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I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715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III)一.选择题(38*2=76分)1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对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分工日益细化 B结构日趋合理 C注重精耕细作 D技术领先世界2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A以农立国B以民为本C封建迷信D抑制商业3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粮食产量 B増加政府的财政税收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4民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6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7 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8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B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D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9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上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A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10明朝政府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并对地块统一编号,标明行政区名称及业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同时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防止农民随意迁徙C完善地方行政区划 D削弱地主经济势力1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各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C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12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D 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14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C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1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 ()A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16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17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一规定 ()A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的巩固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18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这反映出宋代 ()A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 B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C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造19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20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D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21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山东东昌征棉绒仅25012厅,而到嘉靖年间山东六府“棉花皆有之,东昌尤多。”在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材料反映出当时 A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B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C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2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B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3在江南地区,明以前的婚札仪式深受传统的信仰习俗影响,婚礼中的仪式仪物多含有驱邪辟祟的寓意;明末的婚礼中虽仍采用以前所用物品,但时人已多不知晓其最初的巫术含义,只求华丽体面、喜庆吉祥而已。这表明江南地区 ()A破除迷信更加理性B婚礼的世俗化倾向明显C不再遵守传统伦理D培育出全新的风俗习惯24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商品经济繁荣 B重视城市治理 C刑罚较为严酷 D城市秩序混乱25东京梦华录载:“每日如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 () A商帮经营兴盛 B彩瓷交易频繁 C市场分布类化 D长途贩运繁荣26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7 “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B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D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28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29明清时期的江南乡村地区,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乡村市场有草市、集市、乡市(大市)等多种层级。例如清代以前,昆山大慈,原名“大市”,入清后才逐渐被称为“大慈镇”。据此可知,当时的江南地区 ()A市镇是正式的行政建制B农工商业全面发展C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层 D市镇经济实力雄厚30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31史载汉文帝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武帝时“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成帝时“民弥怠惰,趋末者重”。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社会风气腐化堕落B四民分业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C政府统治危机严重D政府坚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32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33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D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34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3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 A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B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C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D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36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B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37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C新航路的开辟 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38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D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二材料题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10分)沈阳铁路实验中学xx下学期阶段考试(4月)试题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答案(38*2=76)1-5 CABCD 6-10 BCDBA 11-15 BDCBA 16-20 BCDBD21-25 CABBC 26-30 DBDCB 31-35 DBCAD 36-38 BCD二材料题答案39、(24分) (1)宋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功能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对外贸易发达。(6分)明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实行一条鞭法,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高产农作物大量引进,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不同: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手工业和江南地区;虽然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但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5分)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