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99279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7讲 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2课时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目标能够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进行对比复习重点诗歌思想异同分析复习难点对比鉴赏诗歌的方法古典诗词对比鉴赏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豫北重点中学2017届联考试题试题)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郑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自由。(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BD(2)不可以。杜诗中的“惊飞”准确地写出了鹭鸶受到惊吓的敏捷反应,与“群捕”一致;“飞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诗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3分)郑诗中的“飞下”与全诗的闲适意境一致,“惊飞”则与后面的“自由”相悖。(3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杜诗以静衬动”“郑诗以动衬静”错。杜诗写鹭鸶“惊飞”,更显环境的幽静,是以动村静;郑诗前三句极写静,在渔人都已经归去的静谧的环境中,鸶在滩头自由自在,益显其动,是以静衬动。D项,“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错,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同,都是由近及远,郑诗先把镜头聚焦于静立于池塘的鹭鸶,然后转向远处自由飞翔的群体。(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比较型炼字题,答题时既要有对“字”的分析,又要体现出二者的比较。杜诗中,雪白的鹭鸶群起群落,在溪水中捕鱼,受惊向远处的碧绿的山林飞去,由低到高,用“惊飞”才符合事理。郑诗笔下的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飞上又飞下,自由闲适,因此“飞下”二字既写出了鹭鸶的自由,又特别符合诗的意境。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知识点. 诗歌对比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考点. 诗歌对比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7届第三次联考试题)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B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酒”就是炼字的典范。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已前途的不可预料。E,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2)泊岳阳城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DE(2)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中忧国伤时的情感。(1分)泊岳阳城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做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2分)异:泊岳阳城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1分)登岳阳楼中,诗人境遇困顿不堪但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无论是“昔”“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2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错,应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E项,“与颈联毫不相干”错,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2)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泊岳阳城下首、领两联写漂泊之苦,颈联直抒胸臆,写尽困顿之苦和忧国伤时之痛,尾联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登岳阳楼首联“昔”与“今”之间包含着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作者漂泊治无定、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颌联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颈联写诗人亲朋离散、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尾联“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感到无可杂何、万分压抑的感情。在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后,提炼共性、对比差异即可。【易错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学生整体把握,综合分析不好,顾此失彼。【方法点拨】诗歌对比阅读,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度和基础知识的熟练度要求更高,所以要求学生在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上等都能够更扎实。例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江西南昌三校2017届第四次联考试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铁,归时裂帛回。【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代承明殿旁之屋名,为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弹铁:战国策载,冯谩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铁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水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的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答案】(1)CE(2)同:都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异:杜诗描写经历长久的战争,诗人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借可抵万金的家书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2分)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去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2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首联写家乡的石头是暖的,而自己的心是悲的,应该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项,“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解答此题可知人论世,李贺被称为“诗鬼”,27岁便英年早逝,故“老”不可能指老迈。(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杜甫的“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的思亲、思乡之情,而国家有战乱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反映出杜甫反对战争、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根据注释可知李贺本想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书信承载的不仅有“归问”之情,还有政治失意、壮志难酬之情。【易错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整体把握,综合分析不好。【方法点拨】诗歌对比阅读,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度和基础知识的熟练度要求更好,所以要求学生在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上等都能够更扎实。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 考点. 诗歌对比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辽宁沈阳2017届质监试题试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怨诗。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意”“摘一句不成诗”。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E刘诗第二句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诗人作为深宫失宠之人的凄苦、悲凉的处境,是全诗的中心句。(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6分)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广东广州2017届模拟试题)临江仙冯延已秣陵江上多离别,而睛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一晌:很短的时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冯延已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B“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C“沙头惊起双禽”中的“惊”字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D“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响”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E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雨霖铃的下阕。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6分)【答案】(1)BE(2)相同点: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2分)不同点: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2分)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2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冯延已虽继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但词风被王国维评为“深美约”,善于用大境写柔情,空间境界阔大,如“天长烟远”意境开阔,并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C项,“惊”字并非指笛声把主人公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D项,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选项中对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感悟无据。(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两向都是写景的向子,都是借景抒情,那么比较的角度就集中在意象特征、意境特点和抒发的情感上。两句的相同点是都都运用了“柳”这一意象来写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别离后的景象,凄清冷落,以哀景写哀情,抒发了离别后的寂寞和相思之情。而“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写送别别之人从离别的迷惘中清醒过来,看到冰溶在春光中的“新柳”和飘荡在春风中的“青帘”,以乐景来写哀情,加深了离别的哀愁。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下面题目(11分)(吉林四平2017届模拟试题)满江红 赤壁怀古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荷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曹瞒:指曹操,其小名阿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气势同样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D“几度东风吹世换,干年往事随潮去”句,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不止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E下片的结尾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2)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6分)【答案】(1)AB(2)同:都是用来反衬。(2分)异:苏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2分)戴词是用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2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气势同样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错,这首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雄伟。B项,“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错,对赤壁战争的描写,苏词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较简略。(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自己的理想。苏词中的周瑜形象,风流儒雅,年少有为,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建立不朽功业。而此时的苏轼则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余,所以写周瑜是为了反村自己的青春逝去,功业无成,壮志难酬。戴复古在词的上片缅怀赤壁之战,仅一笔“气吞区宇”便勾勒出周郎的英雄气概,对赤壁大战场面则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根据注释可知,词人借此抒发的是兴亡之感,所感慨的则是背盛今的兴亡时势。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江西百所重点高中中2017届模拟)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注】关城:指边关的守城。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龙荒:荒原。胡瓶:唐代西城的一种工艺品。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明:明白地地训示或告诚。敕:专指皇帝的诏书。(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B“日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日暮云沙”意象,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D“辞君一夜取楼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E这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答案】(1)BE(2)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2分)异:第一首诗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2分)第二首诗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2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比喻”错,应为“烘托”。E项,“担忧”错,第二首诗写边塞之景,烘托将军急切杀的形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两首边塞诗,结合诗人王昌龄的写作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赞颂了将士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第二首诗的首句写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赞叹将士杀敌报国的英勇气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能力提升】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江西2017届4月新课程质监)在宿龙宫滩韩愈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郴口又赠二首(其一)韩愈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注】龙宫滩:在今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803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省阳山县县令:805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这两首诗均为遇赦北归途中所作。郴口:在今湖南省椰郴市,是当地黄水、来水两条河的交汇处。张公子:即张署。韩愈与张署曾在朝同为监察御史,同被贬官,同遇大赦,两人友谊深厚。韩愈这首郴口又赠,就是写给张署的。(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前一首诗的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阳溪之水。“浩浩”“汤汤”写水势的浩大,“抑更扬”则写水声的时高时低。B前一首诗的三、四句,在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一“疑”一“似”,一肯定一否定,把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得真切自然。C前一首诗的五、六句转向写人事。夜宿江滩,连灯光也带着水汽;临近天亮,夜雨送来了一阵阵的寒凉。D后一首诗以写景开篇。诗人来到郴口,只见江的两岸一座座山峰如剑,直指天宇,而江流水势平缓,江面平静如镜。E后一首诗中的“扁舟斗转疾于飞”一句,写出了江中行船的迅疾,水道曲折,轻舟在水中转弯,其快如飞。(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两首诗有怎样的不同?(6分)【答案】(1)BD(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遇赦北上的愉快和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2分)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前一首诗比较含蓄委婉,(1分)是从一宿夜话一半谈家乡来曲折表达的;(1分)后一首诗则直截了当,(1分)诗中借与张署的笑谈,直接点出了“终日思归此日归”的意旨。(1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一疑一似,一肯定一否定”理解有误,三、四句实为暗喻手法,写尽了水势之浩荡、波涛之汹涌。D项,“水势平缓”错,下句写行船“疾于飞”,则江流必然是满急的。(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注释可知,这两首诗均为诗人遇赦北归途中所作。前一首诗描写出龙宫滩一泻千里、水猛涛扬的壮阔画面,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遇赦北上的欢乐之感和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抒情上含蓄委婉,喜悦之情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思乡之情借“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委婉表达。后一首诗既有借景抒情,又有后两句的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说出“终日思归”。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河南新乡2017届三模)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注】悰:欢乐,乐趣。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D最后两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既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答案】(1)BC(2)本诗表现了诗人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每点3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情景交融”错,此二句并没有写景。C项,这两句并非诗人与友人的问答,也未勾勒出诗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要分别指出两首诗歌的情感。由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元稹之后,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调零的桐叶、衰败的木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于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孤寂落寞之情溢于言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领联既有同病相怜的宽慰,又有惜别之意;颈联升华友谊,乐观旷达;尾联劝勉叮咛,表露志向和豁达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