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逍遥游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5597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逍遥游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逍遥游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逍遥游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逍 遥 游(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于抱犊山中,后得仙而去。作品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著有庄子(后世也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评价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其哲学为“老庄哲学”。(二)人物轶事视权贵如腐鼠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天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炼食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它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一)背景链接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也空前残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现实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二)常识整理庄子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记载。水击:在水面上振翼拍水。击,拍打。抟(tu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六月息:六月三餐:一日的意思,意为只需一日之粮。果然:很饱的样子。宿舂(chn)粮:出发前一宿捣米储食。舂,捣掉谷壳。之:此。则死。晦(hu):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shu):阴历每月的第一日。蟪蛄(hu):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春: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大椿:树名。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了八百岁。乃今:而今。以久特闻:独以长寿著对而言。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无穷:指时间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边无际。恶:何。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2理解作者说理手法的运用以及庄子所谓“自由”的本质。3辨别筛选文中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北冥有鱼冥: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3水击三千里 水: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南:5适莽苍者 适: 莽苍:6三餐而反 三餐: 反: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极:8之二虫又何知 之:9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斯:10腹犹果然。 果然:11翻译下列句子。(1)齐谐者,志怪者也。译文:(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译文:(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译文:(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 (5)之二虫又何知!译文:明确:1.通“溟”,海2.古今异义词,海动3.名词作状语,在海面上4.名词用作动词,南行5.往形容词用作名词,郊外6.古今异义词,一日的意思通“返”,返回7.尽8.此,这9.则,就10.古今异义词,很饱的样子11.(1)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2)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3)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向南飞行。(4)哪用飞到九万里高空再向南飞呢?(5)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环节二:把握文意1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适百里者,宿舂粮ABC D解析:选C是说鹏在天空往下看的情景;是蜩与学鸠的浅陋见识。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鹏鸟要在海动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飓风才能南飞。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做对比,表明大小万物皆有所待。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D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世上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是不自由的。解析:选CC项,理解有误,文章虽然谈到了“小大之辩”,但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是“有所待”的。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小知不及大知知:2朝菌不知晦朔 朝: 晦: 朔:3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以: 特:5众人匹之 众人: 匹:6绝云气,负青天 绝:7且适南冥也 且:8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上: 下:9此小大之辩也 辩:10翻译下列句子。(1)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译文: (2)彼且奚适也?译文:(3)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译文:明确:1.通“智”,聪明,才智2.清晨阴历每月最后一日阴历每月的第一天3.指四季4.凭独5.古今异义词,一般人比6.直上穿过7.将要8.向上飞向下落9.通“辨”,区别10.(1)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2)它要飞到哪儿去?(3)盘旋在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环节二:把握文意11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举出朝菌、冥灵、大椿、彭祖等例,是为了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B作者在本部分作了一系列的比喻,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C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但“汤之问棘”的一段话与第1自然段“北冥有鱼”内容重复有些啰嗦。D斥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解析:选CC项,这一段话不是重复,是与第1自然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故夫知效一官效:2行比一乡 比:3德合一君 合:4而征一国者 而:5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树:6彼于致福者 致:7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 反: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 劝:9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沮:10犹有所待者也 待:11神人无功 无功:12翻译下列句子。(1)定乎内外之分,辨如何荣辱之境,斯已矣。译文:(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译文:明确:1.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2.合3.满意4.通“耐”,能5.古今异义词,即便这样名词用作动词,树立6.使动用法,使到来7.通“又”通“返”,返回8.全劝勉,努力9.沮丧10.凭借,依靠11.古今异义词,无所为,无功利。12.(1)他能认清自身与外物的分界,辨明荣耀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2)至人无自我,神人不求功利,圣人不立名。环节二:把握文意9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在作者看来,他们就像斥一样无法摆脱主客观限制而“有所待”。B宋荣子、列子有似于大鹏,比众小高一些,但仍有所依赖,算不得逍遥游。C作者认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自由境界,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D作者构思巧妙,运用先扬后抑,层层铺垫,在对比中生衍,然后又一个个因有所待而被否定,最后推出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揭示主题。解析:选CC项,“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说法不对,“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途径和最高境界,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怀世间的毁誉得失都可以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B生命极短促的朝菌、蟪蛄,它们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不足为道。C彭祖活了约八百岁,世间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太可悲了吗?然而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灵、大椿相比一样吗?D第二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解析:选D第二段文字的目的是论证“小大之辩”这一论点。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解析:选DD项,赞扬列子错。作者认为他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自由1从教材中积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明的人不追求立名。在庄子看来,只有完全摆脱了这些限制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遨游于天地之间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2从历史中积累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3从现实中积累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一生为自由而战,是个坚强的反种族隔离斗士,并曾因此入狱27年。他的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人人有平等机会,和谐共处的自由民主社会,他表示愿意为实现理想而牺牲自己。4从名言中积累(1)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他如果需要外界什么东西,他一定会选取那些最高尚最美好的高尔基(2)无论付出什么代价,自由都是值得争取的。马克吐温(3)自由一旦发芽,就是迅速生长的大树。华盛顿(4)不自由,毋宁死。胡适(二)这样运用素材追求自由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清贫陶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像庄子一样“曳尾于涂中”做那只自由自在的龟;你可以像庄子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摆脱限制,做遨游于天地之间的大鹏;你可以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像李白一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此你不必为名声地位而煞费心机,从而追求自己绝对的精神自由。领悟文章确立的中心是“追求自由”,围绕这一中心如何选择论据,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在寻找我们熟悉的人物和事件时,重点落在“自由”在人物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体现在庄子的身上就是:他用生动的比喻来表达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和诠释。运用素材时可以抓住该特点,使用恰当的叙述方式来表达,就可以准确地运用我们积累的素材了。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泥沼的围困中挣脱出来,但是似乎你越挣扎,而陷得越深。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充当自己的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庄子这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对翅膀。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对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飞翔一生吧。佳作赏析“庄子的翅膀”是什么?是庄子超越世俗、不可羁勒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庄子能在泥淖一样的浊世中“毫发无损”,质性皎然;而“我”却在现实中倍感沉重。文章就在这两相对比中,凸显了先哲的伟大之处,给人以启迪。写作借鉴1学对比文中处处充满了对比:“人到中年,我感到沉重”,庄子却“凭他的一对翅膀”“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轻盈自由。对比中更彰显了庄子思想的可贵与伟大。2学构思众所周知,庄子一生淡泊名利,超脱俗世,追求自由,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把庄子的这种思想比作他的一对翅膀,并带它穿越历史的沧桑飞向精神的高空。构思之新颖独特,值得我们借鉴一二。3学比拟文章大量使用比拟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地为读者刻画了庄子这个卓尔不群的人物形象。如“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一句运用拟物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庄子不受名利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高贵品质。4学整句文章气韵流畅,音节和谐,整句的使用功不可没,如“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整句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作者的观点表述得更清晰,更严谨。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注释:此诗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主要内容为托周文王作以自儆并刺王室。 鲜(xin):少。克:能。翻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或: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明理知义这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都有好的开始,但坚持下去、坚持到底就难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情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甚至走了过场的原因。“坚持”这两个字,说起来确实容易,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在工作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一个人是勤奋的、努力的、充满热情的,但缺乏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缺乏慎终如始的自律能力,不能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不住各种事物的诱惑。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人选择了放弃,给自己的成功关闭了一扇窗户。所以,做事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善始善终,贵在坚持。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注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方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节选自苏轼晁错论注狃(ni):习以为常。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译文:(2)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译文:参考答案:(1)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2)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参考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双语创作的才女严歌苓严歌苓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她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 高质、涉猎广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天浴梅兰 芳等。海外写作,根植中华严歌苓年轻时经历军旅锤炼,后半生在国内外辗转,对很多地方有认同感,但北京对她来说是家的存在。她年轻时曾在北京工作了8年,父亲晚年在此地定居,现在北京是她在国内搜集素材的中转站,不断给予她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动力。这座城市,如同流淌在她血液中的东方传统,不因身在他方而淡漠。多年海外旅居和在世界各地游历的生活让严歌苓的感情更深沉,知识更广博,艺术观念更新颖。她在旅居海外期间笔耕不辍,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华文化,写出了大量充满寓意的跨越中西文化的作品。在严歌苓看来,“因为华人在海外比较孤独,所以海外华侨华人会更爱祖国、更有使命感,而且因为距离的关系还可以换个角度看历史”,而自己身为华人作家,有着这样的写作优势,也就更有提高中华文学影响力的使命感。沉得下心,吃得了苦1988年,严歌苓初到美国,过着忙碌而辛苦的留学生生活:每天读14至15个小时的书,每天打工4小时来赚取房租,花6个月时间专心学英语。除了经历过生活中的困苦,严歌苓在舞蹈和写作方面的刻苦也令人惊讶。严歌苓是舞蹈演员出身,为了克服腰腿很硬这种不利条件,她每天4点起床练功,写信的时候也会把一条腿举过头顶绑起来。写作出名后,严歌苓每天依然写作6小时,为了兑现承诺了别人的稿约,“有时候真是勤奋得写到 想吐”。现在的她,可以自信地说:“学习这个东西,只要肯吃苦,没什么难的。”但“吃苦”这个词背后的努力和辛苦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她要求自己凡事要做就做到“登峰造极”,饱含感情才能有不竭的创造力,刻苦学习才能得到知识和学位,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生动真实的作品。人生教益严歌苓如果没有丰富的游历世界生活,没有善于吸收海外先进艺术观念的意识,是很难取得如此成就的。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故步自封,要勇于走出去,要善于博采众长,如此方能提高自己。创作不是枯坐的臆想,更不是虚妄的游戏。厚积方可薄发,严于律己,方能独善其身,亲历才能了悟,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才能胸有千言,下笔如有神助。正是刚开始时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苦难对自己的磨砺,才造就了严歌苓后来写作上的得心应手,进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