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I)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填加其他东西。B.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C.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B. 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D.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B.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D.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4-6题。卢世龙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河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B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C第七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5. 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xx10月24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xx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xx10月24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B.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C.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D.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B.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C.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D.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9. 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0、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今者薄暮 儿已薄禄相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C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月之望 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月末称为晦。B望美人兮天一方 指作者思慕的女子。C奄奄黄昏后 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12、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3分)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5分)(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野 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 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 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 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 不取霜栽近御筵。【 注】 省: 记, 忆。 紫云: 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 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 霜栽: 指野菊。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这首诗和 锦瑟 一样, 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B. 第四句写秋菊敛香隐迹, 甘于与暮秋寒蝉一样寂寞, 令人不胜感叹。C. 颈联将“此夕” 与“ 他年” 对照, 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D. 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 实则暗指令狐绚不向朝廷引荐自己。15. 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 历来为人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荆轲刺秦王中, “ , ”的歌声,渲染了送别的悲壮气氛,激发了众人同仇敌忾的感情。 (2)“ , ”两句刻画了女主人公早起晚眠,终日操劳的悲苦形象。诗经 氓(3)“ , ”两句从侧面烘托了“客”的箫声之悲,感染力之强。赤壁赋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自从 6 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 4.4 亿年前,大约有 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 3.65 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 2.5 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 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 1.6 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 的。40 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 。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 。地球在承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 。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B. 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C. 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D. 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确信无疑 大千世界 九牛一毛 疲惫不堪B. 难以置信 芸芸众生 沧海一粟 不堪重负C. 确信无疑 芸芸众生 九牛一毛 不堪重负D. 难以置信 大千世界 沧海一粟 疲惫不堪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 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 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B. 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 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 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C. 人们在分分秒秒、 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 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D. 人们日日夜夜、 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 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20下面是一则寻物启事,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寻物启事我一不小心在6月10日于河西区食堂丢了黑色鳄鱼牌钱包,里边儿有一千元人民币、身份证、驾驶证、建行卡。望拾到者与xx先生联系,先谢了。联系电话。启事人:xx6月13日21.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补全下面水浒传的有关回目。(每空2分,6分)(1)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_ (2)第四十六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拚命三火烧_ (3)第五十六回 :吴用使_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痕 迹(英)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请以“痕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喀什二中xx上xx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1.C(宋代开始就有了“清”的审美趣味。)(3分)2.B(因果关系错误。) (3分)3.D(茶道没出现的原因,原文并未说是和要求过高有关。)(3分)4C(“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错,无此含意。)(3分)5.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每点2分,共6分)6. 人生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精彩的人生有所作为,让生命有价值。荆轲明知刺杀秦王有去无回,但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舍个人生命,毅然前往。人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有所作为。(有大体意思即可,每点2分,共6分)7选B B项,“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分析不正确。由材料二原文可知,“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列出了这些“争议”,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他们否定修建港珠澳大桥的理由。(3分)8选B B项,“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不正确。材料二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的问题是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3分)9人民日报报道侧重港珠澳大桥以隧道为主的技术创新。华尔街日报报道侧重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光明日报报道侧重大桥建设通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每点2分,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10选D A:接近/少的;B:恰好/享受;C:高/端正;D:低头/低头(3分)11选B 美人:思慕的对象,多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3分)12选D 后赤壁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的过程。(3分)13(1)才过了多久,(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却再也认不出来了!(“曾”“几何”“识”要准确译出,句意正确,共5分)(2)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在路旁躺着,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有碑仆道”“为文犹可识”中的句式要译出,句意正确,共5分)14B项,“甘于与暮秋寒蝉一样寂寞”错误,应为感叹时不我予,想有所作为,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实在无可奈何。(3分)15.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态,写出了她悲苦的形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16.(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共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选C 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C项,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再从四个选项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C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变”,“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变原因最恰当的分析。故本题选C项。(3分)18选B 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确信无疑:坚定地相信某事是真实的。和“最”搭配不当。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大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广大无边的人世。文中说的是“物种”,用“芸芸众生”。沧海一粟: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文中突出人类的微不足道,用“沧海一粟”。不堪重负: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前文是“在过度开发、 水质污染、 植被破坏的影响下”,用“不堪重负”。故本题选B项。(3分)19选A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 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故本题选A项。(3分)20.(1)“我”改为“本人”;(2)“一不小心”改为“不慎”;(3)“丢了”改为“丢失”;(4)“里边儿”改为“内有”;(5)“先谢了”改为“必有酬谢”或“当面致谢”(每条1分,共5分)21.(1)白虎堂 (2)祝家庄 (3)时迁(每题2分,共6分)四、写作(60分)22.根据高考评分标准判分。喀什二中 xx上xx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双向细目表题号题型分值文本类型考察内容能力标准难度1选择题3论述类文本文本信息理解分析易2选择题3论述类文本文本信息理解分析中3选择题3论述类文本文本信息理解分析中4选择题3散文作品内容理解赏析易5问答题6散文作品赏析理解赏析中6问答题6散文作品主旨理解运用中7选择题3实用类文本文本内容理解难8选择题3实用类文本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中9问答题6实用类文本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中10选择题3文言文文言实词识记运用易11选择题3文言文文化常识识记易12选择题3文言文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中13翻 译10文言文文言句子翻译理解运用中14选择题3古诗鉴赏诗歌的内涵、风格理解鉴赏易15问答题6古诗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评价难16填空题6文言文、古诗默写名句识记理解易17选择题3补写句子逻辑推断中18选择题3填写成语理解识记中19选择题3修改语病表达运用易20改错题5应用文语言得体识记运用中21填空题6小说名著人物情节识记易22作文题60材料作文记叙文写作表达运用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