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历史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6079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高中历史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秋高中历史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秋高中历史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及重大意义。2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把握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3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及长征中的重大事件,认识其历史意义。1.重点:南昌起义的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长征等重大史实。2难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精神。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南昌起义1原因(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2)南昌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便于发动起义。2概况(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起义。(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3)一部分队伍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2)经过: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3)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2)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三、红军长征1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过程(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2)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4)结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3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72“学思之窗”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提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党中央的领导主要指思想路线上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也就从指导思想、方针、路线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毛泽东进入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从而确立了他在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2“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斗争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4王明“左”倾错误使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工农武装割据”史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秋收起义(1)根据史料一,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改向井冈山进军的原因。有何意义?史料一反映的是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变化。原因可结合“长沙打不下来”“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的语句概括。意义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角度回答。【提示】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史料二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以乡为单位分配。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概括史料二说明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与兴国土地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重视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史料二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土地革命。土地政策的主要区别提取“农民耕种使用”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比较分析。目的从农民、农业、土地的重要地位方面分析。【提示】主要区别:兴国土地法规定农民有土地使用权;1931年土地法规定农民有土地所有权。目的: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含义、原因、意义(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道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2)原因: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工农武装割据”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1)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工农红军),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5)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开始形成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说明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1933年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举行阅兵、宣誓、授章、授旗仪式,纪念“八一”节。这主要是为了纪念() 【导学号:84162109】A井冈山会师B南昌起义C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八一节”。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8月1日,符合题意,故选B项。21927年,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下列关于此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84162110】A当时国共合作即将破裂B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C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议为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召开时,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故A项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C项错误;1927年南昌起义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故D项错误;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是八七会议的内容,B项正确。3“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上述现象出现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B工农武装割据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B依据题干“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4“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首歌谣主要反映了井冈山时期()A反“围剿”斗争的伟大成果B土地革命取得的成效C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D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B“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即打土豪、分田地,这是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故选B项。5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远征”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C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D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B“远征”指的是红军长征。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进行战略转移。6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一描述是指()A第四次反“围剿”B第五次反“围剿”C红军长征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与红军长征有关。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像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2)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它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解析第(1)问,材料反映的是1935年遵义会议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损失惨重的原因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遵义会议批判博古、李德的错误后,全力纠正“左”的错误,作出正确决议,决定和意义属于基础知识理解和记忆,难度不大。答案(1)因为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2)决定: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