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4102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高考考纲】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真题感悟】 例1.(2018高考全国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解析】文化常识联系课内牵引方向A项“豪右”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文中的意思是: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C项“茂才”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的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D项“京师”张衡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文中的意思是“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没有应验”。“京师”即都城的意思。根据对课内文化常识的联想和牵引,我们基本能肯定“豪右”“茂才”“京师”是我们学过的,前两个意思是正确的,而“京师”分开讲,“京”可以表首都,如“进京”;“师”却没有表“首都”的意思。据此可得到答案。至于“顿首”,我们可以采用“方法三”,根据语境推断。【名师点睛】重牵引,内外结合推断文化常识的含义1注重积累,组串识记。文化常识博大庞杂,识记的最好方法是分门别类,组串识记。如官名,可从中央到地方,从上级到下级;庙号、谥号、称谓,可对比识记;天文、地理、历法可分别识记等等。2联系课内,学会牵引。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一般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3根据语境,学会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惟简,太常少卿。洞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自许以有为。寻举进士中第,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宰相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谥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复议,改曰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议。时天下久安,缙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五十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B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C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D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解析:选D。这段文字的正确断句为:“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B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C推官、缙绅、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D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解析:选C。“缙绅”是“士大夫”的身份的泛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洞自幼聪慧,文思敏捷。里之卜者曾预言他在文学政事方面会有成就;他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已名声远播。B张洞敢说实话,坚持原则。刘柳打死妻子被判极刑,张洞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受死;复议陈执中的谥号时,他义正词严。C张洞心忧国事,深谋远虑。他认为谏官不应升职太快,宗室人员应受约束,因此遭受宗室的诽谤,英宗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D张洞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他上奏朝廷免除江西百姓拖欠的赋税,又下令准许淮南百姓以输钱代替缴纳小麦。解析:选C。C项“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错,“识大体”无中生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译文:(2)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译文: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教令者”,教唆的人;“以”,把;“当”,理应;“恃”,依仗;“近属”,这里指皇帝的近亲;“不道”,不遵守法规;“狱具”,定案;“暴”,通“曝”,曝光。答案:(1)法律认为,教唆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而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判处死刑。(2)祁国公宗说倚仗是皇帝近亲,骄横不法。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他的罪行。【参考译文】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亲张惟简,官为太常少卿。张洞自幼聪明,卓越超群。张惟简很赞许,就抱着去见乡中占卜者。占卜者说:“公子长相不一般,必定能考中进士,将来应当以文学政事显扬。”开始读书,每天数千字,做文章非常敏捷。不到二十岁,已经大有声名,自许大有作为。随即考中进士,调任颍州推官。有一叫刘甲的百姓,强迫其弟刘柳鞭打妻子,过后扔掉棍棒,夫妇二人相拥哭泣。刘甲大怒,逼刘柳再打,结果妇人被无辜打死。吏人判处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准备听从。张洞说:“法律认为,教唆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而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判处死刑。”众人不听,不得已报朝廷评议,果然如张洞所言,欧阳修很器重他。宰相陈执中将下葬,张洞和同事们谥为荣灵,他的孙子向朝廷申诉,诏命人重议,改谥为恭,张洞驳斥道:“陈执中身为宰相,无功德而罪恶多,活着时不能依法罢免他,死后也应正名以示斥责。”但朝廷最后还是采用了先前的意见。当时天下久安,官僚士大夫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有德,于事无所补益,张洞认为这对朝廷不利,又说:“谏官靠进谏来震动皇帝,不数年就位进显职。应加重他们的责任而减缓他们升迁的速度,使端正优秀的人才渐渐显露,而让浮躁的人断绝想望。”祁国公宗说倚仗是皇帝近亲,骄横不法。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他的罪行。张洞说:“宗说罪在不恕,虽然如此,但是陛下要惩办他,却难以公布他的罪行,仅以他坑杀数位无辜之人的罪行依法判罪就可以了。”英宗高兴地说:“你可谓识大体。”张洞借机进言:“唐宗室中出了许多贤能的宰相和名士,因为他们知晓学问,现在皇室本支人多,不顾关系远近都予以丰厚供养,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难,婢妾声伎多少都没有限制,以致于灭绝礼义,极其嗜欲。宽纵则扰乱法律,惩处则有伤亲属的感情,应按品级职位立制度,挑选老成之臣教导他们。”宗室因此怨恨张洞,皇上没有责怪他。江西连年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奏明朝廷予以免除。淮南土地不宜种麦子,百姓难以缴送,张洞又命百姓交钱,由官府代为买进麦子,还不到期限就交足了。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B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C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D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解析】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这段文字从文体上是传记。阅读时,首先要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大致理清这段文字的意思。“时”“建文”都是表时间的词语;涉及的人物有虞谦和皇帝两人;事件是诏书要求建文年间上书的人要到皇帝面前请罪。虞谦请罪时十分害怕,皇帝笑着解释原因并饶恕了他。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根据大意,结合四个选项的对比,综合运用五标志:词语标志在这段文字中,可作断句参考的虚词有“者”“乃”“耳”。其中最关键的是“耳”字,表限止语气;故“耳”后要停顿。句式标志“此秀才辟老佛耳”是判断句,可知“此”前要停顿。结合“曰”字后要停顿。修辞标志此句没有修辞手法。结构标志“谦乃言前事请罪”是一个由连动式短语构成的语句。“言前事”的目的是“请罪”,故“请罪”不必前后断开,紧接“言前事”即可。再者,在这段文字中,谁“怖”谁“笑”也与结构有关,故“怖笑”应该分开。名物标志在这段文字中,“建文”是年号,不能做“诏”的宾语,“建文中”只能做“上言”的状语。“老佛”是老子与佛教。明白这类名词,也有利于准确断开。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题目做完后,一定要带入全文通读一遍。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需要结合文意,重新思考。【答案】B【参考译文】虞谦,字伯益,金坛人。虞谦在洪武年间,由国子监生升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建文年间,虞谦请限制僧道占田数量,规定每人不能超过十亩,多余部分便平均分给贫民。朱允炆听从了他的建议。永乐初年,虞谦被召为大理寺少卿。当时有诏书说,建文年间曾上奏改革旧制的人,现在都要当面向皇上陈述清楚。虞谦于是陈述上述这件事,并请罪。皇上见虞谦害怕,便笑着说:“这不过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不再过问此事,但僧道限田的规定还是被废除了。都察院讨论欺骗之罪,请准予按照洪武年间公布的条例枭首示众。虞谦上奏说:“近来奉诏书要依律断罪,欺骗之罪应判杖打流放,枭首不是诏书之意。”皇帝听从了。天津卫仓库失火,烧掉粮食数十万石。御史说主管官员盗用了许多粮食,自己放火来掩盖。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名师点睛】重理解,强化断句、概括与分析题型一、断句:三个步骤,五个标志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我们拿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文言文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果是史传类文本,那么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就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标志主要有以下五类:1词语标志一般须在其前面停顿的四类词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关联词(至若、 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一般须在其后面停顿的两类词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一般须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两类词专有名词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顿2.句式标志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帮手。3修辞标志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有些断句,以此为依据。4结构标志利用语句间的组织结构或固定结构短语的相对固定性断句,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5名物标志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这类词的前后都要停顿。此外还有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名物词。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断完句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题型二、概括分析:三个步骤,四比四防一、明确“概括分析题”的命题特点1高考采用从宏观的角度概括,从微观角度分析的方式命题。题目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误。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短语或两个四字成语对传记中心人物的品行、性格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3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与原文有准确的对应关系。故解答此类题目可用“四比四防法”。二、答题要领四比四防四比四防1.比对人物事件。分清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2.比对时间地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地点词语,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防止时地错乱3.比对关键词语。对关键实词含义的理解错误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尤其是多义词或有特殊用法的词语。防止曲解文意4.比对概括与分析是否照应。选项先概括再举例,因此概括和分析的照应问题也必须留心对比。防止颠倒事实或无中生有【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解析:选C。“愚臣”是“不量”的宾语,“任以南州”的主语是更始帝,所以应断在“愚臣”后。“河北”是“即位”的地点,作宾语;“心开目明”的主语是“愚臣”,所以应断在“河北”的后面。原文标点为:“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D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解析:选D。皇帝、太后之死称“崩”不称“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促成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D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解析:选D。D项“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中,光武帝提到两人关系时带有责备王常的语意,他重用王常有“不忧南方”的考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译文:(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译文: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篡弑”,弑君篡位;“残虐”,残害虐待;“并起”,一起起义;“夷覆”,灭亡,这里是“被消灭”的意思;“布衣”,普通百姓;“草泽”,民众中间。答案:(1)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2)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参考译文】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用王常为将佐,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ng)另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刺史激战,大败荆州守军,接着向北进攻直到宜秋。 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间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wi)、张卬等人不听从,想拥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后来一直没有来往,怎么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光武十二年,(王常)在驻军的地方去世,谥号叫节侯。例3、将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1)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落实翻译点文言实词不必翻译的:芝草、武成庙、官吏、中、图。都是名词。必须翻译的:“生”,生长;“请”,请求;“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让知道;“答”,回应;“阴”,暗地里;“画”,绘制;“献”,进献。 文言虚词“官吏请以闻”的“以”:介词,把。必须翻译。“官吏阴画图以献”的“以”: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关系。不必翻译。文言句式“芝草生武成庙”,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补充为“芝草生于武成庙”,翻译时要译出“在”。“官吏请以闻”,省略句,省略代词“之”,补充为“官吏请以之闻”,翻译时要译出“把这件事”。整合成译句译句:芝草长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这件事,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2)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落实翻译点文言实词不必翻译的:金、汴宫。都是名词。必须翻译的:“使”,出使;“回”,返回;“言”,谈到;“治”,修建;“徙”,迁徙;“居”,居所; “迫”,靠近;“早”,赶紧;“计”,谋划。文言虚词“其”,指代金国;“必”,一定;“见”,这里是助词,表对第一人称“我”怎样; “为”,这里是动词,制订。文言句式“使金回”,没有主语,应视为省略句,补出“黄中”;“宜早为计”,没有主语,应视为省略句,补出“我们”。整合成译句译句:黄中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我们应当早做准备。【参考译文】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长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这件事,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担任贺金朝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我们应当早做准备。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名师点睛】重翻译,突破实词、虚词和句式一、找准“三类”翻译点翻译点一:实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构成主要是实词。实词的翻译: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地落实。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实词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1)分清是哪类实词,看需不需要翻译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等不用翻译;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语境准确写出今天的意义;一词多义要根据搭配情况选出合适的义项;活用词不仅要关注意义还要关注用法;通假字要准确确定通哪个字,含义是什么。(2)分析在句中的位置,看是否活用如名词、数词用在谓语的位置,就有可能是名词活用动词或数词活用为动词。(3)了解前后语境,选取合适的义项文言文中,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一个词选用哪一个义项,是受具体语境决定的。文言文翻译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词语义项的选用。(4)掌握翻译的方法字字对译,单音变双音。翻译后还要通读,看看有无语病,有无需要调整的语序和补出的成分。翻译点二:虚词的翻译虚词翻译,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必须译出的虚词,换成现代虚词;不必译出的虚词(指起语法作用的、表停顿作用的、起衬字作用的、发语词)删去。虚词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看清位置通读语句和前后文,看清句子中有哪些虚词,是处于句中还是句末,这些虚词在句中分别有什么意义,起什么作用,在句末表什么语气。(2)结合语境,逐一落实代词,译出指代的内容;助词,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一般不译,语气助词要译出语气。介词,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作出合理的翻译;连词,看清连接的对象,并列、顺承、修饰一般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需要准确译出;语气词,要翻译出合理的语气;注意辨析是介词还是连词,是表停顿还是表判断,等等。(3)提防赘余,协调关系虚词的翻译,最容易出现赘余现象,也最容易出现分句间关系不明问题,须格外留心。除高考规定的18个常见虚词外,下面的几类虚词也要准确翻译。1代词人称代词:吾、我、余、女、尔、而、若、其、彼、伊、予、汝、乃、之;指示代词:此、是、兹、斯、其、夫、之、彼;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恶、安、焉、盍;无定代词:或、无、有、莫。2副词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范围副词: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备、既、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时间副词:既、业、已、曾、尝、适、初、向、方、昔、会、立、且、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须臾、未几、无何;情态副词:诚、良、信、必、固、实、渐、稍、徐、遽、竟、终、卒、果、故、徒、几、乃;语气副词:庶、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否定副词: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谦敬副词:窃、辱、伏、幸、敢、请、敬、谨、枉、猥。3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表转折:但、然、而、则、顾;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4介词: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表对象、方向、处所、时间、目的、方式、比较、被动:于、以、自、从、至、当、由、缘、乎、与、为、因、见、被、比、方5兼词:诸、焉、盍,等等。翻译点三:文言句式的翻译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在翻译这些语句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注意分清类型文言文常见的句式和固定结构多有标志,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准确判定其类型,进而正确翻译。(2)注意省略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容易句意不清、不通。(3)注意语序调整文言文中倒装句式时常出现,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4)注意互联关系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个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翻译时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二、用好“六字”翻译诀文言文翻译在找出翻译点后,就要根据语句的特点进行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一一对应,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就需要意译;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时,要注意留、删、补、换、调、变。留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成语可以保留不译。删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略去不译。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删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补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换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换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换成现在的并对应译出。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调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变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对典故的翻译,要灵活变成现代汉语中的合适说法。【变式探究】将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1)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找出翻译点需要翻译的实词:“河役”,挖黄河的劳役;“兴”,兴起;“部役者”,管理劳役的人;“不得人”,不能服众,不能胜任;“致”,招来;“大狱”,重案,大案。需要翻译的虚词:“而”,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出;“因”,表顺承的连词,于是,就。需要翻译的句式:“一夕,噪而溃”,省略句,要补出“民工”“劳工”。用好六字诀“河役大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须调整为“大兴河役”;“不得人”要换成现代汉语的说法;“大狱”也要换成“大案”;“噪而溃”要补出主语。整合成译句译句:当时大举兴起黄河劳役,管劳役的人不能胜任,一天晚上,劳工混乱溃散,就造成大案。(2)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找出翻译点需要翻译的实词:“顾”,考虑;“立”,站在;“众”,大家;“不日”,不到一天;“埽”,堤坝;“成”,建成。需要翻译的虚词:“其”,指河堤;“之”,指乔执中。需要翻译的句式:“不顾”后面要补出宾语;“立其上”省略了介词“于”,要补出。用好六字诀“众随之如蚁附”,介词结构后置句,需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众如蚁附随之”。“如蚁”是比喻修辞,要准确译出。整合成译句译句:乔执中不顾这些,站在堤坝上,大家跟随他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不到一天用埽筑成的堤坝建成。【参考译文】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进入太学,补为五经讲书,五年没有请过假。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选取为进士,调任须城主簿。当时大举兴起黄河劳役,管劳役的人不能胜任,一天晚上,劳工混乱溃散,就造成大案。乔执中前去代替管劳役的人,终于安定下来。富人贿赂官吏,打算在居住区建桥来骗取利益,乔执中上奏陈述这事的害处,使者上奏官吏的意见同意建桥,乔执中说:“我的官职可以去掉,桥不能建。”最终没有建桥。就地任转运判官,征召担任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各县的牧地,百姓长期耕作,有人提议要收回,要铲平坟墓,砍掉桑木、柘木,众多人家聚在一起哭泣。乔执中向朝廷请求,神宗下诏(把牧地)重新给百姓。改任提点京西北路刑狱。当时黄河在广武决口,用埽筑成的堤坝非常危险,大家聚在一起不敢上去。乔执中不顾这些,站在堤坝上,大家跟随他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不到一天用埽筑成的堤坝建成。绍圣初年,乔执中凭宝文阁待制的身份出任郓州知州。乔执中宽厚有仁慈之心,多次掌管刑法案件,洗清罪名使人活下来的数以百计。第二年,谈笑着去世,享年六十三岁。【黄金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辩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选自明史罗喻义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解析结合前后文可知“臣、温体仁”作主语,所以应该“温体仁删去/臣”断开,排除B、D;“上达致忤辅臣”中“达、忤”都是动词,让“上”作主语不合语境,所以应该是“不获上达/致忤辅臣”这样断开,排除A。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解析B项,官员考核的职事属于吏部。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制造战车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写的讲义中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派人转告罗,要罗修改,结果却被罗讥讽。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解析B项,“有关部门不予执行”与原文不符,应是朝廷命令罗喻义制造战车,罗喻义认为制造战车不是自己的职责,拒绝接受命令。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译文:(2)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译文:解析(1)习:熟悉;锐意:指勇于进取,意志坚决专一;阵: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2)希:迎合;指:同“旨”,意思,目的;可:同意。答案(1)罗喻义看到朝廷内外很多变故,军官不熟悉兵法,就专心讲解军事,推演作战图献给朝廷。(2)吏部迎合温体仁的意思,议定将罗喻义撤职闲居,皇帝同意了。【参考译文】罗喻义,字湘中,是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调为庶吉士,授任检讨。请假回家。天启初年返回朝廷,曾任谕德官职。天启六年被提升为南京国子祭酒。各生员打算替魏忠贤建生祠,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事情才停止。魏忠贤的同伙编辑东林党人的籍贯,湖广地区二十人,以罗喻义为首。庄烈帝继位,征召罗喻义授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不久充任日讲官,庶吉士教习官。罗喻义性格严肃冷峻,闭户读书,不轻易接待一位来客。罗喻义看到朝廷内外很多变故,军官不熟悉兵法,就专心讲解军事,推演作战图献给朝廷。皇帝表扬并采纳。由于当时正在打仗,而督抚这些大官员却不设立军事府库,财政费用没有地方供给,于是进言:“军事有七种德性,使钱财富足是其中一种。正常的军饷以外,应当另外设立军事府库,朝廷不加干预。酒食款待将士、奖赏有功劳的人、收买敌人,都从这里取用供应。”又极力陈述车战的好处。皇帝将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讨论,朝廷命令罗喻义自己制造战车。罗喻义认为制造战车的职责在有关官员,不肯接受诏令。皇帝不高兴,奏疏里所讲的事于是没有实行。进讲尚书,撰写布昭圣武讲义。其中说到时事,有“左右是些不称职的人”的话,大大得罪了当权者;末尾陈述祖宗大检阅的规定,京城军营的制度,希望有所振兴和变革。奏稿呈到政府,温体仁不高兴。派正字官告诉罗喻义,命令他修改。罗喻义到了内阁,隔着门讥讽温体仁。温体仁生气,向皇帝进言:“按照旧例,只有经筵向皇帝劝告,比正讲多,日讲却是正讲多劝告少。现在罗喻义凭着日讲的身份而采用经筵的制度,等到让他修改,反而遭他侮辱,希望圣明的皇上考察裁定。”于是将这件事下到吏部讨论。罗喻义上奏辩白说:“讲官在正文以外就近涉及时事,也是旧有的制度。我反复陈述,希望稍有益处。温体仁删去,我确实担心我的忠诚不能传到上面,以致冒犯宰相。现在奏疏的草稿完备地在这里,希望圣明的皇上检查阅览。”吏部迎合温体仁的意思,议定将罗喻义撤职闲居,皇帝同意了。罗喻义一向享有一时的声望,被温体仁颠覆,士大夫谈论起来纷纷表示惋惜。临行前请求开恩,请求准予使用驿站的车马,皇帝也批准了。在家居住十年,去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唐临,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B.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C.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D.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