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7797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情播报1.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bcc(201811月,1)考查法家的思想及影响(20164月,2)考查道家“无为而治”(201510月,33第一问)考查儒学的教育观的演变(201610月,3)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主张(201711月,2)考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20184月,2)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主张2.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太学的创建(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bbc(201510月,33第一问)考查太学的性质(201610月,4)考查汉代儒学地位上升(201510月,33第二问)考查科举制的影响(201711月,5)考查儒学成为正统的推进因素考点一百家争鸣梳理基础知识一、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人物时代主要思想重要贡献孔子春秋政治方面:核心是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教育方面: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以“六艺”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纂方面:编著诗书易礼乐春秋,统称“六经”,论语是其弟子所编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战国四种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天人关系上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二、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道家老子春秋哲学上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蕴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战国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他认为要做到“齐物”,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法家韩非战国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改革主张墨家墨子战国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以此为核心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1.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2.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微点拨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来中国主流思想的发展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形成了“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统治模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答: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行仁政。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儒家民本意识史料识图解史 (1)图示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周礼。“克己复礼”以为“仁”。图示显示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其内在联系。提示:仁是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礼是外在要求的社会规范;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际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2)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有君舟民水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要点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史料如果说道家智谋是中国智谋型文化中最聪明的一页,法家智谋是其中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谋是其中最冷峻的一页,纵横家智谋是其中最无耻的一页,阴阳家智谋是其中最神秘的一页,那么,儒家智谋就是中国智谋型文化中至为深刻的一页,是真正的大智谋。冷成金读史有智慧读史用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提示: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 史料实证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判断1.(2018浙江4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题干中提到“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可知,该思想家属于墨家。选项A是儒家孟子主张,选项C是儒家孔子主张,选项D是道家庄子主张,选项B是墨家主张,故选B。答案B素养2 历史解释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2.(2017浙江11月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解析“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故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信息,所以A、B两项错误,D选项的格物致知是北宋理学家的主张。答案C素养3 史料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3.(2018浙江11月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根据材料“讲求耕战,富国强兵”并“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可判定为法家思想的奖励耕战和集权思想,故选C项;儒家讲求“德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倡导“兼爱”“尚贤”“非攻”,都不是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论,故可排除A、B、D三项。答案C素养4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4.(2018温州3月测试)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孟子“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与材料中“仁”不符,故A项错误;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材料中“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相符,故B项正确;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与材料中“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不符,故C项错误;超越功利与材料中“保四海”“保社稷”“保宗庙”不符,道家追求精神自由,而“仁”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5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5.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项出现在秦朝且对文化发展是一次摧残,C项出现在西汉时期,D项则出现在隋唐时期。故答案为A。答案A考点二汉代儒学梳理基础知识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背景(1)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2.措施(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3)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3.影响(1)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二、太学的创建(b)1.创建: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政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社会中下层的少数人得到入仕机会。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2.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官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史料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读史用史 史料中“白衣”指平民,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出现史料现象的推动因素及影响。提示:因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直接促成儒学地位的提高,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要点二太学的建立及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史料一太学和汉画像石“讲经图”识图解史 “讲经图”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属于儒家经典,结合所学指出图示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你如何认识?提示: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太学专用教材,并设立“经学博士”。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史料二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制度,既是维系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读史用史 结合所学,试从文化影响角度谈谈你对史料二观点的理解。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在其导向下,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和文化观念,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等。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 时空观念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1.(2018金华十校期末调研)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曾经是“大一统”政体下的治国理念。下列按其成为治国理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儒家法家道家 B.法家道家儒家C.法家儒家道家 D.道家法家儒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依据法家思想,汉初采纳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项正确。答案B素养2 历史解释儒学成为正统的推进因素2.(2017浙江11月选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由此可见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A。B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排除。以五经为标准没有体现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所以C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D项错误。答案A素养3 史料实证太学的创建3.(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3月联考)西汉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据此可知太学()A.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新的一页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D.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主要办学目的解析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由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不利于除儒家以外的先秦诸子学说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传播,故B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太学生学完五经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为政府培养了官僚后备力量,故D项正确。答案D素养4 历史解释太学的发展与儒学兴起4.(2016浙江10月选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从材料看太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主要讲授儒家经典,因此这反映儒学影响扩大,地位上升。答案A素养5 历史解释科举制文化影响5.(原创)隋唐时代,古代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实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其带来的文化影响不包括()A.儒生成为古代文化、政治舞台上的主角B.儒学因此而显荣,并逐步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C.促进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的进步D.科举考试能促成广泛而持久的读书风尚解析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答案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江苏单科,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依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获得这些,故A项错误;由雀、猴与“爵”“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所以B项符合题意。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C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项排除。答案B2.(2016浙江10月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统治者“得其民有道”,荀子强调“平政爱民”有利于统治,二者的共同点是强调施政为民,因此B项正确。答案B3.(20164月浙江选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解析“无为而无不为”反映了先秦时期道家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答案B4.(2018台州3月质评)先秦某一思想家认为:“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该思想家()A.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影响较大C.希望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D.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解析材料中关键信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报我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体现出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B项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故D项正确。答案D5.(2018台州高三期末)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C.兼相爱交相利 D.事异则备变解析材料反映的观点是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是老子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弱者道之用”是老子的思想,故B项正确;“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故C项错误;“事异则备变”是韩非子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6.(2018宁波十校期末联考)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解析材料对于齐桓公、晋文公的评价是从维护礼制出发,这与墨家兼爱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说明该思想家主张维护周礼,这与法家主张改革的思想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是一种有为行为,与道家主张无为的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说明该思想家主张维护周礼,这与儒家主张“复礼”的思想主张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7.(2018十校联盟3月联考)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土”之风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焉。这说明孔子()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现象的态度,故A项错误;同理,材料不反映孔子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态度,与开创私人讲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著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焉”可知,孔子春秋中体现了其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答案D8.(201891高中联盟高一期中)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以下的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出韩非子对“势”的重视的是()A.加强君主集权 B.厉行赏罚C.法不阿贵 D.事异则备变解析此处“势”一般理解为树立皇帝权威,故选A项。答案A9.(2018浙江4月仿真一)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体现了法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是()A.建立了无差别等级的社会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建立了尊君卑臣的等级社会D.提出改革社会的主张解析法家思想强调不别亲疏,不分贵贱,强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尊君卑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答案B10.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 B.C. D.解析首先确定“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次我们可知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排除。答案C11.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C.大一统 D.君权神授解析因“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君主是上天用来引导人民为善之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的安排,故D项正确。答案D12.“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主张()A.有效地约束君主专制权力B.强化君主专制,实现“君权神授”C.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春秋大一统”D.对君主构成一定的心理或道德压力解析这一主张的主旨是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会对君主构成一定的心理或道德压力,故D项正确。答案D13.董仲舒认为“礼”的主要原则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据此可知董仲舒()A.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相异之处B.认为礼是学习的最高目标C.认为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D.使儒家思想形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解析材料强调“以人随君”“屈民而伸君”,与孟子民本思想不同。答案A14.(2018丽衢湖期末联考)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A.加强思想控制 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 D.确立选官制度解析董仲舒兴建太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得到“英俊”之才,不是加强思想的控制,故A项错误;通过“兴太学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可以得知其意图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人才,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说明董仲舒通过兴办太学,可以“英俊宜可得矣”,不是扩大儒学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兴办太学的目的,而不是确立一种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15.网易新闻解读栏目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重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上升通道,对国家政权正常运行是重要的支持。”这一制度应该是指()A.三公九卿制 B.郡国并行制度C.科举制 D.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解析将“考试”“择优录取”“底层上升通道”等关键词联系,即可知这是对科举制的评价,故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16.(2018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二期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改革发展时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材料二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质,它一方面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或武器,另一方面,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不断反省自身的精神有强烈的道德感的人一言以蔽之,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也就是说,启蒙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那就是自由。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1)根据材料一,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提出了哪些主张?(4分)(2)17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列举当时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6分)答案(1)原因: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1分)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3分)(2)伏尔泰: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卢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