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一板块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90159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一板块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一板块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第一板块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豪放之中,又能沉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2初步体会辛弃疾词以豪放为主导的繁富风格。3鉴赏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1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这首词借山水表达了词人沉痛、激愤、忧愁等多种感情,含蓄委婉,跌宕起伏,呈现出“抑扬抑”的情感波折。学习时,可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一波三折、沉郁顿挫的情感脉络。全词构思十分精巧,无论情思如何转折变化,始终不离眼前的“水”与“山”这两个意象。可思考词人是如何从山、水意象中表现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爱国情感的。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这首词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辛弃疾词沉雄豪壮的风格。学习时,可从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手法入手,抓住词中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来领悟作者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鉴赏辛词“以文为词”的手法。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这首词通过描写甘于寂寞、坚持操守的“那人”,来表达词人自己的志向及高尚的品格。学习时,可体会词的构思及语言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及白描、对比等艺术技巧。4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学习时,可抓住“愁”这一词眼,在理解“愁”的含义的基础上,思考词人是如何在丑奴儿中抒写“悲凉”的爱国激情的。第一板块对应学生用书P98一、字音识记1鹧鸪(zh)2.遥岑(cn)3玉簪(zn) 4.螺髻(j)5鲈鱼(l) 6.堪鲙(kui)7倩何人(qn) 8.揾英雄泪(wn)二、词语释义1可怜无数山:可惜2毕竟东流去:终归3江晚正愁余:使我愁苦4遥岑远目:远处的小山5断鸿声里:失群的孤雁6江南游子:客游江南的人,此处指作者自己7登临意:登山临水眺望远方的用意8刘郎才气:胸怀、气魄9可惜流年:如流水一样逝去的岁月10忧愁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11倩何人唤取:请12红巾翠袖:女子妆饰,指代美人三、名句背诵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5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对应学生用书P99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二、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经常路过造口。词人俯瞰着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三、内容提要这首词以眼前山水之景道心中国家之悲、今昔之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人采用“借水怨山”的笔法,抒发了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及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四、写法借鉴1运用比兴手法,借景言情本词借眼前之景郁孤台、清江水、无数山寄托家国之悲、今昔之感,达到了“以不言言之”的艺术境界。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寄寓了词人因国事艰危而沉痛的心情和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思念。这首词将爱国情思表达得如此含蓄深沉,正是运用比兴手法的生花之作。2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 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意味。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重点揣摩1“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什么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参考答案:“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作者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参考答案: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3鹧鸪的啼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指代谁的声音?它们说什么事“行不得”?你理解的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指代主和派的声音。他们说北伐收复中原之事“行不得”。鹧鸪的声声啼叫在作者听来仿佛就是在为主和派鸣唱,这正是作者所忧虑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辛弃疾原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以重用,反而对他有诸多猜忌,但他仍然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下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这年辛弃疾三十五岁,南渡已逾十年,就在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二、内容提要这首词是词人登赏心亭而触景生情的作品。上片写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层层推进而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恨。下片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的复国壮志和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三、写法借鉴1结构上大开大合、层层转折词的上片写景,是作者目之所见,境界阔远,此为开;以“无人会,登临意”一句收束,此为合;下片承此意,直接述怀言志。在几个典故中,词意层层转折:“鲈鱼堪鲙”以“季鹰归未”转,“求田问舍”以“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转,至“树犹如此”又一转。“倩何人”以下写知音难觅,收束议论,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2擅长使用典故,贴切达意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展开议论:“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词人咏古论今,表达了对南宋投降误国的不满,也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对岁月蹉跎的悲愤和抑郁。这些用典既紧扣题旨,又可使词意婉转。重点揣摩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参考答案:(1)特色: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吴钩看了”,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现。(2)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3)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2下片用典,请结合全词说说用典的作用。参考答案:用典的作用有:(1)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2)语言简练,风格典雅。(3)言近旨远,辞约意丰。(4)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3分析“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饱含了词人何种情感。参考答案:“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4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对应学生用书P127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无人会,登临意(领会)B倩何人唤取(请)C可怜无数山(值得同情,怜悯)D遥岑远目(眺望)解析:选CC项,可怜:可惜。2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下列句子中语序调整错误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解析:选BB项,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解析:选CA项,词句出自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反衬手法表现的是乡村深夜的清幽宁静景色,故不适用于“热闹”的西湖夏夜;B项,诗句出自宋朝诗人林和靖的七律山园小梅,是写梅花的疏朗与幽香,不能用来描写桂花;D项,词句出自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适用于“爱情”,而非“亲情”。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郁孤台下清江水,_。_,可怜无数山。(2)青山遮不住,_。_,山深闻鹧鸪。(3)_,水随天去秋无际。(4)_,_,江南游子。答案:(1)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2)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3)楚天千里清秋(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清 平 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检校:检查。床头:指酿酒的槽架。(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答:_(2)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答:_答案:(1)“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2)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喜欢、爱护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E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阕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解析:选CEC项,“浓墨重彩”有误,应是运用白描手法;E项,“反衬”不正确,应为对比。(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作者无月可赏的落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作者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答案: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三、语言表达7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辛弃疾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所以他在这一时期,曾热情洋溢地写出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_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题目考查的特点。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特别注意分析原句的层次关系,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要相应地变换原句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答案:(示例)(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是辛弃疾在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之其英勇行为受到宋高宗的赞许的情况下写出的。8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解析:首先要做到跟原句的“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的句式相符,其次要做到与后文的“漠北黄沙”和“江南水乡”呼应。答案:与岑参同赏“梨花”与柳永泛舟钱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