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1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章末检测 中图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6586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1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章末检测 中图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1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章末检测 中图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1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章末检测 中图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章末检测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免疫的基础1、2、3、4、136免疫的过程7、8、9、105、1115免疫失调疾病1412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皮肤的阻挡作用效应T淋巴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抗体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BCD解析第一道防线为皮肤和黏膜,被突破后病菌进入内环境,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而胃液、唾液中的杀菌物质为体外物质,应属第一道防线。答案C2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淋巴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解析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A正确。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B淋巴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答案D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D效应Th淋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解析A项,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B项,细胞免疫中,效应T淋巴细胞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致使靶细胞裂解死亡。C项,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两者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D项,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Th淋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答案D4与效应T淋巴细胞的形成有关的名词准确完整的一组是()。A造血干细胞、胸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体和抗原B造血干细胞、吞噬细胞、宿主细胞、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抗原C造血干细胞、胸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D造血干细胞、胸腺、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抗原解析效应T淋巴细胞的形成与抗体无关,故排除A、C;宿主细胞与效应T淋巴细胞的形成无关,故B项错误;T淋巴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受抗原刺激分裂、分化为效应T淋巴细胞,故选择D。答案D5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A效应B淋巴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B效应B淋巴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效应T淋巴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D效应T淋巴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解析病菌侵入细胞后,机体对靶细胞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过程中,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淋巴细胞,靶细胞裂解,病菌暴露后,抗体与之结合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最终导致病菌被消灭。答案D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B淋巴细胞并产生抗体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解析A项,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进行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淋巴细胞。B项,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C项,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项,人体内的吞噬细胞除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外,还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答案B7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效应Th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C效应B淋巴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解析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首先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并呈递给T淋巴细胞,诱发效应Th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由效应B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但效应B淋巴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A、B、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答案C8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A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B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C记忆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D记忆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答案D9.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解析a表示T淋巴细胞,b表示B淋巴细胞,c表示效应T淋巴细胞,d表示效应B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的有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有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d所含的DNA相同,其功能各不相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答案C10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C吞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效应B淋巴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解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所以A错。答案A11经过我国政府多年的不懈努力,被称为“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杀手”的脊髓灰质炎已得到有效控制。婴幼儿通过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就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在第一次服用“糖丸”后()。A能刺激效应T淋巴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真正的病毒结合C体内能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D短期内若受到该病毒感染,体内不会产生更多抗体解析服用疫苗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疫苗具有和病毒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因此通过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能与真正的病毒结合,并将其消灭;短期内若受到该病毒感染,记忆B淋巴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答案C12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解析A项,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a为抗原,能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效应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a抗体。B项,抗a抗体能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清除。C项,物质a引起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则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项,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表现为重症肌无力。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4分)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内填数字)。(1)图中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2)A、B的名称分别是_、_。(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发挥免疫作用。(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发挥免疫作用。(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其特点是_。答案(1)(2)效应T淋巴细胞抗体(3)(4)(5)反应快而强14(10分)下图是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图中A物质是_,它是由_产生的。(2)如果A吸附在皮肤,则过敏反应出现的症状是:皮肤出现红肿、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这时局部区域的组织液会_(填“增多”或“减少”)。(3)艾滋病与过敏反应一样,都是由于免疫失调引起的,但两者的原理不一样。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_细胞,使其大量死亡,最后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4)从上图可以看出,人体第_次接触过敏原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解析受过敏原的刺激后,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结合在特定部位如毛细血管、呼吸道、消化道等细胞的表面,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相应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答案(1)抗体效应B淋巴细胞(2)增多(3)T淋巴(4)一15(16分)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据图回答:(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2)假如在给B鼠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小鼠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B鼠会_。(3)病原体侵入小鼠体内,识别它的是_,可以清除它的是_。(4)若给人注射疫苗,从而使人获得抵抗疾病的能力,属于免疫学应用中的_。解析当B鼠注射S疫苗后,在S疫苗(抗原)的刺激下,B鼠体内能够产生与S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当注射S病原体时,S病原体就会被B鼠体液中的抗体所消灭,因此不会染病死亡。而A鼠由于没有S疫苗(抗原)的刺激,体内缺乏消灭S病原体的抗体,所以当注射S病原体时,会染病死亡。应当注意的是第(2)小题,抗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注射疫苗不久就被病原体感染,则会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数量少而染病死亡。能识别病原体的是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抗体、效应T淋巴细胞等,能消除病原体的是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等。(4)注射疫苗为人工特异性免疫,在免疫学上叫预防接种。答案(1)注入S疫苗产生了抗体体内没有抗体(2)体内尚未产生足够抗体死亡(3)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抗体、效应T淋巴细胞等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等(4)预防接种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免疫的基础1、2、34免疫的过程5、96、7、138免疫失调疾病1110、12、1415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B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C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指的是抗体解析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它们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胸腺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等)组成,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答案B2下列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抗毒素是抗体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解析只有效应B淋巴细胞才能产生抗体。答案C3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D4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效应Th淋巴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解析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淋巴细胞,而效应T淋巴细胞既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还能释放出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A正确;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效应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可产生抗体,B错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C正确;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D正确。答案B5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解析A项中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没有特异性;B项中如图所示经内吞形成的小泡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形成抗原片段,从而使抗原决定簇得以暴露;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要呈递给效应Th淋巴细胞,由效应Th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引起B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D项中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答案B6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A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C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再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解析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组成,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既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需要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若存在于体液中,则通过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若其存在于细胞内,则需要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如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来予以彻底消灭。答案D7下图为人体的体液免疫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和CHIV主要侵入细胞,使其大量死亡D阶段、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解析细胞为效应B淋巴细胞,该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细胞为吞噬细胞,该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抗原能直接作用于细胞(记忆细胞),但是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阶段、为体液免疫的增殖分化阶段。细胞为T淋巴细胞,HIV主要侵入的就是T淋巴细胞。答案C8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淋巴细胞数量有关解析抗体只能在体液中与抗原结合,无法进入细胞内消灭病原体,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错误;Rous肉瘤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诱发人细胞癌变,属于致癌因子,C错误;人感染HIV后发病程度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与T淋巴细胞数量呈负相关,D正确。答案D9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解析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答案B10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解析某链球菌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而引起的心脏病符合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的特点。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所以D项正确。A项是由于细胞免疫引起的,B项属于过敏反应,C项导致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被破坏。答案D11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反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解析由丁图看出,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的数量持续大增,故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答案D12“有健康才有将来”,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各种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各种疾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癌变后,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癌变细胞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由效应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癌细胞B过敏反应一般是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如出现红肿、呼吸困难等C利用DNA探针检查肝炎病毒,为肝炎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D给低血糖早期的患者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物或喝一杯浓糖水就可以使其恢复正常解析抗体是由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的,效应Th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参与过程的细胞除了T淋巴细胞外,还有_,其作用是_。(2)由图可知,B和C细胞均是由A细胞分化而来的,但它们成熟的部位不同,其中C细胞是在_中发育成熟的。(3)E和F都是_细胞,发生过程后,分别产生_细胞和_细胞。(4)图中的各种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由于_。解析题图中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细胞,均由A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B和C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胸腺和骨髓。B增殖分化产生D(效应T淋巴细胞)和E(记忆T淋巴细胞),而C增殖、分化产生F(记忆B淋巴细胞)和G(效应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所含遗传信息相同,但形态功能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图中E、F细胞在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分别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与效应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首先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答案(1)吞噬细胞吞噬并处理病原体,暴露出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决定簇(2)骨髓(3)记忆效应T淋巴效应B淋巴(4)表达的遗传信息不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4(18分)请根据免疫的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表示第一次感染,表示第二次感染) _。(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_。A灭活抗原B抗体C抗生素D抗病毒药物(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_识别抗原。(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_不同。(5)能将侵入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_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是_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_细胞。(6)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_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_。A乙肝B流感C艾滋病D系统性红斑狼疮解析(1)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相应的抗体需要时间长,产生的抗体数量少,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迅速产生更多的抗体。(2)采取免疫接种(向人体注射灭活抗原),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当人体受到相同抗原感染时,能使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3)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依靠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4)抗体的结构不同是由氨基酸的序列不同造成的。答案(1)C(2)A(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4)氨基酸序列(Y型结构的两臂末端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差异)(5)吞噬效应Th淋巴效应B淋巴(6)自身免疫D15(10分)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组别接种物总人数癌前病变人数A(接种前未检出HPVDNA)A1对照剂786383A2疫苗78484B(接种前检出HPVDNA)B1对照剂1125126B2疫苗1121125(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_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_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_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_。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_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_清除体内HPV。(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_。解析(1)获取目的基因后应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再导入受体细胞。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以氨基酸为原料翻译出蛋白质,即获得HPV外壳蛋白。(2)作为抗原的是疫苗中的L1蛋白,L1蛋白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HPV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游离HPV特异性结合,使其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3)A组接种前未检出HPVDNA,B组接种前检出HPVDNA,表中可见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A1组,说明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4)B1组未接种疫苗,B2组接种了疫苗,但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人数无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诱导细胞免疫清除被HPV感染的宿主细胞。(5)比较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人群中的癌前病变人数,发现该疫苗在预防宫颈癌方面效果较好。答案(1)载体氨基酸(2)L1蛋白记忆(B淋巴)细胞吸附宿(寄)主细胞(3)A1(4)细胞免疫(5)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