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0165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牡一中2018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42题,84分)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B. 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 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材料反映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而是强调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B项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2.“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 B.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 C.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D. 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观念注重血缘,注重亲情,“尊祖敬宗”。故答案为A项。分封制是到地方上建立诸侯国的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制度,仁爱思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主张,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官僚政治B. 中央集权C. 天下为公D. 家国一体【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官僚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天下为公开始于夏朝,故C项错误。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 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见秦汉时期设的朝议制度和唐代设立的三省制都有利于发挥大臣参政议政的作用,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选D项。5.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6.某一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的官员有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户部、盐铁、度支等,该朝代是A. 秦朝B. 西汉C. 宋朝D. 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户部、盐铁、度支等中枢官员出现于宋朝,故C项正确;秦朝的中枢机构是三公九卿,西汉的中枢机构是内外朝,唐朝的中书机构是三省六部,故ABD错误。7.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下的机构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该政治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行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地方的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各行省长官相当于是由中央机构中书省派出的官员来管理地方,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下分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不能说是行动的中央政府,排除A项;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排除C项;皇帝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排除D项。8.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推恩令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度 D. 察举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来看,这里的制度应该是汉朝制度,而且“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所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的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推恩令,因为这一制度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王国不会威胁中央集权,故选C;推恩令是为解决郡国并行制下的王国问题的,故排除A;郡县制和察举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9.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A. 西周实行分封制B. 西汉设置刺史C. 宋朝设通判监察D. 唐朝实行三省制【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答案为D项。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刺史是监督地方官员,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B项;宋朝的通判监察地方官员,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C项。10.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A. 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B. 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C. 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为D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并非有效解决了二者的矛盾,排除C项。11.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A. 儒学思想渐趋衰微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 官场风气世俗化D. 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宋代谏官敢于顶撞皇帝,但到了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的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皇帝的权威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从汉代开始一直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A项错误;C、D都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2.关于明朝内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B. 职权范围不明朗,可统领六部百司C. 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D. 直接导致明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答案为C项,排除A项。阁臣拥有票拟权,内阁不能统领六部百司,排除B项;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同内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13.下列措施有利于限制地方分权势力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酎金夺爵汉武帝设置中朝宋太祖派文臣管理州郡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了限制地方权力实行了郡县制,汉武帝为了限制地方权力实行了推恩令、刺史制度、酎金夺爵等,宋代为了限制地方权力派文臣管理州郡,故正确;汉武帝设置中朝是为了削弱相权,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14.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15.唐制,皇帝朝见百官后,另和宰相讨论,旁人不得参加,门下省的谏官例外。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可以由这些“言者无罪”的谏官来讲。由此可知,唐朝谏官A. 主要的职责是秉笔直书B. 一定程度缓冲了君相矛盾C. 是门下省的上一级机构D. 凌驾于皇权之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可以由这些言者无罪的谏官来讲”说明唐朝谏官起到了缓冲君相矛盾的作用,故B项正确;负责秉笔直书的是史官,故A项错误;唐朝谏官是门下省的属官,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唐朝谏官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故错误。16.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 秦朝的太尉B. 唐朝的中书省C. 宋朝的通判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机构只能将所接到的命令写成文字传达下去,自己是没有一点权力的,结合所学知识最符合的应该是清朝的军机处,因为其只能就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D选项。A选项掌握军事权力;B、C选项都与传达无关。17.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A. 周武王B. 秦始皇C. 汉高祖D. 汉武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郡县”、“王国”、“侯国”等信息可知,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周武王时期不存在郡县制,A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与材料“王国”、“侯国”等信息不符,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但要迟于汉高祖时期,D项错误。1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够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的是A. 杯酒释兵权B. 收精兵C. 削实权D. 制钱谷【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设转运使,转运地方大部分财政,即“制钱谷”,消除了地方割据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杯酒释兵权、收精兵是解决军事问题,故AB错误;削实权是解决宰相权力和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故C项错误。1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A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有关;隋朝时期,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B项与科举制有关;C指的是宗法制;D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0.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A. 设立六部替代中书省B. 设立殿阁大学士来辅助施政C. 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 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弥补相权被废后形成的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的权力真空,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六部没有替代中书省,故A项错误;宦官不可能弥补相权被废后形成的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的权力真空,故C项错误;特务机构充当监察机构,也不能弥补相权被废后形成的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的权力真空,故D项错误。21.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A. 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B. 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C.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D.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大一统局面实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故选A。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宗法家族观念对维系家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家族观念也容易导致分裂,C项错误;D从属于中央集权体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意义【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1)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3)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主制的形成B. 个人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主要特征C. 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 古希腊航海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答案】C【解析】决定古希腊民主制形成的是经济因素,即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不是地理因素,A错误。B、D材料未体现,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种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影响,即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重要影响,C正确。23.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答案】D【解析】“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A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不是“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B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驱逐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故D项正确。24.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的基本特征是A. 地域辽阔,农业发达B. 法制健全,等级森严C. 中央集权,分权制衡D.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两百多个小国,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25.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十二铜表法从本质上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第项。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史实相符,本题应选C项。26.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被铲除,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确立的事件是A. 梭伦改革B. 克利斯提尼改革C. 伯利克里改革D. 债务奴隶制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按地域划分十个选区,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从而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确立,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A项错误;伯利克里改革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故C项错误;梭伦进行了债务奴隶制改革,故D项错误。27.柏拉图曾就雅典民主政治指出:“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其意在表明A. 民主制的核心精神是自由B. 对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担忧C. 民主制度维护了公民权利D. 雅典民主制度缺乏法律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柏拉图认为雅典直接民主 下,公民的权力没有任何的约束,公民本身也没有任何需要约束的觉悟,这样的发展趋势最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崩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故A项错误。民主政治并不是维护公民的权利,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有一定的法律保证,故D项错误。28.中国皇帝说朕即国家,宣扬君权神授;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下列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法律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服务的B. 皇帝的命令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C. 古代中国和罗马的皇帝都拥有至高无上,超越法律的权力D.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都没有法律,只有皇帝的命令【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强调的是皇帝的意志至高无上,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体现,A正确;“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符合罗马的特点,故B项正确。古代罗马和中国皇帝权力都是至高无上的,故C项正确;在古代人治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皇权至上并不妨碍重视法律,罗马就是典型的例子,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9.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的是A. 保护私有财产B. 限制贵族权力C. 维护平民利益D. 扩大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故选A;十二铜表法从根本上保护贵族利益,排除B;C不能体现,排除;废除债务奴隶制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30.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A. 受政治体制的约束B. 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C. 女王有较高的素养D. 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责任内阁制已经建立,国王统而不治,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31.下列关于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第一位首相内阁是王权专制的工具内阁其实是对议会负责A. B. C. D. 【答案】B【解析】责任制内阁制度的确立宣告国王“统而不治”的正式开始,排除,其他均是关于责任内阁制正确表述,选择B正确。32.下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下面是对史实的推论。其中表述正确的是史实推论A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B178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C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原则D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德国继承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加强在议会的作用是1832年议会改革后,而不是1688年英国发生的“光荣革命”,排除A。法国于1875年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排除B。国家权力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原则,而不是“联邦制”原则,排除C。德意志的统一是普鲁士主导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的,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33.“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每个州都开始自己征税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A. 邦联制B. 联邦制C. 三权分立D. 总统制【答案】B【解析】材料的内容是各州有很大的权力,联系美国建国之初实行邦联制,美国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各州权力很大,这使美国面临严重危机,所以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局面的出现正是邦联制实施的结果,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联邦制,需要掌握联邦制确立的背景和1787年宪法内容以及邦联制的局限性,解题时注意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34.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能够制约国会,众议院也可以提案弹劾总统,这其中有20世纪70年代“水门事件”的主角尼克松、90年代的“绯闻事件”的主角克林顿。美国的这种政治现象充分体现了A. 法律至上B. 分权制衡的原则C. 两党政治D. 联邦制【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总统和议会互相制约,这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故B项正确;法律至上指的是美国宪法高于一切,材料信息未涉及法律的权威,故A项错误;美国的两党制指的是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互相制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在保证中央政府绝对权威的基础上,各州还保留一定的自治权,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出,故D项错误。35.下列关于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 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C. 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D. 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首相对皇帝负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英国的国家元首为英国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故A.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这一说法错误。B.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C.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和D.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皇帝负责,以上说法均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英法美德的政治国家元首【名师点睛】本专题的各考点很少单独命题,般试题将各国的政治体制进行对比,既有要求分析相同点的试题,也有要求分析不同点的试题。从考查的角度分析,对各国也有所不同:英国强调民主政治进程的渐进性,英国民主政治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产物;美国强调法治建设和三权分立制度在美国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法国强调共和政体形成的艰巨性,重视对“艰巨性”原因的考查;德国强调其代议制民主政洽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36.马克思说:“以议会的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所说的这个国家是A. 英国B. 德国C. 法国D. 美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可知,“粉饰门面”是指德国在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材料所述内容与A、C、D三项不相符。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名师点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高考主要从两个方面考查:(1)进步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方面巩固了德国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这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2)局限性: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有很强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很多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认识德国君主立宪制专制主义色彩的表现及其影响。37.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个国家应是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德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的建立过程尽管艰难,经历了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帝制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共和派以一票之多通过了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故C符合题意。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8.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标志是A. “光荣革命”的胜利B. 权利法案的颁布C. 大宪章的签署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答案】B【解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限制了国王的权利,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B正确;“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不是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标志,排除A;1215年大宪章签署,不是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标志,排除C;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而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已经建立,D错误。点睛: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39.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议会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A. 工业资产阶级渐入政权中心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C. 新贵族赢得了被选举权D. 无产阶级控制了国家政权【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城市与农村居民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席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所以本题选A;B,C,D不符合史实。点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的代议制确立与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结合教材不难选出此题。40.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原则的是A. 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B. 规定国家采取联邦制度C. 规定不论性别、种族,人人平等D. 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答案】A【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原则体现在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故选A;B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不足,排除C;D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排除。4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说:“有一群社会精英,他们说,改变晚宴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这里所说的“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而实现了“换掉了”目的的历史事件是()A. 内战爆发 B. 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C. “光荣革命” D. 承认美利坚民族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不流血”“换掉了”说明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政权的更替,应该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光荣革命”,故C项正确。内战属于流血性质,故A项错误。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仍然带有流血形式,故B项错误。美利坚民族独立是从英国殖民地中脱离出来,显然是战争形式下获取。故D项错误。42.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A.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B. 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C. 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D. 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是美国国歌,故A项错误;“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是英国国歌,故B项错误;“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是法国国歌,故C项错误;“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是德国国歌,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题,16分)43.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丞相经历了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阶段,到常常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的“群相”阶段,再到兼相丞相没有了。这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读史札记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四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家像一个“四肢指挥头脑的怪物”。美国的建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伯里克利为防止公民“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而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及美国解决“诸多棘手问题”的措施。【答案】(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2)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津贴制。(3)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等法律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原则;确立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美国:制定1787宪法,确立联邦制。【解析】【详解】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 “独相”指的是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群相”指的是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兼相”指的是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概括得出: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为防止公民“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而采取了津贴制。第(3)问,“办法”,依据所学知识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等法律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原则;确立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等方面回答。“措施”,依据材料四信息“四肢指挥头脑的怪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制定1787宪法,确立联邦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