯定了斯大林模式B.认为苏联20世纪30年代已实现现代化C.满足了俄罗斯政治需求D.意在说明苏联现代化道路具有时代特征二、非选择题7.(2015北京丰台一模)(节选)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苏俄(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年份1917192219261939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8%16%18%32%(1)依据上表,指出苏俄(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答案精解精析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A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内战已经结束,但是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失败”。2.C从题干中“1920年”可知苏俄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故C正确。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才出现的现象,故A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出现的现象,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D错误。3.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与资本发生联系,排除A项。“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针,排除C项。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是二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4.B依据材料中“富裕农户越来越多”可知,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价格调整不好”说明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挥了作用。B项为正确答案。5.B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可能实现农轻重协调发展,故错误,选B项。6.D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苏联实现了国家实力的迅速增长,同时实现了工业化,是其积极影响;但这种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是其消极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7.答案(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国内外敌人;(1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1分)(2)必然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分)实质: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手段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2分)(3)粮食税;(1分)国有化;(1分)取消自由贸易;(1分)废除实物配给制。(1分)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回答。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未涉及资本主义成分,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体现了材料中“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苏联集体化改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均与题中“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符,故C、D两项错误。2.D由题干中“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及所学可知,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此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而不是为了“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项错误;C项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故选D项。3.B新经济政策破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的幻想,是特殊时代背景下苏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一次探索,故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之下有限度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持续推行给苏俄政权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在此情况之下推行新经济政策旨在缓和政治、经济危机,故正确;20世纪20年代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故正确,选择B项。4.B压低集体农庄粮食的收购价格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粮食出口换取了购买机器的资金利于苏联实现工业化,这说明苏联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故选B。5.C私人土地仍然存在,并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A项错误;实行集体农庄制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的实施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6.D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经历的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体现了斯大林模式是国情的选择,并不是肯定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20世纪30年代已实现现代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俄罗斯教科书修订专家组的一致观点与俄罗斯政治需求无关,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答案(1)变化:从1917年到1922年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减少,从1922年到1939年持续增长,其中1926年到1939年增长迅速。(2分)减少的原因:三年内战,经济困难。增长的原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恢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迅速实现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6分)解析(1)从材料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及数据的变化可将苏俄(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9171922年”“19221926年”“19261939年”。第一阶段对应的是三年国内战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第二阶段对应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第三阶段对应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