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五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7572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五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五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五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指导意见学习要求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1.了解农奴制改革前的准备。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3.认识“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知识点一改革的酝酿1.背景(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地位下降。(2)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尝试都因地主的阻碍而不了了之。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3.过程(1)思想:借助报纸舆论力量宣传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2)组织: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3)方案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也不愿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工商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赎金。草原地区:地主们逐步分给农奴土地,但农奴要服劳役。4.结果:经过激烈讨论最后拟订了改革方案。知识点二“二一九法令”1.签署: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2.内容(1)政治上: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处理;他们享有公民权利。(2)经济上: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3)组织上: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知识点三进步与局限1.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1)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3)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3.局限性(1)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仍被束缚在土地上。(2)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地主盘剥和奴役。【概念阐释】1.“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1861年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颁布。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该法令有助于促进俄国的近代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思维点拨】1.内外交困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因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为沙皇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2.农奴制改革使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结构图示】 “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影响主题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史料研读史料一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关于纪念日史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史料一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史料二反映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是指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并没有消除社会矛盾,革命必然会爆发。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提示理由:经济上,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提示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史论归纳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1861年农奴制改革从根本上看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从背景上看:改革是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2)从内容上看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部分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交纳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3)从作用上看: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本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题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根据这一法令,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从此以后,他们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史料二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史料一体现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是说:农民成为国家的公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2.史料二反映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的不满情绪。是指“一定份额的土地”。1.史料一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改革过程是由封建地主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内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2.史料二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农民所付赎金高于当时地价;分得土地面积比改革前少;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史论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1)从背景来看:是在战争失败与西方文明冲击下由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2)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产阶级民主的性质。(3)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4)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1.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采取的首要措施是()A.发动克里米亚战争,转移国内矛盾B.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C.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D.拟订改革法令,下发各地进行讨论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封建地主,因此首先借助舆论的力量,以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压力,故B与题意相符。答案B2.在农奴制改革前,俄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种方案。安涅奇卡给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写信表示,自己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看到农奴解放。安涅奇卡的这种态度实质上代表了()A.商业发达地区地主的利益B.农业发达地区农奴主的利益C.草原地区农奴主们的利益D.工业发达地区农奴主的利益解析在当时俄国主要的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安涅奇卡的态度实质上就代表了这部分人的利益。答案B3.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农民之所以如此热烈,主要原因是()A.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B.农民从地主那里分到一块份地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解析从材料来看,农民对沙皇感恩戴德,“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故选A项。答案A4.“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解析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和封建地主利益。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因此,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答案B5.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解析“二一九法令”一方面给了农民以自由和土地,但同时也是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所以,题干中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答案C6.“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A.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C.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D.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成为法律上自由的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答案B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二一九法令”材料二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写出“二一九法令”的签署年份和签署者。结合材料一,从农民状况变化的角度分析法令对俄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此后俄国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比较简单;第二小问要抓住“农民状况变化的角度”来分析,然后对材料一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推动俄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理解;第二小问从参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机构等角度来思考回答。答案(1)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作用: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改革措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B.表达了地主的愤怒C.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D.揭示了改革的性质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选项中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答案A2.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解析从四个选项来看,D的措施最有利于化解农民的敌对情绪,其他三项对农民来讲都是不利的。答案D3.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再次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这说明改革的本质目的是()A.制止农奴暴动 B.实现富国强兵C.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D.增加政府收入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分析可知,改革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C项正确;A项为直接目的;B、D两项并非农奴制改革的本质目的,排除。答案C4.亚历山大二世为了对农奴制实施改革,进行了长期酝酿和准备,这充分表明其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A.反复讨论改革方案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C.缓慢而谨慎D.由贵族地主提出三种改革方案解析A、B、D都是改革酝酿的具体办法,这些办法反映出改革的特点是缓慢而谨慎。答案C5.“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解析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缴纳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排除A、C;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宣布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的。答案D6.1861年,一位俄国人说:“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以下观点最能充分佐证该说法的是()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农民仍然很穷困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农奴脱离村社管理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与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体现了改革的局限性,C农民获取份地的同时要支付大量赎金,这是人民所不希望的,因而C最符合题意。答案C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期待着、众多领地上的那些有头脑的领主们自己来表示,他们打算多大程度上可能改善自己农民的命运。扎哈罗娃亚历山大二世材料二“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农民无非从两种立场出发(一是历史权力,二是物质利益)来看这个问题,从这两种观点看,解放法案对此问题并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华莱士俄国(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俄国的贵族阶层同意改革农奴制的因素。(2)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失望的原因。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一是历史权力,二是物质利益来看这个问题,从这两种观点看,解放法案对此问题并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句话,结合所学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作答即可。答案(1)因素:俄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解放农奴的方案尽可能的保护了地主贵族的利益。(2)变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原因:仍受村社的控制;获得土地要付出高额赎金;农民实际获得的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未缴清赎金前,农民仍受农奴主的剥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