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6721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百日维新指导意见学习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4)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成立地点:北京。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兴办邮政等。(3)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3.局限:光绪帝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4.意义: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1)政治: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文教: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4)军事: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概念阐释】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改良运动,但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抵制与反对而失败。2.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它主张在不改变封建专制体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造船炮、修铁路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思维点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3.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4.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结构图示】 百日维新主题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史料研读史料一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诏定国是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通“值”)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1.史料一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形势。即使没有强大的邻国逼迫也会面临人民起义的威胁。2.史料二说明康有为上书请求皇帝先办好三件事,提出了变法的纲领计划。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提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史料二中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的三件事对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何作用?应诏统筹全局折在变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提示作用:有利于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有利于维新派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推动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地位: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史论归纳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个人努力主题百日维新的内容和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这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史料二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19世纪)面临的任务也非常相似不同点则在于所采用的政治策略不同从日本的总策略上来讲,我把它叫做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康有为说:“慢改不如快改,小改不如大改。”华世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比较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的政治策略和哲学理念1.史料一叙述了光绪皇帝主持进行变法维新,在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2.史料二比较了中国和日本改革的不同策略。康有为主张尽快进行彻底的改革。1.据史料一,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提示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2.史料二体现戊戌变法在策略上存在什么问题?它本质上说明了什么?提示问题:急于求成。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不能完成历史使命。史论归纳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1.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答案B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具备了“纲领”条件。答案A3.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解析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正确。答案B4.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D.变革阻力太大解析从根本上来说,光绪帝属于封建皇帝,迫于民族危机和权力现状而进行改革,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选C。答案C5.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A.裁汰冗员 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 D.设立京师大学堂解析“1898年”“会试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从会试举人对梁启超所“请”的反应判断,梁启超所“请”应与科举制有关,故C项正确;A、B、D项都是戊戌变法的措施,但都不符合题意。答案C6.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废除八股裁汰旧军设立京师大学堂A. B.C. D.解析京师大学堂主要是培养人才,排除,选A。答案A7.近代各国的教育改革,是世界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刘祖熙改革与革命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1)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目的及教学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得出扩大大学的自主权等。第(2)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乃欲培植非常之才”“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得出培养人才,开启民智;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其言中学者既勒为定本”得出中学与西学相结合。第(3)问从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得出多渠道办学,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教学与人才的培养等角度分析作答。答案(1)内容:扩大大学的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2)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特点:中学与西学相结合。(3)看法:多渠道办学;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立足培养有用人才。1.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皇帝的临终遗折云:西方国家也有其自己的“体用”。“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这是西方国家的“体”;轮船、大炮、洋枪等是西方国家的“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应该“采西人之体,以行用”。据此,张树声的主张是()A.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B.中西“体用”观是相同的C.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 D.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张树声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张树声拿中国的“体用”观和西方对比,只是建议要学习西方的“体”,故B错误;材料中主张“采西人之体”,故C正确;材料已经质疑了“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D错误。答案C2.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基于()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解析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B项知识搭配错误,C项在上清帝第六书后才出现,D项中的“已充分发展”表述错误。答案A3.“人人封章,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依据答案B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 B.洋务派C.维新派 D.义和团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含义,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其患不可胜言”等,明确民主民权之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故选C。答案C5.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结合维新派宣传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特点是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6.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解析材料中“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说明议院仅仅是咨议机构,而最终的决策权仍归皇帝。故选C。答案C7.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 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 D.投机变法运动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答案C8.维新变法运动时的“新政”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依题干史料分析可知: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答案A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1)指出材料一中维新派所建构理论体系的特点及作用。(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这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参中西之新理”“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说明兼顾中西,托古改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即可回答,是为变法寻找依据,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第(2)问,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启示主要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角度来回答。切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特点:兼顾中西,托古改制。作用:变法从传统中找到理论依据,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2)特征:激进(或急功近利);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