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39273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和特点,认识经济特区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2)1988年,正式建立海南省,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2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1)特区的建设资金:以吸引外资为主,并对外商投资在税收、土地使用、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2)经营形式: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即“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3)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3意义:吸引了大量外资,“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深圳发展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思维点拨经济特区的“特殊性”(1)特殊的优惠政策: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特殊的管理权限: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特殊的经济结构: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城市(1)设立: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政策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外向型的工业区。2沿海经济开放区(1)设立: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沿海开放地带。(2)意义:对促进开放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内地的开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浦东的开放开发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宣布了开放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决策,要把浦东建成21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思维点拨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2)沿海地区的开放。(3)沿江城市的开放: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5个城市。(4)内陆城市开放:批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17个省会(首府)为内陆开放城市。(5)逐步实行内陆边境城市的开放。中国基本建构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意义促进了大量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促使中国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图解识记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主题一创办经济特区史料史料解读史料反映出经济特区分布在沿海地区,这种区位选择有利于利用外资、技术,从而更好发挥特区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中的示范作用。问题思考(1)中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所起的作用。提示(1)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3)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带动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史论总结经济特区的特点及其意义(1)特点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2)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深圳迅速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主题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史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史料二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十年史料解读史料一“特区是个窗口管理也是知识”,说明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成为开放的基地”和“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则从内、外两方面强调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史料二则突出了当前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对外开放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问题思考(1)史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设立经济特区有何显著意义?(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怎样的特点。有何重大意义?提示(1)目的: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意义: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改革开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意义: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史论总结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旧中国“开放”与新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3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党和国家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但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央批准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答案D解析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也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最早是在安徽和四川,与深圳无关,故C项错误;1980年中央批准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了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D项正确。2(2016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二23)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名称转变反映了()A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B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C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答案C解析出口特区的试办表明已经开始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外开放政策调整,而不是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口特区”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单一性,而经济特区的内涵更丰富、更广泛,因而其变化说明了此时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更大,故C项正确;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的转变说明出口特区适应了中国国情,只不过对外开放的力度较小而已,故D项错误。3(2016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984年,邓小平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为扩大开放,中国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答案B解析1979年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区域,1984年作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决策,故B项正确;1985年作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2015淮安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长江三角洲属于()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 D沿江开放城镇答案B解析长江三角洲属于沿海开放区,故B项正确。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在参观浦东新区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浦东开放和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体现改革开放的强大生命力。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春天的故事材料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2)材料二中的“春天”的内涵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大影响。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2)内涵:改革开放。(3)进一步破除了阻碍改革开放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发展,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从技术的引进、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概括经济特区的设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第(2)问,从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可以得知这里“春天”比喻改革开放。第(3)问,从材料中就可看出是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基础达标1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B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1978年,故A项错误;“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是指改革开放,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接近,故B项正确;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经济特区,“特”系指特区()A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制度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C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D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答案B解析特区与内地的经济制度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故A项错误;特区的“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故B项正确;特区与内地的社会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特区的“特”并非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故D项错误。3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答案B解析经济特区的特点有特殊的优惠政策、管理权限和经济结构,其实质就是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41982年1月5日,Follow 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恢复高考制度 B经济特区的建立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Follow Me(跟我学)节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和外国的联系与交往越来越多,因此出现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开放整个海岸”和“35年来”可以判断是1984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6观察下图,属于1984年国家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为福州,为厦门,为深圳,为北海。7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由题干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也是在1984年,故B项符合题意。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环渤海地区属于这一体系中的()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 D沿边开放城市答案B解析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环渤海地区属于沿海开放区。9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经济特区的设立C浦东的开发开放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C解析A项是其客观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浦东的开发开放主要是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些政策,而不是设立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而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10(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A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B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C浦东的开发和开放D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的开辟答案C解析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故C项正确。能力提升11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下面珠三角地区示意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A甲深圳,乙珠海B甲汕头,乙厦门C甲汕头,乙深圳D甲珠海,乙深圳答案D解析本题须抓住地图提示“香港、澳门和珠江口”,厦门和台湾对望,汕头远离港澳和珠江口,故B、C两项可以排除。珠海与澳门毗邻,深圳与香港毗邻,故A项错误,D项为正确选项。12(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答案D解析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十四大,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13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苏俄处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联处于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C苏俄处于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D苏联处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哈默获得特许在苏俄开采石棉,只能是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而西方石油公司进驻中国也只能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14下表为某同学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的内容应该是()A汕头特区、天津特区;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答案D解析指经济特区,中国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指沿海开放城市,中国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位于浙江的有宁波、温州。根据“珠江三角洲”等信息可知,指沿海经济开放区,故选D项。15(2016重庆高三11月调研)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国内外生产总值的比值。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世界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对外开放战略成效显著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A B C D答案D解析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世界的说法明显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故错误;题干中并未表现出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故错误;题干图表中自1979年开始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战略成效显著,故正确;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也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天的故事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指谁?(2)歌词中“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后来,这个“圈”又是怎样扩大的?歌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图示中的内容补充完整。(注:E、F分别为福建省的城市和地区)(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答案(1)邓小平。(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扩大是指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格局。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讴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反映了作者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3)AD深圳汕头珠海厦门E:福州F:闽东南地区G:海南H:上海浦东(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本质区别:今天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放是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而旧中国的“开放”是被迫的,无独立自主可言。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及迁移知识的能力。第(1)问比较简单,从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可以得知“老人”是指邓小平。第(2)问从“一九七九年”和“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即可得出国家在此设立经济特区,这个“圈”的扩大是指后来继续开放其他城市或地区。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即可,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特点,再抓住题眼“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开放”,说明“本质区别”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