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二十三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精准培优专练.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8278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二十三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二十三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二十三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优点二十三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8高考卷2)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解析】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答案】B典例2(2017高考卷1)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解析】根据题中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答案】A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从各自的阵营中分离出来并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的对外政策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材料说明A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B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C欧洲崛起摆脱美苏控制D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法国试图摆脱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主张在国际舞台上用自己声音说话,开展独立的外交。而此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也试图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两国的建交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出现了新力量正冲击着两极格局,故D项正确。苏联实力没有超过美国。材料与美苏争霸无关。欧洲仍在美苏控制下。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2二战后,西欧方面就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总额是220亿美元。在杜鲁门总统将其削减到170亿美元之后,该草案被提交给国会批准。这份草案在国会内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不仅共和党议员反对,左派议员也表示坚决抵制。左派议员抵制的主要原因是该计划A滥用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B恶化美国对外贸易的环境C加重美国纳税人税务负担D加速世界两极格局的对峙【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左派势力更多地代表亲社会主义势力,反映了左派议员对马歇尔计划加剧东西欧对峙以及两极格局的担忧,故D项正确;A、B、C三项反映了共和党等非左派议员的主张,故排除。【答案】D3表:国家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在联合国投票权俄罗斯170751470033791中国960012390092891美国936427000792131挪威32440015211汤加00899171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表中为1998年数据上表可用于说明A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C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D经济全球化发展【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98年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汤加的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在联合国投票权,并不能体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没有反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错误;虽然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汤加的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各不相同,但在联合国投票权相等,这说明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故C正确;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故D错误。故选C。【答案】C4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和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而是强调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排除B。50年代初,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信息,无法推断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排除D。【答案】A5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电影在国际上独领风骚。苏联导演查克菜回顾1956年的戛纳电影节:“有些人欢迎我们,有些人害怕我们,但没有人漠视我们。”这反映出A文化交流受到了冷战的影响B苏联通过电影宣传社会主义C赫鲁晓夫改革推动文艺繁荣D苏联电影迎合了西方价值观【解析】“有些人欢迎我们,有些人害怕我们,但没有人漠视我们”说明1956年时,苏联文艺在国际上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欢迎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没有人漠视”恰恰说明当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国家被关注,故选A;题干没有说到苏联电影的内容,故BD无法得出,而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D。【答案】A6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上述组织都是生产原产品的组织,而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西方国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原产品的价格,造成了新兴的独立国家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故选B。本试题首先排除C、D选项,时间不符;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结果。【答案】B7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世界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阶段:从1492年到1800年为全球化1.0版本,从1800年至2000年为全球化2.0版本,从2000年后进入全球化的3.0版本。下列有关解读不正确的是A在1.0版本中国家力量起着主导作用B在2.0版本中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C在3.0版本中国家疆界意识逐渐淡化D在2.0版本中力量主要源于跨国企业【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0版本中,西方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以直接掠夺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暴力殖民,推动全球化发展,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在2.0版本中,西方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逐渐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促使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在3.0版本中,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逆全球化的现象不断出现,国家疆界意识没有淡化,故C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C。在2.0版本中,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答案】C8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论坛,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等。“一带一路”战略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A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B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C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D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解析】材料“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肯定与支持,说明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排除B;目前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确立,排除C;【答案】A9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洛美协定加强了欧共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发展,其中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等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而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A项错误。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材料欧共体不符,C项错误。二战后初期,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使国际贸易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D项错误。【答案】B10台湾作家杨渡在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妇女。这是20世纪晚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照。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A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B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C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D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解析】“菲佣现象”属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本质上就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区域分工和科技资本,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菲佣”不是移民,所以不能反映移民浪潮再次涌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11经济学家余淼杰说道:“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TPP则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0%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旨在说明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解析】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当今时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欧洲关税同盟,故B项错误;当今时代,南北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C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都不符合,排除;当今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排除D项。【答案】A12“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该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投权条款。依据这一条款,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宜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材料主要表明A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B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变化C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D美国无视世贸组织规则【解析】“美国商务部宜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说明美国对于世界贸易规则的践踏,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中发生变化不符合事实;中国制造业不是薄弱,C错误。【答案】D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时间事件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1690、1693年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1839年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1841年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1846年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解析】(1)根据材料一“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 “1690、1693年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1839年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1846年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可知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可以从贸易保护政策的局限性、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白由主义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2)措施:根据材料“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得出(3)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根据材料“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可以确定出论题,如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材料“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确定出论题: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结合近现代世界大国兴衰的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说明该观点具有合理性的原因即可。【答案】(1)变化:从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发展为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原因: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急需发展对外贸易以扩大市场;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权,开展了一系列废除重商主义政策的斗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和推动。(2)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进行金融改革;农业减产,政府提供补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等(3)【示例1】观点: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阐述: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二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示例2】观点: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阐述: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T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二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者,同等给分)14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出现新的特点。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51年法、意、西德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改变了不触及国家主权的松散的合作方式,而是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机构,有权决定煤钢生产的价格、原料的分配,对违反规章的企业进行处罚。后来荷兰等国提议将联合扩大到电力、原子能、交通等领域,几经磋商,到1957年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黄金和美元为基础的国际汇兑本位制。它同战前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即金本位制)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在战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下,英法美等国货币均处于主导地位,并控制着各自的货币集团。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主导货币仅美元一家。其次,战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没有像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IMF这样的国际协调机构来加以维持。邹三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材料三 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税改变了过去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材料四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材料一、二摘自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西欧经济合作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前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化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里根和撒切尔当政时期美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而是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机构,有权决定煤钢生产的价格、原料的分配,对违反规章的企业进行处罚”“后来荷兰等国提议将联合扩大到电力、原子能、交通等领域”可从并非单纯的政府间合作,而是建立超国家的机构管理各国生产;合作的范围从一个领域扩大到多个领域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对欧洲的复兴和发展、缓和法德矛盾、摆脱美国控制、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关于变化,根据材料二找出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即可,根据材料二“在战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下,英法美等国货币均处于主导地位,并控制着各自的货币集团。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主导货币仅美元一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黄金和美元为基础的国际汇兑本位制”等信息概括变化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3)关于里根和撒切尔当政时期美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首先需要找出里根和撒切尔当政时期美英两国改革措施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设问要求进行比较即可。关于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三四,可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减少政府开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概括即可;关于不同方面,根据材料三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里根政府强调减税和调整经济结构;而撒切尔政府强调发挥自由市场机制,推行企业民营化方面回答不同即可。【答案】(1)特点:并非单纯的政府间合作,而是建立超国家的机构管理各国生产;合作的范围从一个领域扩大到多个领域。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西欧经济的繁荣。新的合作机制为经济区域集团化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西欧的联合,促进了法德的和解,也为以后摆脱美国的控制,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条件(2)变化:由英法美等国货币主导转向美元主导。产生了国际金融货币协调机构。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3)相同点:都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减少政府开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不同点:里根政府强调减税和调整经济结构;撒切尔政府强调发挥自由市场机制,推行企业民营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