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543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包括词汇教学活动的时效性、句型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语音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等,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一、词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首先先来讨论一下“词汇教学”的实效性。在小学阶段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所以词汇教学就成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们都在积极地想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创设不同形式的词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力求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有一个教学案例,这是一个高年级的词汇教学。该课的话题是feeling,主要教学内容是八个有关情感的词汇,有happy sad proud worried excited nervous angry surprised 。老师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词意。首先老师播放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有民乐的喜洋洋,有黛玉葬花,和一个节奏比较欢快、激烈的迪斯科舞曲来帮助学生感知happy sad和excited。接下来老师就呈现了一些新闻的图片:有申奥成功、环境污染、刘翔夺冠、愤怒的运动员。通过谈论图片来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proud worried excited angry这些词汇。老师还在现场找了一个平时很害羞的学生到前面来,让她进行一个表演,然后现场采访这个孩子的感觉,学生说非常nervous,然后让其他学生来鼓励她。这样也是希望通过一种现场的形式帮助学生来体会nervous的含义。我想这位老师还是想了很多的方法来教授这些词汇。但是这些方法对学生理解词义是否有实际的效果呢?这位老师确实很动脑筋,也尽量想体现新课程倡导的一些理念,比如说通过学生来体验、感受、自我探究的方式来理解英语。这个环节是理解单词的意思,但是我觉得有些活动还是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说刚才讲的最后一种方法,老师找了一个平时比较害羞的孩子到教室前面,然后问她有什么感受,学生说她很紧张。这时候讲nervous这个词,就等于是让其他同学也能感受一下。那么按说呢这个也比较有效,但是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说对于这个同学来讲的话是不是很尊重她?是不是最有利于她的感受?本来很害羞的一个孩子你让她到课堂前面去,站在那,然后让她感到紧张,还要学紧张这个词,对这个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所以说语言教学以外的一些因素考虑得不够周全。如果我是孩子这样至少我会觉得很受打击,好像老师利用我来学这个单词。她会很委屈,尤其当时她自己说很紧张,对不对?那么这就不合适了。那么第一种方式,老师播放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感受音乐带给人的不同的感受?每一种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多数音乐是给人愉快的感受,那么个别音乐可能引起人们怀旧或者是悲哀、悲伤的感觉。但是我们一定要通过音乐来学这个词吗?如果我是学生的话,如果我都不知道现在老师为什么播放音乐,老师是让我来感受音乐呢?还是让我来判断这个音乐反应的什么情感呢?我可能比较难以说清楚。另外每一首音乐对每一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想拿这个作为例子来说明:有时候我们老师可能为了引入某个话题,为了让学生体验某个单词或者某个句子的意思,会做很多铺垫,做很多导入,最后才来找他想说的那个事情。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一节公开课,而且是一个全国的比赛的课。有一个老师为了引入计算机的这个话题,在上课的时候他首先说昨天我新到达这个城市,我很想家,所以我给家里打电话。我给我家里的成员打电话,接着我跟我儿子打电话,打了一会儿电话以后,儿子说他说他不想说话了,他要干什么去呢?他要去玩电脑,他要去玩游戏。哦!从这才引入电脑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是不是就有点太远了呢? 从实效性来说花的时间太多了,得到这么一点点效果。刚才是让学生听音乐,老师先得去找音乐,而且把音乐进行剪辑,说不定还要做一些制作。找图片也用了很长时间。还播放音乐,还要让学生体会听了这个音乐什么感受,最后才再呈现这个单词。可以说老师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觉得这种太烦琐,而且弄不好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绕的弯子太大了。还有一个刚才讲的老师给学生很多图片。有的图片很直观,比方说画一个很沮丧的图片或者很高兴的图片给学生看,说:Whats the feeling?或者How does the person feel?学生马上就能看出来,说出来。但是天安门广场的照片,有污染的,有垃圾,老师希望同学看了这张照片以后,说出哪个词呢?是worried。因为申奥成功了,奥运会马上就要来了,但是北京还有这么多的现象,我们感觉的是worried,这是老师预设的。老师预设的是让学生通过看这个图来体验worried(担忧)这个词,但是我想多少学生看到这个图会产生这种感觉呢?有的人可能感觉责任重大,有的人可能感觉我们有些市民的素质还不够。也许很生气。他怎么是worried?领导才用worried。所以这种活动它的实效性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老师出发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落实到具体活动或者某些活动环节就需要仔细思考了。其实这学词汇我有一个观点,也未必大家都同意,我也知道很有争论,就是说小学是不回避母语的。因为没有那么多语言的基础,比如说有一些用中文设置一些环境来教授一个词,我觉得也未偿不可。比如说都晚上十一点、十二点,你还没有回家,你妈妈会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都会说很担心,那英文怎么说?就是worried。比如说你过生日得到一个非常好的礼物送,你会怎么样?肯定异口同声要说happy。因为这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他的情感也是互通的。我觉得在小学初学阶段可以适当的用用,特别是抽象的东西。实物一定要看到实物直接说,那么有些抽象的东西、虚拟的东西,我觉得在必要的时候是要有母语的。另外就教材来说,个人情感不在小学十五个话题之内,所以教起来就有困难。小学的十五个话题是非常具体的,比方时间、天气、自己的身体、食品、服装、玩具等,非常清楚。个人情感的词不在小学的话题之内,所以教起来就有一定困难了。刚才的案例提到用音乐讲授词汇这个问题,这个音乐还得所有学生都熟悉这音乐他才能知道表示什么情感,那么小的孩子要他了解音乐的语言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实效性来说并没有完全达到教师的目的和意图。还有,就是一个东西产生歧义的时候不适合拿来学一个固定的意思,所以一定要选择。在这个呈现的时候,想刺激他联想的时候,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非常准确,非常典型,因为是先入为主。一定要非常典型。刚才提到一点,就是说如果要刺激联想的时候这个刺激物和这个要产生联想确实要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初中专题里面有这样个例子:就是一个老师为了教平方米的表达,就是square metres,一个数学的概念。这个老师就希望建立一个联想,先做铺垫。怎么铺垫呢?先给学生看一幅天安门广场的照片,我们想这个老师为什么给学生看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呢?原来天安门square有square这个词,老师就想通过这个词来引出square metres。关键问题是广场的square和平方米的square没有任何的联系。引偏了。这样呢,学生听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天安门广场和平方米有什么关系。老师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他设计的不合理,这种联想并没有实现,所以产生一种效率并不高的现象,甚至是无效。可能有一些活动的设置上是人为的造成了一些困难。我记得有一个案例:在学一年有十二个月时,教学情景是融在了birthday话题里面。老师的切入点就是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在一月份,然后问学生你的生日是在什么时候?学生用中文回答说我的生日是在十月份,老师就提出十月份进行讲授。讲完了以后再问另外一个孩子,那个孩子说是在八月份,老师就提出八月份进行讲授。这样的话就把一到十二个月给拆开了,结果讲完了以后学生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个是几月份了。这个是不是也是一种舍近求远的情况呢?这倒不是舍近求远,是先入为主,因为人都有先入为主这种定式。像字母是要有顺序的,很重要,因为你要查字典或者查一个小区,都是按顺序排的,所以它的序列性是很重要的,那么一完全打散以后,他先入为主就没有树立起来。像这个月份也是个有序列的,有序列的东西就最好按序列走,给他一个最初的印象。如果开始就打碎了,开始印象就是错的,那么今后再建立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重视这个词的价值在什么地方,然后从这切入。另外为什么说这个案例学生学习可能有困难呢?因为当你说你的生日是几月的时候,学生在告诉你生日的时候,整个交际活动的中心是什么?是生日。所以大家都想的是生日,而把这个月份作为一个次要的信息。但是如果你作为一个新知呈现的环节这么做的话,就会使这个新知识的地位降低,注意力转移了,这样学起来也并不是特别的有效。所以学生学完以后不知道到底是几月是几月,因为他关注的兴奋点不在这个月份上,而是在于生日,就是整体的生日概念。王老师你的生日是哪月?李老师你的生日是几月?这个是他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如果你呈现新知的时候你不要过多的引入其他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不要使关注的焦点是新知以外的事情。这个他可以改革一下,说完以后他有一个序列表,张三是十月放在十月,李四是十一月放在十一月。完了之后从头数,一月是谁,二月是谁,这样就可以了。他有一个序列性。但是最后即便排序列的话,一月是谁,二月是谁,你的关注点还在生日。要按月份排,以月份为主。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看教学环节,如果你是在复习巩固环节,你要让学生说生日这是毫无问题的。在呈现新知的环节特别需要注意。要讲授的内容主要反应一个什么意思,这是最主要的。比如月份,它是一个序列的。其实有些单词,比如星期几、月份,它实际上是个序列的。所以我个人主张就是直接告诉学生一月份是January,二月份是February。因为你没有必要一定要产生联想。一月跟什么有联想?这个词跟其他词没有联系的,而且一月和二月单词本身也没有任何的关系。而且从心理上来说,当一个新的知识不巩固的时候又掺入一个更不巩固的知识,这两个东西就混了,记忆的边缘就产生了互相一种渗透,就模糊了,这时候恐怕一辈子都解不开了,这是特别要防止的一种现象。我们在高年级的时候有的词可能会有很多的意思,比如像Chinese,它有语文,有汉语,还代表中国人,它有不同的意思。而这个词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它会不断地出现,但意义不一样。有的老师就会在高年级教这个词的时候把前边学的词义和本节课学的词义进行一个对比,或者是进行一个区分,这样的做是不是必要呢?这个一定是在呈现这个意思的环境中看它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不要乱扯。一定要每个词义都在每个词义所产生的环境中出现,这样才好操做。把所有的产生词义的情境全剥离去进行对比,没什么价值,因为孩子们不是研究语言的。他是学了语言要用语言的,为什么非给他在比呢?有的老师希望产生联想,其实这种联想有时候是可以的,但是很多情况是不必要的。如果有些意思他已经掌握了,你就不要再去一定让他牵扯出来。还有一种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老师把那些拼写相近的单词也联想起来。还有包括发音相近的。越搞越糊涂。本来不糊涂,比一比糊涂了。老师本来想达到一种区分的效果,但是好像却适得其反了。这就是负效益了。所以说老师除了要研究教学的方法之外,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学和他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另外在词汇教学这方面,到了中高年级对词汇还增加了认读和拼写的要求。尤其到了中年级出现了一些单词是需要记忆的了。学生从低年级不要求记忆单词到中年级需要记忆了,一时难以转变,很难适应。因为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记住一个单词可能会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背单词成为令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背单词之所以成为令学生和老师最头疼的事我认为是自讨苦吃。为什么呢?单词本身就不是背的。“背”这个字本身就有含义的。什么叫背?你说背单词,到底怎么做叫背单词?就是能够把单词拼写下来,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很多的单词。短时间内记很多单词,他怎么记?根据什么来记?那可能就是一种死记硬背了。背单词就是把它拼写出来。包括也会说出来。怎么说?是看见单词说?还是我说中文你说英文?可能老师所想达到的是当我给出一个实物或者创设一种情境,学生能马上把这个单词调出来,能够在这个情境中应用。给出一个情境然后说出一个单词,人怎么可能在一个情境下只说一个单词呢?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只说一个单词吗?比如说我要说“桌子”,我给一个情境你给我说这个桌子来。我说“课堂教学”,你说“桌子”,不可能的。什么都会产生歧义,你可能说我们吃饭在哪吃啊?农村孩子说蹲着吃,他还是不能说出“桌子”,所以有时候费力不讨好。所以我为什么说这个背单词是自讨苦吃呢?老师其实没有认真去思考:我让学生背单词到底有没有效果?到底符不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符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学生当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指导下,甚至在老师强迫下去背单词,所以很痛苦。我一直反对背单词,但是很多人认为单词不背怎么学?不背单词怎么学英语?关键问题是单词不是背的。我们通过反复的接触英语语言素材,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各样的活动理解单词的意思,体验单词的用法,然后再听说读写的活动中用单词,逐步地去掌握单词,而不是孤立的去背单词。比如你刚才说短时间内背很多单词,我们可以做到,但是这种强记肯定是无效的。它的效果可能是很低的,今天记住了,明天就忘掉了。还有这个孤立地去记单词的拼写,比如说老师说一个词,学生马上拼出来,这也是没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人们在拼单词的时候多数情况是根据单词本身的读音去拼的,因为单词本身的读音和拼写是有一定的关联的,而不是机械的去拼。有些老师可能有这种活动:让学生说一个a打头的、五个字母的单词。有点像智力测验,这些就纯粹靠记。学生可能说一个apple,但是老师可能说不对,可能说另外一个a打头的。这不是老师头脑中想的那个词,所以他就说这个不对。这种活动表面上看是有效的,实际上是不符合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所以一说起背单词,我是非常有感受,我是希望老师们认真地反思:单词究竟能不能背?背的效果怎么样?这一点我是这样想的:为什么学生都说在背单词时感到困难?老师、学生、家长都苦恼,社会也在炒这个怎么记单词。我们先说小孩儿是怎么记这些东西的,其实小孩儿是整体记忆。比如特别小的孩子,你告诉他“人民日报”,他能顺着说下来“人民日报”。你遮上一个词,他就不认得了。这不是他的缺点,是他的优势。他能背好多唐诗,都是整串整串背下来,你说一个字,他就不认得,这是他的优势整体背的优势。我们现在非让他孤立地去背,这实际是他的劣势。我们应该是在人发展期间借着他的优势顺水推舟进行教学,而不能把他的优势扔掉去抓住他的劣势,让他感到非常痛苦。这个背单词拼写是水到渠成的事,见的多了,念得熟了,该用的时候再强化一下就记住了。当他刚刚认识这个词就开始做拼写,那是他最痛苦的时候,所以这个时机不对。所以我认为孩子整体记忆是他的特长,他可能会用英文把整个故事都叙述下来,但是他不会拼写里边的单词。那什么时候去拼写呢?课程标准中二级对写的要求都没有特别强调这个拼写问题,就是说时间还不到呢。刚才说一年级不要求记单词,这个记忆不是你要求和不要求的问题。你要求他记,他也未必记得住。你不要求他记,他未必记不住。我们做过一个初一学生调查,就是让学生随便写记得住的词,学生们写出来的词不都是这个老师教的,那就是说老师教的这些词不都在孩子们写的词条里面。谁对哪个词感兴趣他就记住了,对这个词不感兴趣就记不住。比如dinosaur,很多大人觉得恐龙是多偏僻的词啊,好多小孩儿都记得住这个词,但是有些很简单,像arm,就记不住。为什么呢?他有他的记忆规律。所以我觉得教学要顺水推舟,不要给他造成困难又说他过不去。所以不适合把单词提出来,在离开任何环境下让他背这个单词,这是人为造成的困难。假如它不断的出现,不断的出现,然后在出现的时候不断的强化,他就自然记住了。虽然大的环境不适合学外语,但是在小的局部的环境上可以造成外语环境,也就是说这个词不断地自然的浮现,耳濡目染。我们给他制造这么一种环境让他去记住,最后强化一下,因为拼写还是要记一记的。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去强化一下,不要在他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去做这件事。综上所述,我觉得在词汇教学方面,首先在呈现词义的时候一定选择最典型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方法,避免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歧义。另外就是词汇教学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运用,然后在用的过程中去逐步地掌握这些词汇。句型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词汇学习只能说是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经常要求词汇教学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的话就要涉及到句型教学了。在小学阶段如果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句型就能为学生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和进行交际打下一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们也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句型的能力。一般来说老师在常规句型教学或者是对话教学中会采用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然后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整体感知、理解这个句型所表达的意义;接下来就是结合词汇教学初步学习句型;在学习、感知和学习之后老师会组织一些活动来进行操练,帮助学生达到一个熟练度;最后再设计一个真实的任务来强化交际运用。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课例片断(刚才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短时间之内使学生快速地达到语言的熟练度。这个活动属于句型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它的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我想说这个Shall we?是不是一个句型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语法就是句型,就是结构。实际上这个不准确。这个Shall实际上是一个情态动词,情态动词在这个语境下就表达一个建议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句型。什么叫句型呢?就是基本的句式结构,叫做句型。所以严格来讲这个不叫句型。但是我们不严格的讲呢,这也是一个常用的说法,我们把它叫句型也可以理解啊。这个我就简单说这么多。那么关于怎么去练这个句型的问题,刚才李老师也总结了,老师们一般是创设一个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然后结合词汇教学来学这个句型。怎么学习呢?我估计是老师呈现句子结构,然后解释这个用法,学生跟着说,然后组织游戏活动,巩固操练,最后设计真实任务。根据我的观察,有时候这些巩固操练活动,包括后面所谓的交际真实任务实际上有时候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呢?他都是很机械的。学生随着说Shall we go to,Shall we go to,Shall we go to很机械的,不动脑筋地随便说一个,另外一个学生简单地做一个回答。教师的目的就是达到一个语言的熟练度,这样在后面的综合运用中可能会降低一些难度。这个我其实不是特别的同意。因为语言的这种训练,熟悉度是一回事,真正的理解和能运用是另外一回事。比如说英文中的单数三人称动词加s的问题,这个规则很简单。如果我们在初中或者在小学阶段为了熟练度我们练一千次,练一万次,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这些东西不是简单的通过机械训练能解决的。像这个Shall we?这种句型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机械的训练就能提高熟练度的。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真实的活动,要让他能用到这个句型,而且用的时候不光是说一句话。如果只说这一句话的话不是真实运用。为什么呢?生活中的人们不会只说一句话的,肯定是有一个前后,前后还有很多其他话语的。在这种语境下他能够用Shall we?来表达才算真正地运用。所以我主张:这种机械的练习可以有,但是要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个机械练习呢,就是为了说熟了这个句子,就像“吃葡萄不吐皮,不吃葡萄倒吐皮”,把嘴皮说利索了。达到这个目是可以的,但是很快就要过渡到情景中去运用。在这种情景下多次出现也是一种练习。比如说像刚才这老师教的Shall we?这个句型,它必须在一特定情景下出现,人与人在说话的时候碰到这种情景时就能提取出这个语言来。假如练的时候没有情景的话那么当用到的时候也就提取不出来。为什么造成会说不会用啊?就是因为长期的训练是没有情景的,俩人一对说,说的一溜够,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等碰到这个情况也想不起这个语言来。所以说操练也要给他在一个特定情景下反复地去说,换汤不换药嘛,换情景嘛。情景下对这个语言的要求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个场地啊,换个人呐,他都能练这个句子,同时又建立一种联系,他在生活中用的时候就很容易就提取出来了。所以要改造一下。如果这个环节老师给他提供一个情境,比如说是在吃完饭后一个同学邀请另外一个同学出去做一件什么事情,学生把这个句型在一个情境下去运用,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吧?在句型教学的时候一定创设一个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知、去学习、去掌握。老师们也在努力地去这样做。比如说:在学习话题feelings之后,老师就让学生写一篇心情日记;在学完munication通讯方式的话题之后,教师让学生开展一个调查,调查班里同学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是什么,然后制作一个通讯薄;在学完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之后让学生去寻找在某一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制作一个欣赏卡。这些活动都可以达到语言和活动的兼容度。但是也有一些活动可能在这个兼容度上做的就不是特别的有效。比如说:在学习my room这个话题之后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设计自己理想的房间的活动,在设计房间的过程中,学生在贴也好,画也好,会用很长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是不需要语言的;在学完了colour之后,老师发给每人一张没有颜色的图画让学生去涂颜色,当然在涂色的过程中也没有语言,就把英语课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了。这是一种语言和活动的兼容度不够的活动。另外一种就是说语言应用可能会有偏差。比如说:老师设计的活动是购物,他想操练的语言是:Its cheap.和Its expensive.但是由于老师设置情景有偏差,造成了学生所操练的语言是How much is it?很少说到Its cheap/expensive.这些活动我想可能都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设计这种任务型的交际活动的时候怎样做才能使语言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呢?就刚才提的几个例子来说,很多老师觉得我设计的很多活动或者说根据一些理念所设计一些活动觉得效果不好。比如说第一个例子,老师让学生设计一个理想的房间,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学生用There is描述这个这个房间,以此来运用There is这个句型。我认为这个活动设计是非常好的,但是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去设计,设计的时候他不需要用英语,这是不是浪费时间呢?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绘画水平和其他的水平会影响他去做这件事情。我们不需要他画得很好嘛,我们需要画一个简单的图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让学生做这个活动,学生喜不喜欢做?学生很喜欢做。学生很喜欢做就对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另外一个理念:任何一个课堂上学生喜欢做的活动就说明它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谁也没有说英语课堂上就不能做其他的活动。我们现在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图或者设计一个房间,或者做类似这样的活动,我们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我们不反对让学生去设计,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们所针对的是:现在英语课一星期只有三课时,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上要花十分钟去做设计,去做涂色的这种活动,是不是效果很好?一般我们建议老师们在课前让学生做这件事情,然后拿过来做这个现场的交流。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就是尽量地节约课时。我个人觉得可以让学生画的时候略微简单一些,不需要他画得很精美,很准确,示意图都可以。另外也可以课前做,课后做,课堂再拿来去交流。但是我想说一个观点,就是说:不要以为英语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是英语相关系的,不允许做任何其他与英语没有直接联系的其他的事情。这个是不能那么理解的。我们很多其他的课堂,如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只局限于这一个学科的。为什么小学特别强调综合课呢?就是不要只想着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这个我想老师们可能还不完全认可我们的观点,但是没有关系,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那么关于第二个例子,是老师需要学生涂颜色,涂完颜色再去说。这是小学英语课堂经常用的活动,而且国外很多文献里反复建议的。老师们也担心:我涂半天颜色,最后说几句话。其实这也是一样,就是涂颜色本身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尽量缩短它的时间,但是这个环节不能省略,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说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活动:设计一个脸谱,就是京剧那种脸谱,是一个简图,黑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给脸谱涂上颜色。涂完颜色以后再去说我这个脸谱的脸是什么颜色,鼻子是什么颜色,相互做介绍,然后到课堂上去展示。学生做的很开心。在这个活动中涂脸谱要花一点时间,但是由于它比较真实,学生在介绍脸谱的时候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所以达到的效果并不亚于你直接去练这些颜色的那些活动。就是说一些必要的、使学生感到愉悦的活动是应该做的;我也理解李静老师的意思:那英语怎么办?所以应该让学生做这些活动,但是由于是英语课堂嘛,还是要有点语言表述。不是不做那些那些活动,要使得课堂丰富,那些愉悦和高兴的事情是要做一点的。语音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下面再来说说语音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先来看一个语音教学案例。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感知字母O在单词中的两种发音,教学对象是三年级。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的处理和实施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例片断对刚才的片段进行一下点评。刚才片段里面老师实际上是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单词,感知O在不同单词里不同的发音,引导学生去观察它的区别,最后发现这个O发音规律。我个人觉得这个效果还是可以的。当然大家在案例里面也可能看到学生在贴单词的时候贴的并不准确,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一个是因为这个O本身的发音到底发/u/还是发/o/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另外在贴的时候我估计有的学生不知道到底是根据什么来贴,可能理解有误。老师是希望他根据这个字母的发音来分类,发/u/的音的单词贴在这边,发/o/的音的单词贴在这边。但是也许由于他受别的同学误导,比如说他根据这个单词主题类别来贴,比如这边贴的是水果orange,另外一个同学拿着水果,他也贴到水果那边去,可能有这个误导。那也就是说老师的示范和指导没有说的特别的清晰。我们拿这个作为一个小的案例。我们现在讲的是实效性,我们要考虑:第一是教学本身设计是缺乏这种合理性导致的实效性不强呢?还是我们最后让学生展示的时候,这个活动没有反应出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这也是值得思考的。有的老师看到这个案例,说:这个学生怎么贴的都不对啊,是不是这个活动效果不好啊?不一定。因为这个方法是很好的。让学生观察,然后发现。这方法非常好。学生贴错不是个坏事,老师可以引导大家再读一遍,再说一遍应该贴在什么地方。读一遍后会发现,哦,这个读音和其他那几个不一样,那学生自己就会把它挪过去了。这个活动如果想更好地发挥它的效果呢,老师的做法可以再改进一些,比如说:学生多数已经都贴对了,说明他会读这个音了,那么还要不要老师后边再带读呢?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来读呢?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来更正呢?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读,自己去修订就更好一些。刚才我所说的就是:一个活动的最后的效果可能牵涉到三个方面:一个是设计的效果;一个是实施过程的实效;还有一个就是最终的结果。今天呢我们从词汇、句型以及语音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我的建议能带给老师们一些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