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6课 逍遥游(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6072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6课 逍遥游(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6课 逍遥游(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6课 逍遥游(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06课 逍遥游(第1课时) 1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 ,战国时期蒙地(今安徽省蒙城县)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世将他与 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名篇有 齐物论等。庄子今存 篇,其中内篇七,外篇 ,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2阅读课文第1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1)北冥有鱼( ) (2)其名为鲲(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5)而莫之夭阏者( ) (6)蜩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 ) (8)抢榆枋而止( )( ) (9)宿舂粮( )3阅读课文第1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北冥有鱼(通“_”,_)(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连词,_。代词,_。)(3)怒而飞(_)(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指示代词,_。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5)齐谐者,志怪者也(_)(6)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7)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一种珍稀动物)(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9)亦若是则已矣(_)(10)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11)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12)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_。_。)(13)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_。_。_。)(14)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_。_。)(1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动词,_。_。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16)之二虫又何知(_)4阅读课文第1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的特点。(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译文:_(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_(3)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去”的状语“以六月息”后置。“覆”的“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译文:_(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句。“覆”的状语“于坳堂之上”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译文:_(5)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夭阏”的宾语“之”前置)译文:_(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固定句式。“奚以为”固定句式,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文:_(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知”的宾语“何”前置)译文:_ 1周 道家 老子 逍遥游 三十三 十五2(1)mng (2)kn (3)tun (4)o (5) (6)tio (7)xu (8)qing/fang (9)chng 4(1)那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2)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3)(鹏)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4)在堂上低洼的地方倒一杯水。(5)没有什么能阻碍它。(6)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7)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1如何理解题目“逍遥游”的含义?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2分析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3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4一、二两段中有什么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1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北冥(mng)尘埃(i)坳堂(o)抟扶摇而上(chun)B鲲鹏(kn)夭阏(yn)蓬蒿(ho)学鸠(ji)C晦朔(shu)泠然(lng)宿舂粮(chng)决起(ju)D蟪蛄(hu)榆枋(fng)蜩与学鸠(tio)数然(shu)2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常以身翼蔽沛公B夫列子御风而行以疲敝之卒御狐疑之众C未有知其修者也乃重修岳阳楼D适百里者,宿舂粮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3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彼且恶乎待哉A不相同,不相同B不相同,相同C相同,不相同D相同,相同4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D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则芥为之舟 以五百岁为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彼且恶乎待哉A不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D相同,相同。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C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D众人匹之,不亦悲乎?7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字,从活用角度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置杯焉则胶而后乃今将图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此亦飞之至也A/B/C/D/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溟徙于南溟的壮观图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像,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10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们分别与画线的上句构成对偶。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琼浆,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 ,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如此适心任性地翱翔,该是多么的逍遥啊!11著名风景区洪椿坪以植被繁茂为特色,到处绿叶连云,翠色似海。春夏之晨,雾气弥漫,枝叶如洗,令人心醉,故名“洪椿晓雨”。寺中有一副对联,请根据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拟出下联。上联: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下联: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悬挂。B置杯焉则胶 胶:着地。C而后乃今培风 培:增加D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去以六月息者也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适百里者,宿舂粮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逍遥游)(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秋水)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知识B旬有五日而后反 反:通“返”,返回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相:做相国D或谓惠子曰 或:有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B庄子往见之 及其所之既倦C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 于是余有叹焉D亦若此矣 死已三千岁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俨骖騑于上路 B虽然,犹有未树也。C奚惆怅而独悲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构建一个富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的、和谐广大的精神世界,这反映了庄子对绝对心灵自由的追求。B“庄子钓于濮水”是中国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C“惠子相梁”文章比喻巧妙贴切,以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D选文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夫 鹓 雏 发 于 南 海 而 飞 于 北 海 非 梧 桐 不 止 非 练 实 不 食 非 醴 泉 不饮。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4)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2017年高考江苏卷】名句名篇默写。(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诗经卫风氓)(2)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3)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4)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5)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论语宪问)(8)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2【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习惯性误读字的读音。A抟“tun”;B阏“”;C决“xu”2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理解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是表选择的连词,“其,其”当“是,还是”讲。其它都是代词。所以选B。5C【解析】相同,都是动词,“作为”的意思。不同,是副词,况且;是副词,将要。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6A【解析】B项的意思是“吃饱的样子”,C项的意思是“这之后”,D项的意思是“一般的人”。7A【解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怒”,奋起;绝,穿越; 名词活用为动词。“胶”,粘贴;“南”,向南飞;“上”,向上飞;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至”,极点。8D (一)1C【解析】文言实词要依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本句“而后乃今培风”的大意理解是“之后就凭风飞起”,可见“培”的含义是“凭”。2A【解析】是说天的颜色。是说蜩与学鸠的浅薄见识。排除这两句即可选出正确答案。3C【解析】C项,理解错误,文章虽然谈到了“小大之辩”,但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有所待”的。4看起来那样苍茫的天空,那样的色彩真的是它的本来色彩?还是因为太远了而目无法看清。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解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句子的得分点,要依据语境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苍苍”苍青色;“正色”真正的颜色;“至极”看到尽头。“决起而飞”急速起飞;“抢”碰触;“控”落下;“之”动词,到;“南”动词,向南飞。(二)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高考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学过,我们可以联系教材,并结合原文语境来分析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A项,“知”通“智”,才智。故选A。2D【解析】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平时要不断的积累,结合着语境分析,D项,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句末,相当于“了”。A连词,表修饰;通“耐”,能。B代词,代惠子;动词,向往、追求。C在这个时候;对于这件事。故选D。 3C 4B【解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B项,“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有误。故选B。5夫 鹓 雏 发 于 南 海/ 而 飞 于 北 海 /非 梧 桐 不 止 /非 练 实 不 食 /非 醴 泉 不 饮【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表达能力。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可根据名词做主语、标志性词、常用于文言句首或句尾的文言虚词等特点断句。本题可根据文言虚词“而”,根据句式“非”断句。6(1)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3)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4)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参考译文】(2)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两位大夫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想将国内的政事托付给您而劳累您。”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楚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 鹓雏从南海出发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刚好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鹓雏,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1(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 (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 (8)在地愿为连理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今年的八句依然沿袭往年的习惯,即高中四句,主要源自诗经氓逍遥游锦瑟赤壁赋;初中两句,源自相见欢天净沙秋思;课外两句,源自论语和长恨歌。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诗歌和古文兼顾,而去年以诗歌为主。应注意“浩浩”“冯”“御”这几个字的写法。【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2(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解析】诸子散文与唐代铭文,一散一韵。注意语境提示和不写错字,注意“匹”“庐”的写法。【名师点睛】名句默写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给出上句填写下句,另一种是给出情境进行填空。本题属于后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