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6939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秋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秋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掌握“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成就。2.理解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3.认识“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教训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重点:“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新时期我国健全法制的政策和措施、重建与完善民主制度的具体措施。2.难点:健全法制的意义及作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1)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2)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宪法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2)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法正常运行。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背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使党和人民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2措施(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成就(1)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9“学思之窗”,思考:结合“文革”破坏民主法制的史实和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看法。【提示】民主与法制关系密切。没有民主的法制不是真正的法制,没有法制的民主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民主。“文革”期间,国家法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发展程度也不高。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特别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民主法制发展到了新阶段。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确定方针:1982年,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4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干部任免制度,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动乱局面。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3.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新时期,国家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史料一温家宝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中新社(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史料一依据句号可分三层,第一层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权利;第二层主要反映了基层民主;第三层主要强调了法治。【提示】特征: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健全基层民主等。目的:维护人民利益。史料二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撤社并乡具有合法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具体化;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人民日报(2)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基层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能够说明什么?史料二根据分号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主要介绍的是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二层体现了成就“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具体化”。第三层是从法律上对村民自治的正式推动。说明可联系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回答。【提示】变化:撤社并乡。成就:村民自治。说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2)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3)实行民主选举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解(1)依法治国,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各项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强法制教育。(3)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力,即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虽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但与题干没有联系。2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三大改造时期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D根据材料中“修正主义”“无产阶级当权派”等极“左”言论,可以判断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文革”时期。3“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导学号:84162147】人民代表大会多年没有召开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社会极度混乱A BC DD“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10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行使权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各“造反派”之间展开夺权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4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A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平反冤假错案C改进政治协商制度D加强基层政权建设B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冤假错案,故选B项。5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遭到破坏,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十六字”方针,故选D项。6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A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A项发生于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不属于新的尝试,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共同纲领中已经规定,因此不属于新的尝试,排除;C项发生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正确;D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起来,排除。故选C。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二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1)材料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解析第(1)问联系教材回答即可。第(2)问提取“制度化、法律化”和省略号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回答。答案(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第一届全国人大)。性质:社会主义宪法。(2)特点:制度化,法律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