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97169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卷)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xx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B. 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2.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 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D. “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B.“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C. 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D. 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张大厨祝晓林民国三十一年,清明节那一天,日本人来到了白楼镇。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不久就成了日本人的饭堂。日本人的九个炊事员说起来还算比较尊重张大厨。其中有个叫西田的,非常虚心地向大厨请教刀功以及怎样下料、掌控火候等,并且用很不流利的中国话对大厨说,打完仗,回家,开一家餐馆。大厨听了点点头,很勉强地笑了笑。大厨不卑不亢,很少说话,日本人称他为“哑巴大厨”。不久,白楼镇出了两桩命案。先是进进出出总牵着一只狼犬的木下被勒死在镇东的杏花楼。继而,中队长的一个翻译官何先生在一次赶圩时,大白天,被人用乱棍打死。整个白楼镇百姓的心一下子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也被封闭,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门口有日本兵站岗,饭庄里的一眼水井也有人看守。一天早晨,大厨照例在厨房里忙着。一位屠户送来一扇猪肉。“张大厨,还认得我吗?”大厨注视良久:“哎呀呀,是你!”又惊又喜。夜里,大厨对母亲说,刘一刀回来啦!大厨的母亲一时没想起来刘一刀是谁。大厨说,爹在世时,送猪肉的刘屠户,杀猪下刀下得贼准的那个刘一刀。一连几天,刘一刀都来送猪肉,每次来,都有日本兵跟进跟出,逗留的时间很短。一晚,大厨告诉母亲,那两个人是刘一刀他们杀的。母亲说,我估摸着也是他,别人谁有这个豹子胆?有次送肉,走的时候,刘一刀狠狠地踩了大厨一脚。大厨弯腰一看,案板底下有个小纸包。大厨慌忙蹲下,假装系鞋带把小纸包塞进鞋帮里。大厨回家打开一看,吓得整夜没睡。“行不?”第二天,刘一刀问。“不行,”大厨不敢正眼看刘一刀,“他们盯得紧。你都瞧见了,炊事兵在开饭前,每样东西,总让我和那狼犬先吃。”“没别的法子?”第三天,刘一刀问。大厨摇头。第四天,刘一刀又问。大厨还是摇头。“想出法子了?”第五天,刘一刀问。大厨把头轻轻点了点,说,找一只狗,用麻油炸耗子喂养几天。送走刘一刀,大厨对西田说:“太君,我不舒服,回家休息了。”大厨还比比画画做了个躺倒休息的动作。大厨回到自己屋里翻看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天很快暗下来。张大厨划着一根火柴,颤抖着手将煤油灯点燃,满屋子便弥漫着暗红的亮光。光亮中,大厨那壮实的身体宛如一座山。后来大厨又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檀木箱子,找了几本焦黄的书,东抄西抄。深秋的白楼镇,已经很冷了。大厨坐在床上缩起脖子,时不时地袖一袖手。虽然一整天没吃东西,可大厨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夜至三更,大厨伸了伸腰,温了壶酒,款款地喝。渐渐地,大厨那张敦厚的脸上泛起团团红晕,渐渐地,大厨就迷迷糊糊和衣睡着了。接连几天,大厨悉心地给几个日本炊事兵讲一道名菜“佛跳墙”的做法,还许诺说,到了冬天,一定做给他们尝尝。西田听得非常仔细,还用猪肉试做了,很香,很酥,很鲜。西田请大厨用中文写了许多配料的名称,并一个劲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有狗肉,就大大的好啦。那天刮着风,下着雨,白楼镇显得清冷。屠户刘一刀扛着一只肥肥的大狗走进皇宫饭庄时,最高兴的是西田,“哟唏哟唏”叫个不停。“佛跳墙”这道菜是在晚餐吃的。据说,那香味儿香遍半个白楼镇。照例,大厨和宪兵队的那只狼犬先尝。很快,风卷残云。大厨待日本人吃完以后,生吃了一个白萝卜就回屋了。走的时候,大厨顺手递了个白萝卜给西田吃。大厨回屋以后对家人做了一番交代。一夜无事。第二天,大厨和他的家人不知去向。而驻扎在白楼镇的宪兵除一个人之外,其他的都睡在床上,再也没能起来,站岗放哨的也进了阎罗殿。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轰动一时的白楼镇事件。1995年春,那个幸存的日本人西田来到白楼镇,对镇长谈起这件事,不经意提到了大厨吃了个白萝卜,他也吃了个白萝卜。这白萝卜兴许就解了毒。 (选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主人公的身份,同时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中写张大厨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写他夜半三更独自温了酒喝,都是为了表现张大厨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突出了他最后的选择的高尚。C“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的交代,为下文写计策的施行作了必要的铺垫,说明后来毒死的人里面没有中国人。D小说两次提到大厨和那只狼犬先吃,前一次是交代施毒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后一次暗示施毒计的高妙:不引人怀疑。E小说文字简洁,暗示性强,如“杀猪下刀下得贼准”,既写出了人物身份屠夫,又写出了人物个性勇敢、凶狠。5、主人公张大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6、小说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补叙,小说加上这个补叙有必要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材料一:xx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xx,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xx,“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xx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xx)材料二:(摘编自杨伟xx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材料三: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xx,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344亿元,网店渠道达280亿元。B.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xx实现了3.94%的xx增长率,xx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xx增长率达到0.29%。C.xxxx,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xxxx“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xx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C.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的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D.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9、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B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C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D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译文:_(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分)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晚秋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B.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C. 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D.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E. “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15、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3) 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3)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 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xx8月17日是网络热销小说盗墓笔记中“小哥”张起灵从长白山兑换“十年之约”回归的日子。虽是小说中的情节,为接小哥回家,连日来,有近十万“稻米”(“盗迷”谐音)从全国各地涌入吉林长白山,导致景区不堪重负,民宿全部爆满。下面是各方对此事的态度: 网评:明知这不是现实,只是小说虚构的情节,“稻米”们还蜂拥而至,真是不可思议! 稻米: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到长白山不仅是与书中人物的约定,更是对盗墓笔记陪伴岁月的交代。 景区:长白山旅游部门和安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为“稻米”提供相关的警务、导引、临时食宿安置等贴心服务。长白山青年联合会还牵头主办了“十年之约,相聚长白”文化交流联欢活动,与广大“稻米”共度稻米节。 对于三方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判断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二(上)10月考试题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是从“大数据能够使抽样更精确,更有预见性”来表述的,而不是“危险大数据”的概念。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数据本身有问题,更可能是提供者先造假。3、B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运用文中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B项,从原文表述看,主要需要“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叙述“毅力”。4、C、D(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A.小说的前两段并没有设置悬念。B.“表现张大厨犹豫选择的高尚”错误,他之前已做出了选择。E.“杀猪下刀下得贼准”,只能说明刘一刀技术好,不能暗示他勇敢,也谈不上凶狠。)(共5分)5、胆小谨慎。日本人占领了他的饭庄,他不敢主动反抗,刘一刀要他一起杀日本人,他吓得不轻,考虑了好几天才答应。有尊严,在日本人面前不卑不亢。沉稳多智。当接到刘一刀安排的任务后,他不急于动手,而是谋定后动,一举成功。善良慈悲。对于希望做个厨师的西田,他有一定的同情心,没有置其于死地。(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4分)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分析张大厨在日本人面前的表现和他所做的事情。刘一刀留下纸包,他吓得“整夜没睡”,说明他有胆小的一面;考虑多天才答应,说明他谨慎。“不卑不亢“的说法,足以表明他有人格尊严。而在谋划计策的时候,他天天思考,又是读书,又是摘抄,没有蛮干,而是精心设计,使计策实施起来毫无破绽,这可以看出他的沉稳多智。在对待西田的问题上,又显示了他性情中的另一面,西田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没有太高的要求,他的话显示他是一个渴望安定的人,不像一个侵略者。张大厨了解了这一点,也就对这个日本人有了好感,所以没有毒死他。这显示了张大厨善良慈悲的一面。6、(示例一)没有必要。理由:从主旨上说,前文已经明确地暗示了抗日的主题,表达了爱国思想;从情节上说,前文情节已很完整,结尾戛然而止,没有补叙部分更能引人遐想,更有余味;从人物形象上说,前文已经把张大厨的形象描写得十分完整,补叙部分于此无益。(观点1分,理由每条1分,全对6分)(示例二)有必要。理由:它总括上文,说这是民国三十一年的白楼镇事件,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照应前文吃白萝卜的情节,揭开张大厨和西田不死之谜,使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进一步表明了小说主人公张大厨的计谋的高明和他的仁慈之心。(观点1分,理由每条1分,共6分)解析:本题是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本小说的最后三段,到底有无必要,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可以从其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旨、情节发展的作用方面思考。无论持何种观点,言之有理、有据即可。7、 D 8、A9.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10A持节:拿着符节。11C(按主谓宾断句)12. D (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13(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2) 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14、A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A项,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C项,本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和抒情,没有议论。15、 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眼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16、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语言文字运用17.B18.B19.C20.示例:“教书”改为“从教”;“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急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21.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22.作文【题目解析】一、题目说明 这道作文题属于“观点型”的新材料作文,针对“稻米”事件,三方人士表现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材料中的三方态度实际为考生提供了三个不同写作角度,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阐述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在这三个态度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来谈。二、审题指导对于“稻米”事件,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它并没有影响到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类似“稻米”们的举动,文明社会应予以尊重与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只要扣紧长白山“稻米”事件,不管从哪一方角度来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都是可以的。这正是本作文内含的核心价值观,学生不能脱离这一核心价值观去简单地就事论事。三、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一)关于材料的内容1.现实与虚构是有距离的,书中的情节大多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但并不就是现实生活。“稻米”们为了一个虚构的情节,蜂拥而至,给自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对待书中的情节要有理性。2. “稻米”是当今社会众多“粉丝”中的一个群体,他(她)们对生活有激情、有热度。长白山“稻米”事件恰恰说明他们是一群有梦想的人。3.“好书伴我行”。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我们要懂得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交流。稻米”们其实是在体验另一种形式的读书生活。4.尊重与包容。尽管十万“稻米”涌入,给景区的接待带来了挑战,“堵”不如“疏”。5.换一种思维,实现共赢。“稻米”涌入,让景区管理方看到了“商机”,借用“稻米”文化包装景区,开展文化活动,增添景点得文化内涵。“稻米”与“景区”共赢。(二)关于材料的含意(立意方向,参考题目):1.一个人不要活在虚拟的生活里。2.行动要有理性。3.让内心多一份童真。4.追寻心中的梦。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6.为寻梦者喝彩。7.“围堵”倒不如“疏导”。8.文化搭台,实现共赢。9.尊重他人的选择。10.包容让生活更加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