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8828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依据朝代顺序,掌握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大致过程和内容。2.认识古代商业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商业,理解我国城市功能变化。3.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一、商业的发展1商周: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2春秋战国: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3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各地商人来往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4宋元(1)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2)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5明清(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易混易错商帮和会馆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思维点拨1中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政府开明的政策,内外交通的便利等。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迄唐代(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2)实行坊市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3)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4)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2唐代至宋代(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2)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3)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4)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5)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6)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3明清时期,除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图解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思维点拨古代草市的特征(1)远离城镇;(2)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3)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4)受到政府机构的管理。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表现(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4)明清时期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影响:并未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易混易错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宋代以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不受认同和重视。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1唐朝时期的商业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乐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史料解读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经营的状况。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原因。提示概况: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原因:唐朝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2宋朝时期的商业材料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史料解读说明商业发展深入到农村;说明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提示历史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经济政策:重农抑商。3明清时期的商业材料(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煕朝新语史料解读反映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反映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获得较快发展。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提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史论总结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特点(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了纸币。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主题二古代城市的变迁1古代城市的发展材料一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材料二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史料解读材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材料二中划线部分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明清城市的发展材料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中国古代商业史史料解读由划线部分“向农村延伸”和“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这两个关键信息得出其特点。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明清城市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提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史论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早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一、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民众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交易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以亲缘关系为纽带发展为以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等商帮出现。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被打破。二、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后期: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阻碍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中国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打乱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1(2017淄博检测)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答案B解析在画像砖中,有“北市门”“南市门”,可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2(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扬州的草市很繁华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D扬州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3(2017天门期末)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其依据是()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4(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发达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劳资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商标侵权案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5(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A手工业官营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C海禁政策 D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知明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6(2017徐州学业水平测试)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盐铁论力耕材料二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卷三材料三(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摘编自南翔镇志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1)特点:位于交通便利处;商业繁荣;出现富商大贾。朝代:西汉。 (2)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3)新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 关系:互相促进。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郡国”可知是郡国并行制,这是西汉初期实行的。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布局上打破了坊市界限,功能上经济功能增强。第(3)问,第一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三“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关系,综合材料不难看出城市与商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基础达标1(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扬州在唐代“雄富冠天下”可知其商业发展繁荣,故C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商帮是在清代出现的,故排除A、D两项;坊市界限严格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2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手工业发展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为广阔的市场,促使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3(2016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答案A解析据材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4(2017嘉兴期末)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答案D解析“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5(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交子”。“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据此可知“交子”()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6(2016台州期中)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答案C解析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项符合题意。7(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D项正确。8(2016湛江调研)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A夏朝 B西汉C宋朝 D清朝答案B解析在徐闻县发现了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说明汉代就已经有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所以最早可以从西汉开始,故B项正确。9(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 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 D重商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民之大命,谷米也”可知其强调的是重视农业,即重农思想,故C项正确。10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仍然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主张发展工商业。能力提升11(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加强答案B解析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12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西汉、唐、北宋等朝代的都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商业中心。13(2017肇庆期末)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反映了明代境内交通南北东西畅通,商品交流无碍,国内市场统一,故A项正确。14(2017金华市十校联考)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答案D解析题干中“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说明汉代固守抑商政策,唐代则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15(2017荆州质检)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了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隋书令狐熙传材料二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三太祖乾德三年(965 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会要辑稿材料四(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梦粱录(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答案(1)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2)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3)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二是注意古代商业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