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5654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中华民国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原因(1)“欧风美雨”的影响。(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4)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5)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2规律(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4)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3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2)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3)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4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衣穿西装、“断发易服”、中山装、旗袍、百姓穿洋衣、洋袜增多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西式糖、烟、酒、饮料为百姓所接受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还实施“菜篮子工程”住西式住宅增加,官员和商人建造洋房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府还实施“安居工程”行轮船(1)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发展较快,但20世纪90年代,因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 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铁路(1)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2)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铁路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公路(1)20世纪初出现汽车(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航空冯如制造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开始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例题(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一定考向: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抓关键:“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三辨选项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材料描述的仅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排除B男女平等思想在当时并没有深入人心排除C材料信息“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体现了政府的态度是限制该行为,可知当时女性的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正确D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法治精神排除答案C评价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完全符合新课改下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课改区高考的重点题型。解题对策对策一:推理反证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所选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证明,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对策二:信息简化法。往往评价的内容过于繁琐,以材料形式出现,不易读懂,针对此情况可运用此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结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的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并运用历史知识和语文阅读能力对信息进行简化处理;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照分析,找出最佳答案。对策三: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理论并结合相应的史实对被评价的主体或对该主体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级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