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678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7宜宾期末)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推恩令的施行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D项正确。答案:D2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行省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独立性答案:A3(2017如皋期末)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可见唐朝()A门下省权力最大 B尚书省权力最小C皇帝不参与决策 D注重事前的监督解析:三省分工合作体制,尤其门下省的审核监督职能,可以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可见注重事前的监督,故D项正确。答案:D4“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处的文字应该是()A中书 B尚书C门下 D行省解析:由材料信息“宰相之府”可排除D项,由“临百司、统万机”“其事权不可不专”可知该机构权力很大,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应为元朝时所设的中书省。答案:A5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C扩大了统治基础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答案:C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解析:第(1)题,迁移汉初“郡国并存”的知识指出“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后果”从导致“王国”问题出现的角度回答。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等归纳“措施”;第二小问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意义”。答案:(1)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基础巩固1西汉时期,刘邦为巩固其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A郡县制B封国与郡县并行制C分封制 D行省制解析:西汉初期,为巩固刘姓天下,刘邦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子弟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封国与郡县并行制。答案:B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3(2017厦门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解析: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分工负责,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答案:C4(2017太原期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解析:根据所学,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D项正确。答案:D5“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说明这一制度存在的弊端,故C项正确。答案:C6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答案:B7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解析:题干“汉书记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说明是汉代开始实行的察举制。答案:C8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该学者所谓“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解析:科举制度是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以文治国”属于治国理念,“分科考试”属于考试组织形式,“学而优则仕”具有不合理性。答案:A能力提升9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答案:D10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作用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封建制度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发展演变,其中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项。A、C、D三项都符合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趋势,不选。答案:B11(2017绵阳期末)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分散相权 B培植亲信C重视监察 D更换宰相解析:根据材料“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得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分散相权,故A项正确。答案:A12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解析:察举制注重以才德选官,故A项表述正确;科举制考查的是儒家经典,忽视科技,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A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汉书贾谊传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明)宋濂元史(1)指出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针对其“弊”,秦朝在地方制度上又是如何求“变”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4)综上所述,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是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第(2)问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结果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第(3)问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所以实行行省制度;第(4)问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1)分封制。郡县制。(2)弊端:诸侯(封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措施:颁布“推恩令”。(3)疆域空前辽阔。(4)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材料二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制。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杨晔科举制度评析(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2)与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1)题,材料一强调“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可见地方举荐是关键,由此判断此制度为察举制。第(2)题,材料一、二讲述的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材料三讲述的是科举制;注意从选官的标准、形式两方面分析新变化,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其影响。答案:(1)察举制。(2)新变化: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科举成定制。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