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成果检测12 新课标.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527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成果检测12 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成果检测12 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成果检测12 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成果检测12 新课标一、选择题2011年5月19日,巴西环境部举行情况通报会,介绍最近亚马孙森林砍伐监控情况。会上,巴西政府表态,将进一步加强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据此回答12题。1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格外关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最主要的原因是()A它里面生活着世界上最奇特的生物B它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热带雨林C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资源特别丰富D亚马孙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巨大2大多数环保专家认为保护热带雨林是目前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最有效和最廉价的手段。这充分说明了热带雨林具有的全球环境效应是()A维护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B维护全球的碳氧平衡C维护生物的多样性D是全球宝贵的生物基因库【解析】热带雨林具有明显的全球环境效应,它维护着全球的碳氧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的水循环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尤其是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十分巨大。【答案】1D2B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图示地区原始林地逐渐消失的原因是()A森林大火或病虫害B过度开垦C环境的自然演变D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4自1800年以来,图示地区可能出现的变化有()A自然环境逐步优越B林业产值逐步上升C种植业产值降低 D气候异常现象增多【解析】第3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开垦的过程。第4题,1800年之后,原始林地所占比重已变得很低,说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必然会引起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答案】3B4D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此完成57题。5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包括()迁移农业 迁都巴西利亚大规模的农牧场开发 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A BC D6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D开辟大型农牧场7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解析】第5题,迁都巴西利亚不是破坏雨林的原因,只有这一项不符合题意。第6题,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是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第7题,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环境功能,对全球环境至关重要,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答案】5B6B7B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开发,联合国大会决定将xx年定为国际森林年。据此回答89题。8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 000多万公顷的森林被毁坏,导致全球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包括()将森林开垦为农田非可持续性的采伐木材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A BC D9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解析】第8题,目前造成森林资源被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旱涝灾害能够影响到森林的生长,但不会导致森林的大量死亡。第9题,采育结合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利用,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答案】8A9D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据此回答下题。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景观10有红树林分布的沿岸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这说明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A减小风浪,保护堤岸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吸烟滞尘,净化空气【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依据红树林的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及分布在海岸地带的特征分析其生态作用。【答案】A图甲和图乙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湿地、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图甲湿地和耕地的变化图乙人口数量的变化11关于图甲与图乙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1956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1956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C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12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频繁【解析】第11题,根据两幅图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湿地面积在减小,两者呈负相关。第12题,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湿地的破坏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答案】11B12D二、综合题13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1)(4)题。(1)将下列内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白处。建筑材料燃料农田水土流失文明衰落(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要_ 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3)当前亚马孙河流域破坏雨林主要的直接的原因有哪些?(4)国际社会和巴西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解析】解答此题应主要按以下思路分析。首先:明确玛雅农业生产的模式:典型的“刀耕火种”式迁移农业,而此种结论的获得主要是依据图中所示生产过程。其次:结合教材对巴西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叙述,讨论玛雅文明此种农业生产模式的直接危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锐减。第三:亚马孙河流域雨林被破坏,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分析时必须结合巴西的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如人口分布、贫困、经济形式、国家政策等。【答案】(1)如图(2)20(3)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4)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14下图分别是“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阴影部分表示湿地)”“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洞庭湖1825xx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2)扼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图示直观地反映出湿地的变化,其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要从当地、上游两个视角加以分析,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对症下药,根据原因找对策,有的放矢。【答案】(1)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湿地面积大幅下降。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上游地区对森林的砍伐,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河湖的淤积。(2)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保护措施: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