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B.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90115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B.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B.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B.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B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8分)1.有史学家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文中的“制度”包括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商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都是西周的政治的制度,故C项正确;ABD错误。2.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四个儿子。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母亲地位一般称谓王后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妃嫔一C大哥(25岁)妃嫔二D二哥(22岁)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周朝王位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周天子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王位,王后所生的三哥是嫡长子,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三哥,故选A;排除BCD。点睛: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选项选出嫡长子(正妻所生长子)即可。3.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姑。后武则天从之,由此可见影响武则天决策的因素是A. 儒家文化的影响B.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C. 宗法思想的影响D. 封建伦理的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描述的是狄仁杰向武则天进言,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武则天则不能享受宗庙祭祀供奉;立李唐子孙为太子则可享受宗庙祭祀供奉,这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对武则天权力的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不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故A项错误。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官僚政治不会制约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不是伦理强化,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狄仁杰向武则天的进言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姑。后武则天从之”是解题的关键。4.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B. 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 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材料反映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而是强调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B项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5.杜甫24岁时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留下望岳一诗,其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之称源于A. 西周分封制B. 西周宗法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解题时紧扣“齐鲁”,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分封王室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其中在山东的封国主要有齐国和鲁国,故以后人们将山东称之为“齐鲁大地”,因此与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九品中正制等无关,故A项正确;BC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齐鲁”等关键信息,再结合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特别是其特点与具体内容分析获取正确答案。6.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 限制贵族滥用私权C.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D. 防止扰乱社会治安【答案】A【解析】材料中“卖礼器和兵器”是贵族与统治者所需要的,且贵族不能入市,由管事和仆役购买东西,反映了在古代森严的等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贵族的私权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对象是贵族,而不是对关于市场的管理,故C项排除;材料所描述现象与社会治安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材料中强调的是贵族的特权,据此紧扣“主要目的”分析归纳即可。7.“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A. 推行郡县制B. 攻打匈奴C. 焚书坑儒D. 严刑峻法【答案】A【解析】题中说了“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表明他认为是因为有诸侯,天下才会这么乱,因此他要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故选A;攻打匈奴是为了巩固我国北部边防,排除B;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的体现,排除C;严刑峻法是暴政的体现,排除D。8.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嬴政这一做法A. 重在限制丞相权力B. 具有宣扬功业色彩C. 旨在保障国家统一D. 企图保证皇位世袭【答案】B【解析】【详解】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由此可知,嬴政这一做法具有宣扬功业色彩,故B项正确;“皇帝”称号和限制丞相权力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称号保障了皇权的专制,和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皇帝”称号和保证皇位世袭无关,故D项错误。9.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的主要职能是A. 监察百官B. 统帅三军C. 负责治安D. 审理案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该官员属于监察官员,负责向皇帝弹劾百官,百官对他非常敬畏,故A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统帅三军,排除B。卫尉负责治安,排除C。廷尉负责审理案件,排除D。10.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 儒家文化的不断衰落B.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 丞相和皇帝地位的颠倒D. 中国礼仪制度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丞相由一开始皇帝赐坐到站着议事再到后来跪着听政,这一礼仪的变化说明君臣地位的转变,皇帝的目的显然是加强君主专制,故B正确;A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皇帝和丞相的君臣关系地位没有改变,故C错误;材料中礼仪只是现象,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并不是礼仪制度发展,故D错误。1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 秦律严苛细密 B. 中央官职互相制约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丞相大权独揽【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出一”“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处理天下之大小事,这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故C项正确;AB是C项的具体表现;D项不符合史实。12.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印称“玺”。这充分体现了A. 皇位世袭 B. 统领百官 C. 皇帝独尊 D. 个人偏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C项正确。皇位世袭是指将皇位传给儿子,与题干强调皇帝独尊不符,排除A。丞相统领百官,与题干强调皇帝独尊不符,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个人偏好,而是强调皇帝独尊,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3.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B.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 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D. 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答案】A【解析】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故选A;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B;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C;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而实现,排除D。14.下列历代措施中,你认为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清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正确。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君主专制弱化的体现,与中央集权的强化并未直接关系,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点睛】紧扣设问要求“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结合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A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有关;隋朝时期,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B项与科举制有关;C指的是宗法制;D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16.为避免武将的专权,宋太祖在中央设立了A. 枢密院B. 转运使C. 三司使D. 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武将的专权,宋太祖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分掌军权,故A项正确;B项是在地方设立的,排除;C项掌管财政,排除;D项掌管行政,排除。1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设置了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刺史 D. 通判【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故D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的“三公之一”,具有监察职能,排除A。太尉负责军事,没有监察职能,排除B。汉朝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北宋”“ 对地方的监督”。18.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秦设御史大夫 唐设三省六部 北宋设参知政事 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A. B. C. D. 【答案】C【解析】略19.按照中国史官传统与惯例,宋朝君主与大臣议事的任何场合,都需要有史官在场。该现象A. 体现政治的透明度B. 反映君主权力被削弱C. 说明史官地位提升D. 表明宋朝政治民主化【答案】A【解析】君主与大臣议事的场合有史官在场,将议事程序及内容记录在册,体现出政治的透明度。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20.假如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么做A. 交尚书省审议B. 交兵部出兵攻击C. 交门下省审议D. 交内阁处理【答案】C【解析】唐朝时,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而尚书省负责执行,故C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21.“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金榜、十年寒窗”等字眼体现的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取代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世官制、察举制以及科举制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22.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获得“票拟”职权的同时,又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与、互相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结论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3.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了()A. 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 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C. 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D. 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臣们的奏章要送到内阁进行票旨,体现了内阁有票拟的权利,这是内阁权力上升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内阁有票拟权,所以其权力的上升不是因为首辅得到皇帝的信任,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而是强调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B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力,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结合明朝内阁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4.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A. 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B. 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C. 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D. 雍正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康熙时设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局面,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最终集权于皇帝,这反映的是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故B项正确;清朝内阁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体制的变化,排除C项;南书房是康熙时设立的,故D项结论片面,排除。25.“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直接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适应军事需要C.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 巩固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详解】由“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可知,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直接目的是为了适应军事上用兵西北的需要,故选B;A与题意无关,因为军机处属于中央机构,所以其设置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故排除A;C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D属于根本目的,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26.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 表明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 限制了专制皇权,利于民主决策D. 提高了清朝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错误。题干中说“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说明了行政效率提高,D正确。27.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部分人”是A. 儿童B. 外邦人C. 奴隶D. 公民【答案】D【解析】古希腊是民主政治,全体公民享有民主政治权利。所以,只有公民是自由人,选项D正确。妇女享有不完全的公民权,奴隶、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儿童不是成年男性,所以也不享有完全公民权,所以不是享有自由的这“部分人”,故A、B、C错误。28.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的基本特征是A. 地域辽阔,农业发达B. 法制健全,等级森严C. 中央集权,分权制衡D.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两百多个小国,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2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A. 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B. 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C. 有利于文化交流D. 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临海,岛屿众多,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故A正确,排除。古希腊临海,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故B正确,排除。这也有利于文化交流,故C正确,排除。古希腊不是以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为主,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30.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但直接民主的形式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会造成权力的滥用与误用。故正确,选择A项;项中“全体雅典人”表述有误,应该是公民;古代雅典民主制无法确保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故错误;排除BCD三项。31.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公民手中。”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A. 人民主权原则B. 法律至上C. 资产阶级掌权D. 面向所有居民【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在公民手中”体现的是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法律至上,故B项错误;此时的雅典是奴隶社会,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是本邦成年男子的民主,故D项错误。32.“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A. 权力制约B. 公民意识C. 平民政治D. 法律至上【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这主要是倡导公民为城邦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伯利克里强调公民意识,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意识33. 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C. 权利法案 D. 美国1787年宪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可知是指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B不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CD不对,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十二铜表法34.罗马法学家指出:“正义就是给每人以应有权利”;“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每个人为保护自己而做的一切均被视为合法的”。这些主张表明罗马法A. 捍卫社会正义原则B. 维护人际关系和谐C. 强调国家利益至上D. 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答案】D【解析】“正当权利”“各得其所”“保护自己”说明罗马法注重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D正确;社会正义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人际关系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国家利益不符合材料信息,D错误。二、非选择题(32分)35.从专制走向民主是世界人民共同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答案】(1)中国:皇权至上,皇位独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2)西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原因:濒临海洋的自然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雅典工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达增强了公民参政议政意识;先进思想家自由、平等思想(或人文精神)的推动。(3)中国: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中国xx多年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雅典:有利于雅典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从材料“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第一小问依据材“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城邦的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中国xx多年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雅典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