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7782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课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课标解读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单元知识结构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教学方法本课众多思想家,原始资料较多。可以引用史料,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明确论从史出的道理。又因为学派及代表人物较多,所以采用列表比较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对比。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和记忆。教学结构社会热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迎宾)-历史原因(孔子思想,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历史现象再现(“百家争鸣”各派别及主张,重点讲述儒家思想的形成中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当今借鉴(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及世界和平的影响)导入新课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名乐手,击缶迎宾,高声吟诵着几千年前孔子写在论语中的名句,气势恢弘,场面盛大震撼。诵读的内容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在汉字章节中,活字印刷板中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和”字。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历史悠久,传统优良。 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中华儿女甚至全世界的人们景仰?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讲述内容讲述内容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规律揭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讲述内容3、主要派别代表: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派别,分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P4历史纵横)简单介绍各派别的主要观点。(1)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A、“道”为世界的根本,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B、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看不到事物的转化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庄子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的思想A、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B、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2)法家学派韩非子:(李悝,商鞅)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不阿贵” ;讲述内容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辩证法的思想。(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列表比较各派别主张:(儒家思想第二目详细讲述)所处时期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春秋儒家孔子?战国孟子?荀子?春秋道家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战国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节俭”知识活用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各自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讲述内容4、历史影响合作探究2: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述内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简单介绍孔子生平(P5)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孔子的思想A、核心: “仁”,爱人(核心)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反映出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立场上,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一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B、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合作探究3: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进步性: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2)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C、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讲述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语文课上学过的古文:“有教无类”(创立私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成就:潜心办学、编订整理出“六经”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2、孟子的思想观点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可以说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史料: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以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出孟子的主要主张。然后教师总结。A、仁政B、君民关系: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他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C、性本善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提出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和缓和社会矛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3、荀子的思想观点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讲述内容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史料: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学生从史料中总结归纳出荀子观点。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能力。A、施政主张“仁义”“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B 、君民关系:“君舟民水”(民本思想)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 性恶论:但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因此,他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孟子和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春秋(产生)战国(发展)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主张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小结: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规律再次揭示】三位思想家虽然同属于一个学派,但其思想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有很大差异。从而进一步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问题探究4:对儒家思想的评价1、积极作用(1)、“仁”、以德治国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2)、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 很大价值。(4)、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2、消极作用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立场上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总之,儒学是中国社会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着重要影响。课堂小结百家争鸣道家法家墨家儒家仁礼中庸清静无为法治兼爱非攻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课堂达标1. 下列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相关的因素有( D )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学的兴盛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剧烈变革 A. B. C. D. 2. 下列关于孔子“仁 ”的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 A、“爱人”是“仁”的思想内容 B、“克己复礼”是“仁”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C、仁的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残暴 D、“仁”就是要“有教无类”3.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学校图书馆参观时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The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the state comes nest,while the weighs the least.”这句话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C ) A、Lao Dan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5材料分析题【考点点击】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今天的社会建设和和谐世界的建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材料: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56年,2005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前后,世界各地将举行“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2000年,美国加州戴维斯州长签署法令,规定每年孔子诞辰日为“加州孔子日”,表明北加州的祭孔已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目前正申请由美国国会在全美宣布孔子诞辰日为“全美孔子日”。2002年人民大学成立孔子研究所,同时又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1)“全球联合祭孔”活动的发起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是一笔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今天世界文明的发展仍有积极意义。(2)孔子的思想主张对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举例说明。答:孔子思想中的诚信观念、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有真心实意积极为人的广泛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世界公认的“黄金规则”。现今世界更需要仁爱,仁学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中庸观念是哲学的重要范畴,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人民,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传统。儒家倡导清正廉明的君子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身体力行的君子人格,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修养的典范。孝悌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从哎父母到爱家庭,再到爱祖国,爱人民,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必然延伸,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所在。(3)结合儒家思想特点和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现实意义。答:孔子以人为本,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世界政治冲突不断的当今时代,能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矛盾的缓和和化解提供可行的途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闪光。课外探究适当介绍儒家以外的主要派别和主要代表,布置给各合作小组,使学生通过选题、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和成果展示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增强合作学习意识。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板书设计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争霸。(3)阶级方面:“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方面:教育范围和教育形式出现变革。2 “诸子百家3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2 孟子和荀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三:道家和法家(墨家)1 道家老子 道、无为而治庄子 世间万物是相对的、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