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707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若丧家之狗”,失望而归。这说明()A周天子强化了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界一片萧索解析:选B。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争霸不断,A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解析:选B。从材料看,老子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如“弱”和“强”,这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此他提出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答案为B。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这些主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统治者实行仁政。所以对调节社会人际关系起了重要作用。4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其中“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A儒家思想的产生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一解析:选C。首先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历史时期为秦汉时期,再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A、B、D三项均不属于秦汉时期的史实。5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解析:选C。汉武帝教育、引导刘非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好适合于此。A项为老子的观点,B项为韩非的观点,D项为朱熹的观点,均不符合题意。6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大一统 B君权神授 C皇权至上 D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 “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说明“山呼”万岁来自天意,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 “山呼”万岁宣扬的是君权,与大一统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来源,不是体现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君权,故D项错误。7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儒家法家道家兵家阴阳家A BC D解析:选D。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把儒家思想发展为一种新的儒学体系,故符合题意,选D项。8书传纂疏是元代安徽休宁县著名学者陈栎的代表性著作,此书就儒学流踪,将历代名家的意见加以纂疏,凡数十万言。以下名作中的观点可能被引用的是()A.道德经 B明夷待访录 C四书章句集注 D焚书解析:选C。材料主要说明书传纂疏出现于元代,其内容主要讲述“儒学流踪”问题,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代表作,符合题意,C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经典,排除A项;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排除B项;焚书是明末李贽的作品,排除D项。9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解析:选C。王守仁是心学的代表人物,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万事万物之理皆具于人心中,万事万物的存在意义也由人心论断,万物的存在状态皆由人心所观照。C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10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李贽成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先声 B李贽的思想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C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 D李贽对现实的批判引起统治者的不满解析:选C。“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实际上是说李贽思想没能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实际上是说这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结果,故C项正确;A、D项与作者观点不符,故A、D项错误;B项对材料的理解是片面的,故B项错误。1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B君民共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是指他们把学问与实际结合起来,强调经世致用。12“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这一思想的主旨是()A分散君权,实行众治B君主让权,实行立宪C权力分立,相互制约D恢复礼制,设立宰相解析:选A。从题干中“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可以看出黄宗羲强调的是分散君主的权力,主张由官员来治理国家,故A项正确;B项中的实行立宪,C项中的权力分立,相互制约,D项中的恢复礼制,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的秦国法家,虽有冷酷无情的有效治国方法,却缺乏道义根据,而儒家则提供了这种思想基础。在世界上大多数帝国统治者主要依靠宗教权威的时候,儒家给现政权(汉朝)的行使权威提供了一种理性上的和伦理上的依据,这是政治上的一大发明。材料二其后一千多年,直到1905年,这套皇家取士的制度产生出历代的行政官员,他们以彻底服膺于官场的正统思想来确立他们居官任职的资格,这肯定又是另一种伟大的政治发明。材料三这种使两脚陷于无能的陋习似乎是在10世纪左右开始的。最后,当她的丈夫见了这种纤巧的小脚时,它们真的成了能引起性感的东西这又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以上材料均摘自(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发明”与法家思想有何内在联系。(4分)(2)材料二、三中的“发明”分别指什么?材料三“陋习”后来愈演愈烈的思想因素是什么?(8分)(3)结合以上材料,概述儒学的社会影响是如何不断扩大的。(12分)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一中所指的“发明”的内容,它是指董仲舒的儒家理论为政权行使权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和支持。这一发明与法家思想的交集就在服务于政权的建立和政权的合理性。(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时间范围(1905年和之前一千多年)和发明的内容是“产生”“行政官员”,可以得知是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两脚陷于无能的陋习”和“纤巧的小脚”可以判断出这一发明是缠足;第二小问结合时间可大致判断此陋习出现在北宋时期,原因在于理学的出现和发展,迫害妇女的封建伦理纲常进一步被强化。(3)材料一主要讲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及被政府树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并得以宣传推广;材料二讲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推动了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进一步强化,上升到天理的地步,使社会民众必须遵守,世代沿袭。答案:(1)联系:董仲舒“君权神授”等学说为法家主张的专制政体提供理论和伦理依据(或:外儒内法)。(2)发明:科举制;女子缠足。因素:理学兴起和发展,封建纲常礼教被上升为“天理”。(3)影响: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正统思想,隋唐时其经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宋代以后广泛影响百姓生活。14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的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李)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10分)解析:(1)第一小问,要注意联系董仲舒的主张,即君权神授、大一统回答;第二小问,首先要想到的是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因为这是汉武帝尊崇儒学的最初目的;其次还应该考虑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后世历史的影响。 (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可以看出,朱熹的努力是重新解释经典,以有利于理学普及化;由“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第二小问从经济、教育及科技发展等方面回答。(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可以看出,其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指出礼教的虚伪。第二小问,要考虑到李贽思想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作用。答案:(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 备用卷(教师用书独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某思想家强调“不自是,故彰;不自戕,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王守仁 D王夫之解析:选A。本题考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题干引文选自老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文言文释读,题干大意是: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选A。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从题干的含义可以看出,吕不韦要将诸子思想糅合在一起,“一则治, 异则乱”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C项。3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使易传、中庸以来儒家所向往的人与天地参的世界观得到了具体的落实;完成了自吕氏春秋十二纪起始的、以儒为主、融合各家以建构体系的时代要求”的思想家是()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夫之解析:选B。从材料“人与天地参的世界观得到了具体的落实以儒为主、融合各家以建构体系的时代要求”来分析,董仲舒思想体现天人合一,融合各家学说形成体系,故B项正确;C、D项不能体现最早,故C、D项错误;荀子思想没有融合各家。故A项错误。4. 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选B。儒学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起用董仲舒之后,故A项错误;“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说明太学、察举制与汉武帝尊儒有关,故B项正确;董仲舒没做过丞相,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显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5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A孔孟儒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C程朱理学D明末清初的儒学解析:选C。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孔孟儒学不可能融合佛教思想,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融合儒、法、道、阴阳等学说而形成的,不包括佛教思想,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从而使儒学富有哲理化和思辨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其学说并未融合佛道思想,他们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并不是要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故D项错误。6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A B 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宋明儒学思想将“忠、孝、节、义”提升至“天理”高度。体现了“忠、义、节”的思想,由此可判断符合宋明理学宣扬的“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明末清初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A正确。B项不能体现“异质”;C说法不正确;这些思想并没有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产生巨大影响,D错误。答案为A。8王夫之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为此,王夫之()A批判“孤秦”“陋宋”B主张“制天命而用之”C强调“天地之化日新”D主张“事异则备变”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材料反映了王夫之要根据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实行变革的主张,体现了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的主张。A项与题干不符,B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是韩非的主张。答案为C。9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的教训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解析:选A。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从明朝灭亡的教训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而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10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孔子被统治者披上神话的外衣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皇帝借尊孔来提高个人的声望解析:选C。孔子是儒学创立者,而题干反映的西汉至清统治者对孔子的礼遇,说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故C项正确;从西汉至清的儒学思想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因此,“冲击”一说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B项“神话的外衣”说法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B项错误;尊孔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11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解析:选B。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后来逐渐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统治民众的工具,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思想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适应并服务于专制皇权,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许多有用成分被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近代成为束缚国人思想进步的障碍,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D项错误。12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动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政治、时代变迁对思想界的影响。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导致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不问政事,于是考据学兴起;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御辱强国成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的主题思想。因此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 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顾炎武 材料二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12分)(2)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归纳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1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目击世趋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可知要实现“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必须加强教化,则本问可以转化为汉武帝在教育方面的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依据“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君心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朱熹的地位。答案:(1)实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之人)。 (2)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14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一个天理。”朱熹:“存在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第一义。”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6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途径的主张有何差异?(8分)(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12分)解析:本题以宋明理学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题时,要针对设问涉及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可取之处: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之处:尊卑等级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态度:批判、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